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2040年汽车会变成什么样呢?私家车会消失吗?

   时间:2017-07-28 08:43:04 来源:网易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40年汽车会变成什么样呢?作为公共服务?

7月28日消息,据《卫报》网站报道,英国近日宣布2040年燃油汽车将被全面禁售,那到时候汽车会变成什么样呢?作为奢侈品?还是作为公共服务?

到汽油和柴油汽车被禁止销售之时,汽车将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还会自己驾驶汽车吗?我们会生活在一个亮眼的白色载客舱体随处可见的乌托邦吗?

汽车的未来仍存在变数。不少人认为汽车将会自动化驾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可能由电池功能,内饰很可能会变得全然不同。但大体上,在2040年之前,汽车有两条发展路线。

首先来说说我们很熟悉的一种模式:汽车持有。根据汽车制造商与贸易商协会的数据,英国道路上有超过3440万辆汽车,2016年销量达到创纪录的269万辆,行业年规模达到775亿英镑。很显然,英国人还很喜欢他们的汽车。

全球各地的汽车制造商最希望看到当前的汽车持有模式会一直持续下去。而新的模式会给停泊在家家户户门口的汽车带来变化。汽车也将能够自动驾驶。

按照这一路线,汽车可能会从交通工具变成移动的私人空间。一旦它能够全自动化驾驶,那就没有必要延续汽车内部传统的布局设计——里面的人甚至都不需要面朝前方的道路。

汽车作为奢侈品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研究总监迈克·拉姆齐(Mike Ramsey)指出,“2040年的汽车内部将会非常豪华。私人所有的汽车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奢华,而只是用汽车来进行简单的通勤的人要么将会购买二手车,要么使用各种乘车服务。”

“最强大、最奢华的汽车可能将会配置能够让人们面对面坐着的座椅,以及信息更加丰富多元的平视显示屏。”

在2015年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上,梅赛德斯展示了一辆F 015 Luxury in Motion概念车。该款车使用无柱框架的大门,车内的座椅可让乘客面对面坐着,车门则嵌入屏幕。其它的公司则设想采用舱体设计,而不是传统的内部布局,使得汽车的内部空间更像是移动办公室或者移动休息室,而不是驾驶机器。

行车记录仪厂商Ingenie的研究发现,现在的汽车和2045年的汽车的主要不同将会是采用已经被应用于其它领域的技术。未来,你可能将不必使用车钥匙,汽车将会在你走进它或者开车门的时候通过指纹传感器、虹膜扫描仪或者其它的生物识别系统来鉴别你的身份。车窗将会配备触控屏和手势控制功能,汽车将不仅仅支持自动化驾驶,其内部也将会智能化,配置的计算机可快速响应你的语音指令。

拉姆齐说道,“多媒体中心将会变得更具交互性,配备的虚拟助手在功能上会比现在的强大得多。随着语音助手替代大多数的控制方式,汽车内的按钮和控制部件可能将会消失。”

进入汽车以后,告诉它你要去上班,然后它就会跟街道、汽车和基础设施进行通信,以为你以及其他的通勤者找到最好的行驶路线。接着,你只需要舒服地坐着,静静等待汽车将你送到目的地。

一旦你和你的同伴到达目的地了,汽车就会前往最近的充电站进行充电,静候你的召唤。除了送你回家以外,它还可以带你和伙伴走遍各个地方,不管是电影院,还是本地的体育馆,还是酒吧。

汽车作为公共服务

2040年的汽车的另一条发展路线则与作为私人的奢侈品恰恰相反。一旦汽车能够全自动驾驶,那它们就没有理由不能成为一项公共服务,没有理由不再成为你会购买并持有的东西。ZipCar等汽车俱乐部已经在提供不带所有权的汽车,Uber、Lyft等热门服务也已经在提供打车服务,让你随时通过应用电召前往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

当人不用去驾驶汽车了,就不难设想一个公共交通舱体而非汽车随处可见的世界。

拉姆齐说,“用于乘车服务的汽车可能会变得日益商品化,它们会变得像是大众运输工具——高效,针对载客用途进行改造包装,低速,注重实用性。”

叫一辆这样的车,它会马上前来接你,然后将你送到目的地,接着又去接其他的乘客,或者返回充电站。这样的话,处于使用状态的汽车比例会提升到90%,汽车大多时候都不再处于闲置状态。这可减少路上行驶的汽车数量。

2040年汽车会变成什么样呢?作为公共服务?

为此,Uber、Lyft和其它的出租车公司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去展开无人驾驶汽车研究。与此同时,英国的许多无人驾驶汽车开发项目则专注于打造模仿公共交通的服务。

到2040年,这两种模式或者某种其它的混合模式同时出现完全是有可能的,到了某个时间点,人类司机或许将会被禁止驾驶,又或者以交通运输本身而非娱乐休闲为目的的驾驶至少会被视作异类。

可以确定的是,2040年的汽车发动机将会由电能驱动,这意味着汽车将配备更多的电池,行驶时噪声会更好,充电站会变得无处不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