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兴起带动了智能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智能产业的商业价值报以乐观的态度。各大企业摩拳擦掌。两年前,网秦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向智能汽车领域进军。近日,我们有机会采访了网秦创始人兼董事长史文勇先生,从他的角度畅谈对于发展智能汽车的看法和理解。
大数据周刊:近几年各大公司纷纷向智能汽车领域探索发展,网秦现在的业务板块也在转向智能汽车领域,请问网秦在智能汽车领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最大的优势又在哪里?
史文勇:一共有三点。第一,网秦对于发展智能汽车的定位很独特,虽然网秦要开拓智能汽车领域,但我们的核心点不在于制造汽车,而是帮助车厂和用户实现智能化的服务。车厂不愿意像手机厂那样只是成为一个提供人工智能服务的入口,他们希望有公司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他们提供这种可能。第二,我们要帮助客户实现智能化。对车厂方面来讲,对于消费者的服务有着影响和限制。网秦存在的好处在于,我们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平台,只是为车厂做制定化服务提供好接入口,无论是哪一方的产品,我们都可以帮他们实现对接,并且不干涉车厂对于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内容。就网秦而言,品牌定位非常重要,这是基于我们这十年来在移动互联网的经验和积累。通过和芯片厂商、运营商、手机厂商多年的合作与磨合,我们深刻的知道,如何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做到多赢互惠的合作。
第三,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的优势是创新能力和服务。例如我们对凌动科技进行了投资,这个品牌的团队之前在诺基亚工作,有着十多年的汽车电子集成经验。两年前,他们的产品已经在兰博基尼的现款车使用过,去年底我们帮助他们与国内一家电动车厂达成了合作。
网秦在寻找全球最好的技术和产品,并把他们带到中国来。
大数据周刊:您认为网秦在发展智能汽车方面最应该避免和注意的是哪些方面?
史文勇:首先要找准行业和切入点,再谈技术创新。比如现在所有人都在谈自动驾驶,但我们知道自动驾驶不是一天可以实现的,一定是有阶段和目标点的。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先从商业车领域发展。而普通车,因为发展可能涉及到法律法规、道路条件很多麻烦的事情,相对发展比较复杂和慢一些。
其次,做到良好的商业化过程,并不是在盲目烧钱的状态。这就要基于我们已有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能力,找到突破口和厂家建立合作关系。我们一直认为,要摆正位置和同行共同成长,共同打造智能汽车的生态系统。最终的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大数据周刊:智能汽车黄金期的到来只是时间问题,在您看来,智能汽车的发展在未来会呈现爆发的趋势吗?
史文勇:这方面很难精确地判断,比尔盖茨曾说过,人们都会高估一两年的创新,低估十年的发展。我们从产业研究方面来看,在趋势上,智能汽车渗透率想要做到从现在的5%以下发展到未来的90%,可能只是七到十年的时间。五年前,大家无法想象人们对于微信的依赖程度,十年前也无法想象现今的智能手机如此普遍。
同样的道理,英特尔在收购Mobileye、高通在收购NXP时,很多人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因为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但两三年后,格局大概形成时,会有一套新的产业链结构,每家企业会在新的产业链结构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不管是传统的车厂、IT巨头还是互联网新贵的服务商,都会在整个产业的磨合过程中形成一个新的氛围。现在人们都在谈论人工智能,可能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进入一个主流市场,一旦趋势来临是挡不住的,而当趋势来临时才开始研究,肯定来不及。所以,这方面作为产业研究来讲,我们要看体量的研究和我们可达到的市场。
大数据周刊:智能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智能交通的鼎力协助,那么您认为智能交通是否对智能汽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史文勇:智能交通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非常重要,在一个大城市的路网中,所有车辆的调度都需要智能交通,智能汽车一定是智能交通的一部分,如果终端车不听指挥、不能被调度的话,是不可能做好智能汽车的。例如所有人都在用高德导航,路面显示二环、三环交通顺畅,人们都走这两条路,那不多时,这两条道路肯定堵车,所以只有网络云和客户端共同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路网优化。
就汽车本身,要清楚几个概念,第一,智能汽车不区分油车还是电动车,为什么先支持电动车,是因为电动车进入门槛低一些,所以很多人愿意在电动车上做投资。就像特斯拉一上来就选择电动车作为切入点。智能汽车一定是联网的车,否则没法实现智能化。第二,智能汽车不一定只是智能驾驶,车内可以有很多的服务,智能驾驶是很多服务之一。所以,自动驾驶、电动车联网都是促进智能汽车的革新要素。产业的几个维度是相互促进发展的,我们为什么定义智能汽车,是希望我们专注在智能汽车这一件事情上。
智能汽车的发展如果没有车厂的智能化服务和核心的技术,就算不上是智能汽车。只有把内部的环节配套设施做好,才能制造出真正的智能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