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CES联想展出的智能音箱,外观神似亚马逊Echo
虽然苹果高级副总裁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在今年WWDC的发布会上一再强调,苹果刚刚推出的智能音箱是一款与Apple Music结合的音乐设备。但苹果在这个新领域中仍然像是一个努力赶上第一梯队的追赶者。
智能音箱和以往更加倾向于个人使用的电子设备不同,使用场景更多是家庭,这也是席勒口中,苹果的新硬件被称作HomePod的原因:它是iPod的家庭版,除了播放音乐,还要具备语音助理、智能家居中控等”技能“。
不巧的是,这些特性正是两年前,创造出智能音箱市场的亚马逊Echo走红的原因。
2014年11月,亚马逊发布了Echo智能音箱。这个外观与一般蓝牙音箱没有太多区别的新硬件,内部搭载了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和Siri、Google Now、Cortana这类手机上的智能助手不同,用户无需操作某个按钮,只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就可以通过音箱播放音乐、查询新闻和天气信息、控制智能家居设备。
在当时,智能手机还被认为是占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制高点。和亚马逊当年6月发布的Fire Phone智能手机相比,Echo音箱并没有获得太多关注,只是悄悄地在亚马逊商店里上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6月,亚马逊创始人及CEO杰夫-贝佐斯为Fire Phone站台,亲自展示了新手机具备动态3D显示、头部交互、图像识别、万货商店等新特性。
虽然被当时的媒体称赞为“最有想象力”的智能手机,但Fire Phone在随后的一年中没能大卖。2015年9月,亚马逊正式终结了手机产品线。
而这时的Echo音箱,却拿下了美国智能音箱市场25%的市场份额。
亚马逊全球高级副总裁戴夫-林普(Dave Limp)
今年五月,负责设备及硬件业务的亚马逊全球高级副总裁戴夫-林普(Dave Limp)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回忆了当时Echo获得成功的原因。他表示,Echo和其中搭载的Alexa智能助手是一类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此前在市场上从来不存在。
“Alexa和Echo作为一款全新的产品和服务,它的人机界面是完全不同的,让人感觉更亲和,可以让用户感觉它随时都在。这种非常亲密的人机关系,也让设备和服务变得更方便。对于Alexa来说,消费者只需进门时跟它说,‘Alexa,请帮我把卧室的灯打开’,就可以实现对点灯开关的控制,这是一种更简单的人机互动。”
更加重要的,则是Echo给出了一个将云计算计算能力无限的特性,与机器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Echo产品本身是非常简单的,它就是简单的设备,售价只有50美金左右,可是它背后是Alexa,拥有巨大云计算能力和海量的知识,这是我们实现打造《星际迷航》隐形电脑的第一步。”
成为划时代产品的潜力,加上帮助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挣脱消费端应用瓶颈的可能性,让智能音箱成了一个有望超越iPhone的机遇。
从左至右:苹果HomePod、谷歌Google Home、亚马逊Echo
最先意识到了Echo价值的自然是亚马逊。从2015年起,亚马逊美国网站上就频频出现Echo的广告,地位与公司的王牌产品Kindle相当。同年6月,亚马逊宣布向开发者开放Echo的核心——Alexa智能语音助手的开发平台——智能音箱和语音助手相关的决策从此上升到了亚马逊的战略层面。截至2016年底,用亚马逊的话来说,Echo已经拥有了上万种“技能”。而到今年,配有显示器的Echo Show亮相,进一步拓宽了对智能家居的整合能力。
谷歌紧随其后。2016年5月,谷歌在当年的I/O大会上宣布推出Google Home,和升级版的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一年之后,Google Home迅速迭代,不仅在功能上迅速追平Echo,还在硬件上降低了成本,并围绕音箱与Android手机和电视建立起了一个生态。
追赶的还有与他人联手的微软。今年5月的Build开发者大会,微软宣布与老牌音响厂商哈曼卡顿合作,推出搭载微软语音助手Cortana的智能音箱Invoke。当然,苹果刚刚推出的HomePod,只是这场智能音箱大战中,最晚参战的一个。
从时间上看,国内厂商的跟进并不算晚。2015年,京东联合科大讯飞成立灵隆科技,在年中发布了“叮咚”智能音箱。同年年底,家用机器人厂商Rokid获得A轮融资,并在2016年初试产出了第一代产品。
