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概念的风靡带来了很多应用场景,有的场景被市场给予了褒扬,比如共享单车;而有的场景也被市场无情地“鞭笞”,比如共享雨伞,共享篮球之类的。现在又出现了共享床铺(共享睡眠舱),那么又该如何“认定”或者理解这个共享模式?到底是不是刚需,或者究竟是不是合法?要知道在北京、上海已经有“共享睡眠舱”关门停业(暂停运营),据称是被警方查封,但运营商又说在核实有关部门的要求。其实相对于解决最后一公里或者最后三公里的共享单车,共享睡眠舱涉及到的安全性问题或许会“更多”,这里不仅仅是交通安全可以比拟的,而且共享床铺的“陈放”和管理或许更加艰难,牵扯的部门和管理方或许也会更加复杂。
“被查封”还是暂停营业?
共享睡眠舱的出现在一定范围内的需求确实存在,比如客运站、火车站、密集写字楼、爱加班的写字楼、医院等等。其实很多人还是需要有一席之地可以休息一下,对他们来说,的确也算刚需。当然,真正爆出共享睡眠舱的还是一线城市首当其冲,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因为在一线城市打拼者很多,怀揣梦想的人很多,寻找机会的人也很多,在暂时没有立足之地的时候,如果尚有一个共享睡眠舱一解困局的话,相信还是有人愿意去尝试,去使用的。当然,依照目前出现的模式来看,更多还是为那些中午午休的职场人士提供一个暂时休息的地方。于是我们看到在一线城市出现了这种模式。共享睡眠舱和共享单车一模一样的流程,扫描、计时、付费。
不过,因为牵扯到更多的范围,因此现在来看共享睡眠舱的发展,多少有点令人忐忑。据悉,有媒体披露,在北京,有记者在中关村中钢国际广场创业公社的一处“享睡空间”看到,本该是“用舱”高峰期的“享睡空间”却大门紧闭。据记者描述,一间不到15平米的小屋子里,上下摆放了3组6张类似“太空舱”的床铺。据了解,太空舱提供24小时服务。据观察,太空舱内有电扇、阅读灯、充电插座等设施,不大的太空舱,仅容一人休息。类似的“太空舱”,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已经逐渐铺开。共享睡眠舱的外观也很像胶囊旅店的床位,进舱之时,可以领取一次性的床单和枕巾,舱内有镜子,还有电源接口、USB接口,还有个清风扇按钮,这是为了保证舱内一定的透气性。舱内还有阅读灯等灯光配置。
有体验者表示:“睡觉整体来说的话,隔音不太好,比较差,其他的睡觉也没什么,然后就是这个一次性的被单不是很舒服,毯子倒是挺舒服的,然后其他的配套设施也比较好,里面确实有空调,一个短期休息的话比较好,在工作密集区这一块,多投放一些的话,应该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除了北京之外,据悉,在上海3处投放的“共享睡眠舱”已暂停开放,恢复运营时间待定。该睡眠舱的官方页面显示,睡眠舱“系统升级,暂停使用”。针对媒体报道警方查封休息舱的消息,该睡眠舱经营公司称还没有接到警方通知,正在核对消息来源。在没有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确切答复前,休息舱体验活动目前暂停。
虽然我们尚不确定是不是被查封,以及为何被查封。不过在相关的规定中应该存在着管理“漏洞”或者审批错位。究竟应该按照什么模式去管理?出租?分时租赁?互联网共享模式?应该如何界定经营模式?估计管理者也说不清楚吧?由于可能存在着安全压力或者隐患,所以共享睡眠舱的推广估计还需要时间来观察。这个需要考验管理层的智慧。
价格合适吗?能取代钟点房?
