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金融浪潮下,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巨头们的强强联手已经成为常态。
2017年3月28日,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宣布战略合作。
2017年6月16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京东金融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2017年6月20日,中国农业银行与百度金融达成战略合作。
2017年6月22日,中国银行与腾讯金融合作成立“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
2017年7月5日,民生银行和小米金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当大佬们都不约而同地指着同一个方向时,科技金融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布局未来金融领域已成共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逐渐成熟的条件下,金融正在爆发极大的发展潜力,新金融时代正在到来。
阿里联手建行挥师信用建设
信用体系是阿里布局新金融的重点,在近日的网商大会上,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表达得很清楚:打通信用体系,是阿里和建行合作的主要意图,而他们合作的动力正是来自于双方互补的高度认知。芝麻信用作为一种线上信用体系,门槛较低,用户只要使用支付宝达到一定要求即可开通蚂蚁花呗,享受一定的信用额度,既可花钱,也可借钱。由于背靠阿里巴巴和支付宝,连接着阿里系的淘宝、天猫等流量平台,因此获客成本低。而建行作为国有五大行之一,用户基数庞大,在信用卡业务上已经与汽车、教育、航空等行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了多维度创新。
所以,共享用户数据是他们合作的第一步,如此一来,阿里与建行能够互相打通信用体系的壁垒,对非交叉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并利用智能获客、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完成更大范围的用户覆盖,由此建立一个超强的信用帝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阿里巴巴来说,涉足科技金融是对自身支付地位的巩固,尤其是微信支付的咄咄逼人,对阿里而言科技金融将是下一个能拉开差距的战场。
百度牵手农行剑指普惠金融
百度一直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如今,百度在人工智能等技术上拥有超前的自信,《财富》曾将谷歌、Facebook、微软和百度评为全球四大人工智能巨头。而农行目前也已经走在了科技金融的前列,农行掌上银行APP目前已经将刷脸登陆、大数据技术等融进服务流程中,可以说已经成为科技金融的先行者。
李彦宏认为,金融的数据化本质,再加上业务规则的清晰,使它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的确,场景正是目前科技金融应用的最佳单位,无论是在银行存取钱,还是在手机APP上进行投资,无一例外地都可以辅以科技的指导,例如刷脸登录技术,这一应用场景可以是进入系统,也可以是确认投资结果,通过提前将用户面部信息采集至系统并与个人资产、行程、消费等进行匹配,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数据库。
百度与农行的合作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方面,百度可以依靠农行丰富的线下网点对科技金融尤其是人工智能金融产品进行大范围推广,深入农村等偏远地区,实现普惠;另一方面,农行能够借助百度世界领先的技术实现突破,不断消除繁冗的制度缺陷,提升办事效率。
腾讯联合中行意在海外支付
相比之下,就腾讯和中行的合作框架来看,与百度农行还是存在众多相似之处,但腾讯和中行的目标有所区别。首先,腾讯与阿里向来是对立面,目前又和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领域酣战,所以腾讯此次加速推进金融科技的研究,表面是指向普罗大众的金融科技产品,以加速占领更多的场景,潜在是为了加快占领第三方支付市场,尤其是海外第三方支付市场。
而对于中国银行来说,向来在对外投资方面十分强劲,此次牵手腾讯,可能是主要为了自己的国际化科技金融做铺垫,借助腾讯系产品的巨大流量,中行能够迅速打通国际金融通道的行业壁垒。
京东携手工行对准共同敌人
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拥有578.4万公司客户和5.3亿个人客户,与京东金融达成全面业务合作,对于京东金融来说无异于是锦上添花。对于京东金融来说,之所以会与工商银行走到一起,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此前因为余额宝,工商银行曾与支付宝开撕,而京东金融又是蚂蚁金服的死敌。
在京东金融与工商银行的合作当中,双方将围绕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企业信贷、校园生态、资产管理、个人联名账户等方面。众所周知,工商银行在线下拥有庞大的客户量,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优势,京东与工商银行在获客与用户运营、智能风控、产品服务创新、流程优化等各核心业务层能力上都能够优势互补,无异于将大大增强京东金融与蚂蚁金服的竞争力。
小米搭档民生志在弥补生态
相比之下,小米与民生银行的合作就低调了很多,雷军也非常低调地宣布了双方将在金融、电商、生态链等各个业务版块展开深入合作。小米进军银行业也有一年之久,2016年6月,小米宣布其联合包括新希望集团在内的七家企业申请筹办的银行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复筹建,小米占股29.5%,仅次于新希望集团占股的30%,成为第二大股东。该银行注册资本30亿元人民币,是四川省首家民营银行。
不过小米在银行领域缺乏足够的经验,此番与民生银行达成战略合作,能够弥补小米在银行领域的经验不足。此外,民生银行作为国内首家网上直销银行,客户数已突破700万户,管理金融资产超过800亿元;民生银行个人网银经过10多年的专业经营,已发展成为覆盖各层级客户,支持存、贷、汇、资管、理财、融资等各类交易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目前用户已超过1700万户……这些都能够大幅弥补小米在金融生态链的不足。
万变不离其宗,客户仍然是科技金融未来的核心所在
对于什么是科技金融,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此前在智能金融发展与创新应用论坛上谈到,身份识别认证、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量化投资、金融云、智能获客将成为科技金融和智能金融应用的主要领域。如此看来,科技金融的应用存在两个关键节点,一是客户本身,二是投资行为。
其一,就客户而言,身份识别认证、智能获客是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的。目前,身份识别认证技术日趋成熟,通过采集独一无二信息并进行认证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实现了多领域的落地,2015年,马云曾在德国向总理默克尔展示“刷脸支付”技术,而现在,指纹支付也早就不是新鲜事了。
对于智能获客,百度金融高级科学家吴健民近日在2017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作出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智能获客的核心是降低获客成本,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用户需求的精准的定向。首先,刻画用户的金融画像及需求,需要做到全面、准确且能够及时触达;其次,生成与场景自然切合的动态创意;最后,通过响应模型准确匹配金融产品与用户的需求。
也就是说,智能获客实际上是一种实时金融信息服务,而且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帮助下能够充分实现个性化。举个例子,当客户前两天都在早上八点前查看金融新闻时,第三天开始,智能获客技术会驱动系统作定向推送,为用户献上精心编制的“财经早餐”和“投资组合”。
其二,在投资行为这一节点上,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量化资金是服务于投资行为并忠于投资结果的。在金融领域,寻求稳定的收益永远是客户唯一且不变的目标,但对高收益的追求同样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智能金融便有了很大的用武之地,在复杂的投资服务上,大数据风控能够提前预知风险,智能投顾能够按照个人偏好选择投资项目,而量化资金则是以模型来勾勒具体的投资方案,在风云变幻的高风险投资战场上,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比如股票,作为高风险的投资业务,投资者在入场前往往都要进行专业的检测,以明确自己属于哪一类投资者类型,如果过于保险,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等技术很可能将之拦于门外。
而金融云则类似管控系统,对时刻产生的数据进行上传和分析便是金融云的主要任务,而这些数据为算法提供了更大的可操作空间,通过日复一日的经验累计,整个科技金融系统都将处于良性循环之下,成为用户的“最佳军师”。
由此看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引领下,尽管互联网巨头与传统银行频频牵手预示着一个全新的金融时代到来,但是不管如何变,如何提升客户的金融体验,如何帮助客户实现更好的收益并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都是关键所在,客户始终是金融服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