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搭上ofo共享单车东风 上海凤凰开启巨量上升空间

   时间:2017-05-10 15:36:46 来源:中国网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自从ofo的500万辆单车新定单敲定以来,让沉寂已久的上海凤凰迎来了第二春,股价开始放量大涨。不出意外的话,这笔定单将为上海凤凰至少贡献4000万元的利润。而分析师认为,从ofo的发展势头来看,这笔定单很可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种种迹象表明,昔日风光无限的老凤凰,在这波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创业大潮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正在酝酿着新生。

巨额定单激活“凤凰”

一张来自ofo的500万共享单车的订单,让一只沉寂已经的“凤凰”重新找到了方向。

在5月6日的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上,全球最大的共享单车平台ofo高调宣布,公司已与上海凤凰达成一项重量级合作,双方签下500万辆新单车意向生产合约,以投放ofo的全球共享单车市场。这则消息很快就成为坊间的头条,引来包括路透社在内国内外各路重量级媒体争相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述消息出炉后的第一交易日,即5月8日,上海凤凰结束了连续两日的大幅跳水开始了大逆转,放量暴涨超过5%。

公开资料显示,在上述订单中,每辆单车将为上海凤凰带来8元的利润,据此计算,这笔意向订单将给上海凤凰贡献4000万元的利润。对于上海凤凰当前的处境来说,如此巨额的定单无异于雪中送炭。

尽管表面上来看,上海凤凰最近三年虽然一直在小幅盈利,但其主营业务却长期表现疲软,其年报披露利润的主要来源,也主要是其它营业外收入所得。

2014年和2015年,上海凤凰年报显示其分别盈利3853万和3656万元,但扣除上述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后,上海凤凰的主营业务其实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尽管上海凤凰账面上实现了5289万元的净利润,但扣非后其主营业务带来的实际净利润也只有3957万元。

从上述数据对比不难看出,4000万元的核心业务利润,对于上海凤凰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

涅槃重生迎来新机遇

在分析人士看来,来自ofo的定单将对上海凤凰的主营业务无疑将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它不仅将有效刺激公司未来的利润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笔订单将显著改善上海凤凰的盈利结构,帮助公司摆脱主营业务长期疲软的尴尬局面,而且这种影响今后还将持续。

据悉上海凤凰将为ofo生产制造符合全球各国家用户需求和生产标准的多版本自行车,500万的订单中,预计今年能够兑现的海外共享单车产能将达到100万辆。

上海凤凰前不久刚刚披露的2017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今年首度实现净利润1046万元。分析人士指出,以公开数据估算,今年的100万辆新增产能可以为上海凤凰贡献800万元的利润,这大约相当于该公司一个季度的业绩增量。

“尽管单从表面数据来看,ofo新定单对于上海凤凰短期的盈利贡献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这笔定单却能非常明显的改善上海凤凰的盈利结构,增加其主营业务的持续造血能力,这对于公司整体投资价值的提升至关重要。而且另一方面,这个500万的定单将会在后续几年的时间里,源源不断地给上海凤凰贡献可持续的利润,为其今后的盈利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述分析人士说。

实际上,记者注意到,上海凤凰与ofo的合作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开始。这也意味着,ofo对于上海凤凰业绩贡献,实际可能要超过上述表面估算数据。

坐稳顺风车未来空间可期

更重要的是,在不少市场分析人士看来,站在ofo的角度来看,ofo与上海凤凰的合作,目前很可能还仅仅只是个开始。只要上海凤凰能够坐稳ofo这趟顺风车,未来的成长空间就值得期待。

据悉,ofo刚刚完成了D轮融资,由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领投,尽管融资金额并未对外透露,但从投资人阵容来看,其融资金额应该不是个小数目。

“一般到了C轮之后的创业项目,都差不多已经过了最危险的风险期,进入稳健快速扩张的阶段。不出意外的话,ofo的共享单车投放规模将会稳健地快速膨胀,市场规模也会不断的扩张,这将大幅刺激国内的单车产品的需求端。这对于已经和ofo达成战略合作的上海凤凰来说,未来的顺风车效应是相当可观的,这也将是上海凤凰的投资者一个重要的信心来源。”上海一名资深私募人士说。

据悉,作为全球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共享单车平台,ofo已经在中国、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的81个城市连接了超过400万辆的共享单车,提供了超过8.3亿次共享单车服务。

实际上,除了上海凤凰外,4月19日,ofo还宣布与另一家自行车制造商富士达合作。根据协议,富士达将为ofo提供数十条生产线,年产能超千万。Ofo高管曾公开对外表示,今年内,ofo的投放量将达到2000万辆,并进入20个国家。

“目前共享单车的市场渗透率还很低,大有可继续拓展的空间。随着ofo全球扩张步伐的加快,ofo与上海凤凰的合作很可能将刚刚开始。一个共享单车概念,居然能够地盘活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传统企业,给一个曾经风光无限但却快速沉沦中的资深老品牌重新注入了新活力,这点恐怕多少有些出乎投资人的意外。”上述私募人士说。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