据悉,多地出现的共享睡眠舱最低是6元半小时。4小时48元。相比一般的钟点房还是便宜了许多。支持者表示,每天午饭过后,对于每一名上班族来说,往往会很困,想打个盹儿,可是在都是隔断的办公室里睡觉不管怎样都是特别不舒服的,很多人选择趴在办公桌上睡觉,但这样常年积累的话,很容易对脊椎造成一定的压迫。如果能有一张实实在在的床,让人踏踏实实地躺在上面睡个觉,那可真是太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认为共享睡眠舱正好可以解决这个困扰。
有的地方的睡眠舱价格分为两档,一是高峰期(11点—14点)10元/半小时(半小时后0.33元/分钟);二是非高峰期的6元/半小时(半小时后0.2元/分钟)。每日58元封顶。此外,还有月卡套餐,788元/月。有人觉得:“就午觉而言,这个价格有点贵,如果费用再减一半的话还是可以的。”有不少用户表示共享睡眠舱的费用太高。对此,共享睡眠舱的经营者表示,在其看来,睡眠舱比沙发要舒服很多,他推荐对睡眠质量要求较高的人尝试。
有人对共享睡眠舱的安全性也很关心。据悉,关闭舱门后,舱门便自动锁紧,只有通过“享睡空间”的小程序用手机开锁,舱门才会再次开启。外面的人是无法随意开启舱门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有所保障。同时舱内也有开门的按钮,按下后舱门也能开启。一旦用户点击“解锁舱门”,门会自动打开,可以暂时离开,也可以结束入住。出舱后要把一次性用品收起,扔到指定的垃圾桶里。
安全问题怎么解决?怕不怕着火?
共享睡眠舱在消防等经营措施方面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目前依旧存疑。上海享睡有关负责人就在回应“是否已经通过了消防部门许可”的问题时表示,“这个问题正在与消防部门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
此外,为了睡眠质量造成一个全封闭环境,却也因此造成了太空舱内部的空气不流通,万一发生了火灾,谁来给予沉睡中的用户一个安全保障?经营者表示,“每个太空舱外面都有摄像头,只要有不正常情况出现,都会发现。”
当然,还有人质疑,现在的共享睡眠舱有点像之前的胶囊旅馆。而早在2011年,出现在上海的首家胶囊旅馆因为人均使用面积不符合上海房地部门公布的出租房标准,加上各房间的排风扇设置不佳,一旦发生火情,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因此,消防部门从公共安全方面考虑,从严把控,在对旅馆环境、舱体材质等多项指标进行谨慎审核之后,决定不予行政许可。那么,如今对于共享睡眠舱的消费监管是不是也会有更多的考虑?
还有人对这种经营模式带着共享的招牌,但不见得就是真正的共享。而这种模式更像是分时租赁模式。并说共享的本意是把闲置的资产进行“盘活”再利用,而这些模式显然是购买之后的一种租赁关系。当然,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发展的初期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对于使用者来说,更在意的是共享的过程和体验的如何。说到共享,人们最关心的还是卫生问题。睡眠舱是不是百分之百干净的,由于密闭性太强,空气流通也是个大问题。虽然有换气扇,但也有经常使用的用户表示,之前就碰到过充满“脚臭味”的舱,可见空气流动还是有问题,除味工作也需要加强。此外,就是隔音效果比较差,而且由于太空舱是按照上下铺式摆放,睡在下铺的人可以明显感受到睡在上铺的使用者翻身,手机震动等情况。这显然对于睡眠比较轻的人来说不是很好的感受。
其实共享睡眠舱的概念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比如日本的胶囊公寓,主要针对中午午休、晚上加班,赶不上末班车的上班族,供他们休息补眠。目前国内提供的共享睡眠舱基本是在高端商业区(写字楼)等创业空间,以及一些知名的网咖,为上班族、加班族和网吧刷夜族提供暂时休息的地方。有意思的是,在成都共享睡眠舱的使用率并不高,相比北京高峰期的几乎满舱有很大区别。这也说明地方差异的不同,而如果能解决了监管和消防安全隐患之后,未来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当然,这样的共享其实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共享了,但是迎合市场的需求却是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