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东湖绿道,许多家庭选择共享单车出游 记者郭良朔 摄
记者高萌 徐佳
《本报记者探访共享单车停放》追踪
共享单车去年12月底“登陆”武汉,在市民出行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摩拜单车武汉区域负责人吴昊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仅以刚刚过去的周末两天为例,武汉人骑行摩拜合计突破200万人次,运量仅次于地铁公交;武汉摩拜用户骑行总距离超过400万公里,相当于往返月球5次。
12日开始,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汉街头采访,30位受访者中近九成认为共享单车改变了他们的通勤和休闲生活方式,方便、快捷、低碳、健康成为高频评价词。湖北省道路运输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蔡少渠也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共享单车的出现在优化交通结构的同时,正不断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换种方式通勤:
共享单车+公共交通上下班
12日正值周五,晚高峰时,长江日报记者在金银潭地铁站出口观察发现,两分钟内有14辆共享单车被骑走,平均不到9秒借出一辆。
90后上班族柴雄辉家住环湖中路,到金银潭地铁站有2公里路程,没有直达公交,走路起码要25分钟。以往这段路他要么靠步行要么靠打出租车。共享单车出现后,他的通勤方式被彻底颠覆。
“现在骑个摩拜过去,只要6分钟。”柴雄辉说,对快节奏的城市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共享单车可以随借随还,而且再不用担心自行车搞丢了。
“坐公交,上下班高峰期难免堵车。打个的士心疼钱。遇上开车快的司机,还要担心安全问题。”柴雄辉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共享单车出现以后,他身边很多同事朋友上下班时间足足缩短一半,有人从家门口出发一直到公司楼下,基本可以靠骑共享单车组合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完成。他认为,单车这么方便,小汽车出行很可能被替代。
多种方式休闲:
再骑单车仿佛重拾青春
14日中午,在东湖绿道,长江日报记者发现,仅5分钟时间,景区门口30辆共享单车就被一“扫”而空。30名受访者中,有七成是特地来绿道体验骑行共享单车。一位朱姓女士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赶在日落前,她想在湖中道骑行赏夕阳。
52岁的陈先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女儿帮他下载了APP,手把手教会他使用共享单车。“我是个货车司机,整天坐着,也没时间锻炼。回家3站路,现在每次下班后都骑共享单车。”到家了他还特意绕一圈,“多骑一会当作锻炼”。周末,他经常和妻子、女儿从家骑共享单车去东湖绿道,来回七八公里。“少了停车费和找车位的麻烦,还锻炼了身体”。
在青山工作的黄滕菲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平时朝九晚五工作忙,一直想找时间去运动放松,“周末跟男友约会,一般都是看电影、逛街,今天天气不错,就过来一起在绿道骑行”。她坦言,单车本就是怀旧的标签,时隔多年再骑单车仿佛重拾青春。
余女士常想去健身房骑动感单车燃烧体脂,无奈下班时间较晚。有了共享单车,她发现骑车回家也能运动。“有的单车骑起来很费劲,摩擦力大,我就当在做有氧运动了。”余女士说。
减少碳排放:
绿色出行对治理雾霾很重要
在常青实验中学读初二的陈佳明今年14岁,因为共享单车,他学会了骑自行车。
“上学路上要花很长时间,后来看到朋友圈和身边同学开始体验这些单车,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陈佳明说,他学会骑自行车后,以前步行半小时的路程现在骑共享单车只要10分钟,由此他开始加入庞大的单车大军。
“共享单车既节约了我的时间,还使我学会了一种技能。”陈佳明说,当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雾霾的严重性时,共享单车所扮演的角色,真的非常重要。
昨晚,摩拜单车武汉区域负责人吴昊介绍,上周末武汉摩拜用户绿色骑行所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近1000辆小汽车少跑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