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诺基亚频频出击5G的野心

   时间:2017-05-19 09:37:45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最近诺基亚的动作不断,与中国华信邮电经济开发中心正式签署合资企业协议,双方同意把诺基亚在中国的业务与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整合。根据该协议,新成立的合资公司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将成为诺基亚在华的主要运营平台,发展包括IP网络、光网络、固网以及下一代5G网络等创新技术,同时在诺基亚的支持下,继续开拓海外市场业务。目前,全公司16000名员工中有超过10000名的研发人员,分布在国内的6个研发中心。重点将专注在5G,物联网以及云等方向。

众所周知,这些领域也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重点布局的领域,比如华为,比如中兴等等,甚至包括中国移动运营商对5G的布局也是志在必得。如果说我们在2G时代是起步,3G是跟随,4G已经开始并驾齐驱,到了5G时代,中国希望能成为领导之一,起码是行业标准的直接制定者和参与者,是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市场和厂商。这也符合我们对于移动互联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国家布局。中国运营商和制造商也进行了相似的尝试,不过更多的测试还在路上,加紧5G的布局显然会迎来更多的市场竞争。

我们关注到,最近,诺基亚和日本移动运营商KDDI宣布进行了一次模拟未来5G网络需求的试验,在28GHz频段上使用诺基亚无线电技术在一个公寓区内实现了1Gbps的高速连接速度,展示了5G技术如何在公寓区内进行使用。此次试验标志着去年诺基亚与KDDI签署了一份5G技术发展MoU后,两家公司首次进行的5G合作演示。据悉,此次试验使用了诺基亚5G FIRST端到端解决方案中的诺基亚AirScale基站,在公寓区内提供覆盖和连接。此外,诺基亚AirFrame提供了一个支持云RAN的商用平台,并能够传输流动数据。

当诺基亚成为通信设备商之后,就频频在5G方面进行布局。而5G布局对于中国本土通信设备商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比如华为、中兴等厂商在这方面的储备也异常丰富。诺基亚在亚太地区不断地发力其实也是在和中国厂商竞争。诺基亚亚太高管也曾表示:诺基亚作为下一代网络的设备商,将聚焦于亚太地区的5G市场机会和其一些垂直领域,如自动驾驶、金融服务、健康医疗和运输等。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走出去也早已经成为常态,在全球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越来越强,和诺基亚、爱立信等厂商的竞争也将更加直接,这也是参与全球市场的必然面对的格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庞大市场的沉淀,我们厂商的竞争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众所周知,亚太地区聚集了全世界六成的人口,在移动性、云服务和社交媒体上拥有很大的共性。加上亚太地区正处于数字转换的不同阶段,诺基亚预谋的是4G/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位医疗等方面的机会。当然除了诺基亚之外,华为、中兴、爱立信等厂商都是有力的争夺者,尤其是中国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其实当初诺基亚以156亿欧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的目的也是为了在通信设备市场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据悉,诺基亚主要以韩国、日本为试点,和其合作伙伴、供应商为城市提供物联网服务。特别是在韩国,诺基亚自2012年就开始为韩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SKT、KT和LG Uplus提供网络服务。去年8月,诺基亚在韩国全国范围内将其公共安全LTE (PS-LTE)网络投入使用,属世界首例。而日韩本身在网络应用中都属于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5G的布局中自然也不甘落后。不过,中国市场对于5G的布局以及标准也一直是志在必得。因为这是一次最新的弯道超越的机会,也是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中梳理一次新的领先地位的契机。我们倡导的宽带发展,提速降费等等,都是为了能够在网络化运营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车联网等等都需要高速宽带的支撑,因此5G的发展是必须争夺的一个高地。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运营商和设备商在加紧试验的同时,这些国际竞争对手也没有停歇。除了诺基亚和KDDI在密集住宅环境中进行的5G测试,爱立信也与韩国KT共同进行了5G测试,以便为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做好准备。为了帮助运营商解除“顾虑”,诺基亚还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分别从全新高价值5G服务的投资回收期、业务模式及网络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稳健业务案例作出了阐述。数据显示,只有5G技术可以为行业应用及面向大量观众的沉浸式虚拟现实视频等服务提供所需性能。5G在容量上相较4G提升了40倍,是目前唯一能够向人口密集场所中大量用户交付真正沉浸式VR视频体验的可商用技术。在智慧城市部署中,5G能够极大地降低设备部署成本,轻松处理包括IoT传感器在内的数百万台连接设备。5G能够在工业4.0环境中确保99.999%的可靠性与极低时延。可想而知,对于5G的市场布局竞争才刚刚开始。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