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形势或格局的变迁,“30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也是一个充满阶段性隐喻的数字。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列车在疾驰了30年之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无论是中央还是民间,都已经意识到,随着诸多改革红利逐渐消失,原有发展模式的生命周期也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其中,中国制造业的命运从来都是和中国改革的命运仅仅捆绑在一起的,中国制造无论是体量还是成长速度,都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显然,就其发展动能而言,它也已经到了必须更换马达重新上路的阶段了。
困局待解
实体经济不景气已经是毋庸回避的现实了,在整体回报率每况愈下的局面下,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选择流向金融、房地产、互联网等虚拟经济领域,这导致了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恶化,以及整体经济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剧。在这种大背景下,2016年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振兴实体经济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把“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2017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项重点任务之一,正是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为解决中国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而作出的战略性部署。
可以说,脱虚向实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方向。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在北海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
制造业衰退,因为制造业无利可图,而这背后则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已经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动力优势的中国制造业到了该“渡劫”的时候了,因为这些曾经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甚至成为拖累。只有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才能脱胎换骨,重焕生机。
(海尔互联工厂)
如今,世界制造业擂台上的游戏规则早已发生了变化。智能制造必然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大势所趋。但在智能制造为主角的擂台上,比试的是科技实力和生态整合能力。在这个擂台上,我们面临极为强悍的对手,这其中包括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德国和日本,已经一心想要复兴本土制造业的美国。以德国为例,德国制造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在德国对外出口的全部产品中,制造业产品占到71%。而相比之下,近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
这个擂台迫切地需要有实力、有担当的中国企业挺身而出,加入到这场世界性的大博弈中去。
面向未来的布局
有人将智能制造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那么,与历次工业革命一样,首先必须要有引领性的公司站出来完成技术与市场的顶层设计,然后才会形成整体的燎原之势——正如当年福特、GE、微软这些公司做的一样。这些公司是时代的标杆和引领,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上,海尔一直充当着类似的角色。在中国制造崛起的时代,海尔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就综合指标而言,也许没有人否认海尔基本代表着中国制造最高的水准。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家公司在近年来并不是站在中国经济舞台的最中央,让人看上去有些英雄迟暮的感觉。
然而,这也许并非事情的真相。海尔的领军者张瑞敏并不是那种躺在功劳簿上睡觉的人,相反,从他当年砸冰箱的那一刻起,他就从未停止过各种“折腾”。李克强总理称张瑞敏是“创业多年,童心未泯”,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众所周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深远的产业变革,加快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海尔主动开展互联工厂模式的探索,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新兴制造体系模式,为制造业向大规模定制转型提供了较好的示范和借鉴。
身处海尔内部的人会知道,如今的海尔与当年的海尔已经有天壤之别。张瑞敏曾说,海尔原来是一艘航空母舰,现在要拆掉它,把它变成一艘艘军舰,再组成联合舰队。在组织机构上,海尔通过人单合一的改造,已经由原来一个超级大公司打散成一个个小公司的组合,适应了互联网时代“零距离”、“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特点,可以说,海尔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大”公司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参加山东团的讨论时,曾对这个模式有高度评价,他认为“传统企业管理是线性的,海尔通过内部双创,打破大企业内部固有层级,让工人从过去一个机械点变为现在的创新点,激发出每个人的创造活力”。
作为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海尔以互联网的思维对组织结构的重塑是具有革命性的,在此前并没有成例可循。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海尔一点也不像是一家看起来保守的公司。应该说,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布局。
中国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
与组织结构重塑并肩而行的,是海尔对于生产模式的革命。早在2005年张瑞敏就提出要把传统制造变成大规模定制。2008年海尔对产品设计和制造体系体系进行了模块化改造,在虚拟设计、实体制造方面进行了系统建设。从2011年开始,海尔便谋划建设数字化互联工厂,通过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颠覆与升级,以满足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为中心,打造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互联工厂体系,使整个制造过程实现高度的柔性,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经过数年的探索,海尔的互联工厂形成了模块化、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个性化定制,并拥有了胶州、沈阳等八个具有示范意义的互联工厂。
如果说互联工厂只是海尔对于生产体系的自我改造,那么在互联工厂基础上孕育的COSMOPlat可能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更为意义深远。2016年3月,海尔推出来自主知识产权、支持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制造平台COSMOPlat。在刚结束的2017年上海家博会上,海尔的互联工厂成为展会中最大的亮点。COSMOPlat在全世界企业中首次将用户最佳体验融入到供应链全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真正实现了以用户为核心进行生产,实现了高精度下的高效率生产。
这个智能制造COSMOPlat,也许是海尔最重要的布局,它试图完成的正是中国制造业的“顶层设计”,通过这个系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智能制造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2017年4月24日,海尔自主知识产权COSMOPlat亮相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并得到了德国政府工业4.0战略指导委员会、德国IEC标准委员会、德国工业4.0平台等权威机构、专家及企业代表的高度评价。他们指出,海尔COSMOPlat通过紧密联合用户与制造的模式实现个人定制的思路,对工业4.0很有启示意义,代表了全球工业的未来。
很多人也许没有意识到,在经历这一系列变革以及战略方向的调整之后,海尔已经成为了另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或许比我们曾经看到的更为强大。我们不能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希望寄托在单个公司身上,我们需要更多像海尔这样的公司,耐得住寂寞,出得了成果,能够坚定地守住中国制造业的根基。这样,中国制造才能在下一场的较量中,同样有机会成为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