两年后,国内重量选手纷纷入场:今年2月,百度收购开发智能家居中控的“渡鸦科技”,并将原有的度秘团队升级成为事业部,直接向新上任的百度总裁陆奇汇报;腾讯则在4月宣布推出AI语音助手“叮当”,对外声称“功能与Alexa类似”。而据自媒体“顶楼”爆料,小米也已经完成了相关产品的开发,将在年内上市。
不过在这场新一轮的Copy to China浪潮里,是否需要将硅谷的创新再次本土化,估计仍然是国内众多窥觑新“风口”的公司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亚马逊Echo的应用场景往往是美国家庭的厨房,但类似的需求和场景在中国并不存在
美式家庭的生活中心往往是餐桌,面向家庭的智能音箱的典型应用场景也就成了厨房。实际上,在Echo原型机的开发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是围绕如何提升设备在厨房中的使用效果展开的。
据林普介绍,研发Echo的想法始于4年半之前。从立项到上市,亚马逊用了三年解决技术上的基础问题,其中之一是减少厨房环境下的噪音干扰。
林普表示,Echo原型机在20平米左右大小的样板间中的工作效果非常好,但家庭环境并不一定和样板间相同:“比如说我自己家的厨房就会非常吵,因为我有可能一边洗碗,一边放音乐,旁边还有搅拌机的声音,可能孩子还在厨房里吵闹,有时候还有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如果Alexa只能像手机一样在要求环境相对比较安静,那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它必须要在像我家厨房那样吵闹的房间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才行。”
而在实际上,当Echo面向开发者开放后,受欢迎的“技能”大多和以厨房为中心的家庭生活相关:比如早饭期间的新闻播报和日历提醒、下午茶时间的有声书朗读和轻音乐、准备晚餐时的口播菜谱和定时器设定……就连刷碗时发现洗洁精快要用光了,Echo也可以帮忙从亚马逊上订购。
在这个基础上向外延伸,还有对房间灯光、温度的语音控制,而这一切都摆脱掉了使用手机的繁琐。豌豆荚创始人王俊煜买过两台Google Home和一台亚马逊Echo,为的是给心里“拔草”。在充分体验了只靠“喊叫”不靠手机之后,他在近期的一篇专栏文章里表示:“在偷懒的欲望下,使用习惯很快就养成了。”
但是“如果想在中国直接复制 Echo 的成功,肯定都不靠谱。”语音助手公司出门问问的创始人李志飞近期在雷锋网的报道中直接否定了Echo对中国市场的意义,原因之一来自厨房:在美国,“做饭的时候,小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这些场景都是很实用的场景,但中国的厨房首先不是开放式,做饭也不像美国那么安静。”
李志飞还怀疑:“放音乐,问天气,设闹铃,查日历,问交通状况,这些东西在美国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但在中国,用日历这种习惯就没有。”
国内产品的定位确实不同。以京东联合科大讯飞推出的“叮咚”智能语音音箱为例,音箱的高端产品线定位是儿童英语教育。另据京东方面表示,中国用户更喜欢的是点歌功能,使用频率占比53%。
这和王俊煜的观察基本相同,和国内智能助理行业人士交流过后,他发现“似乎普遍也是以娱乐用途为主”。
在李志飞看来,听音乐查天气本身是一种用户黏度低的功能,目前国内家庭对智能音箱还没有形成强大的需求。虽然有虚拟语音助手和智能音箱的计划,但现阶段还是得“先把高速公路修好,就是硬件先搭好,再慢慢着独特的使用场景”。毕竟,智能音箱的战略价值很重要。
实际上,虽然2015年就早早布局,但直到现在“叮咚”都没能复制Echo在美国的神话。投资方之一的科大讯飞今年5月15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承认,中国市场上助理类产品仍然是小众市场。
这多少和Kindle进入中国前的电子阅读市场相似:彼时,多看、豆瓣和字节社在一个小众市场中苦心经营,并将苹果和亚马逊的相关业务进入中国视作利好。然而Kindle真正进入后,市场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它的模仿者们。市场上存活下来的数字阅读们,早已不再和Kindle在一个位面上竞争。
如今,苹果发布HomePod时并没有将中国列入首发国家。至于创立了这个领域的亚马逊,似乎还没有将中国作为Echo和Alexa重点发力市场的打算。在谈及Echo国际化面临的困难时,林普谈到的更多是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间的区别,和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不同给机器学习带来的困难。
在透露中国已经成为Kindle全球第一大市场之后,新浪科技向林普问起了有没有打算将Alexa和Echo带入中国。
林普表示:“我们当然希望Echo能成为一款全球性的产品,销售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不过现在非常抱歉,我不能告诉你具体的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