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商业竞争中的碰瓷,京东会是最后一家吗?

   时间:2017-07-13 08:59:24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7月12日,京东与唯品会的发出联合声明,称将联手抵制某电商的“二选一”行为,并称某电商平台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裹挟商家,侵害商家的自主经营权,并且要求行政干预。

京东的声明中称有商家分别向京东和唯品会反馈:某电商平台利用其市场垄断地位,以各种方式要求商家签署所谓的“独家”合作,并从京东和唯品会等平台退出。

虽然在这份声明中并未说明是针对哪家电商平台,但就地球人都知道京东在说谁。

于是,在声明发布一个小时后,天猫就发布了一份公告,称这些品牌选择独家销售是自己的选择,并非天猫强迫。而“某些电商公司”一旦遇到竞争,就把“二选一”当做有效的碰瓷手段。

同时,天猫翻了618的老账,指责“某些电商公司”存在锁定商家后台直接改动商家商品的价格、越过商家改动商品的库存数、强制促销、拉长账期拖欠货款等问题。

电商舆论战我们已经司空见惯,那么这次谁占理呢?我们来看一下。

一、并不陌生的碰瓷

其实,这种电商平台要求商家选择合作并不是第一。早在2015年双十一期间就闹过类似的事情。

2015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在双十一促销中要求商家只参加天猫的活动,而不能参加其他平台的促销活动。结果京东向国家工商总局举报天猫。

而有意思的是,京东又发布公告称,将关闭木林森在京东的店铺,双方永久不再合作。因为个别商家迫于压力临时停止正常经营或退出活动的行为。

商家因为天猫的政策不参加活动,京东就关了商家的店,这个惩罚性的做法其实比天猫走的更远。

结果被封的商家木林森发出公开信三问京东:谁在实施霸权?谁在触及商业底线?谁在侵害消费者权益?

这次事件和上次有类似的地方,也是天猫拿出资源要求商家的独家合作,这种情况属于商业竞争。

对于这种竞争,京东对等的做法应该是也拿出资源与商家谈判,让商家不接受天猫的独家合作,甚至接受京东的独家合作,而不与天猫合作。

商业竞争,不拿出来商业利益交换或者谈判,反而利用舆论试图让行政干涉,这与上次向工商举报如出一辙。天猫说京东碰瓷还真不能算冤枉。

历史上,京东这类正常竞争中动辄就碰瓷友商的做法确实也有很多次。

2016年11月,在关于2016财年第三季度业绩的电话会议上,刘强东说:“国美苏宁若不改变成本结构 永无翻身之日。”苏宁国美不幸中枪。

在央视财经频道的《遇见大咖》节目中,刘强东说:“我们在宿迁市的电商占有率已经是第一,超过任何友商,但是我竟然发现国美、苏宁的店还在哪儿呢,还有什么OPPO,还有各种各样的专卖店,那都是我们京东的耻辱,兄弟们!”苏宁被怼多次就不说了,OPPO还算是京东的合作伙伴也没逃过。

至于天猫被碰瓷的次数就更多了,所以这次碰瓷并不陌生。

二、在商言商,你做得初一,我做得十五

这次事件的起因,是天猫提出各种优惠条件,要求商家与天猫独家合作。合作了就给流量,给各种优惠条件,不独家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以此为筹码要求商家作出选择。

在商言商,这种做法虽然强硬,有利用平台优势地位以势压人的嫌疑,但是平等利益交换也没有太多不妥。

线下卖场,商家要求入驻摊位缴纳各种费用,参加各种促销也是类似的行为,虽然霸道,但是你不同意可以不参加,还是在自愿基础上的合作。

相比之下,这次天猫反击说京东锁定商家后台直接改动商家商品的价格、越过商家改动商品的库存数、强制促销、拉长账期拖欠货款等问题就要严重的多。

618期间,多家店铺在微博上发声明,声讨京东强制店家促销,甚至锁定后台不允许商家修改价格,下架商品。本来京东618促销是多赢的大好事,但是京东利用其强势地位,自己不承担促销成本,强制商家承担这就过分了。

而在商家不愿承担的情况下,京东连自愿的基础都不顾了,强行锁定后台,剥夺商家定价和销售的权利,这个比天猫霸道多了。天猫是给利益交换,京东是直接硬来。

就在几个小时前,新华网上还出来露露与京东冲突的消息,也是强制价格强制促销。

所以,京东在声明中指责天猫剥夺商家自主经营权底气是不太足的。你能做了更过分的初一,天猫做十五你声讨他难道不心虚吗?

三、要战便战,小动作不决定胜负

现代商业竞争如同战场,双方实力和战略战术决定胜负,碰瓷小动作制造舆论,希望行政干涉不会有效果。京东历史上这种碰瓷多次了,碰瓷的对象有天猫,有苏宁,有国美。而这种碰瓷除了舆论上热闹几天之外,不会在竞争中获得实质性的优势。行政干预也不会在可以自由竞争的领域随意干涉。

这次是天猫利用利益交换要求商家独家合作。京东要应对天猫的独家合作,就应该调配资源,或者你给商家更大的利益,争取商家不合天猫独家合作,或者京东可以在自己优势的领域反击,也搞独家合作。

如果你认为这种争夺消耗太大,那么你还可以与天猫谈判,达成行业自律嘛,与天猫达成妥协,那些领域竞争,那些领域不竞争,竞争如何限制,避免两败俱伤。

当年美苏冷战你死我活还能互相削减核武器呢,京东和天猫的商战怎么就不能谈判呢?这种小动作碰瓷制造舆论无助于竞争反而会分散精力,而不会取得实质性优势。

作为消费者,我们期待双方在争夺用户上竞争,在服务商家上竞争。电商无论如何竞争,最后掏钱的消费者,合作的是商家。谁能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更好的为商家服务,就一定有前途。这种碰瓷可以休矣。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