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微信与陌陌夹击之下,探探凭什么崛起?

   时间:2017-08-04 09:47:39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00年世纪之交,当青涩的小马哥假扮姑娘在QQ上调戏少年时,谁也没想到,一场长达近20年的社交垄断就这么开始了。

从新浪UC、51、网易泡泡、百度Hi等PC时代的手下败将,到MSN、SKPYE等武装到牙齿的舶来品,再到米聊、来往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者,这些历史名词先后成了腾讯社交帝国崛起之路上的垫脚石。

直到2014年,创业三年后,主打陌生人交友的陌陌靠着「约X神器」的标签登陆华尔街,从此,熟人社交靠微信,陌生人社交找陌陌。很多人以为,中国的社交战争在那一年结束了。

但那一年,有个叫探探的APP出现在苹果的应用商店里,它既没有一夜成名雄霸免费榜,也没有像很多社交类产品那样泯然众人,而是稳步超过比它上线早、投入大的同类竞品。

到今年,探探注册用户已经突破9000万,日活600万,男女比例6:4,平均用户年龄23岁。而在多数社交产品「C轮死」的诅咒下,这家公司已经累计获得 1.2 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不乏YY、DCM、赛富资本等知名公司或机构。据接招得到的消息,探探不久前完成的D轮融资中,新加入的投资方还有尚未对外公布的巨头。

在一个不存在风口的时间点,做一件新老巨头正在垄断着的事情,没有成为炮灰,反而在大小巨头的夹击下成为一股清流,而且越流越大、越流越猛,探探是怎么来的?

没有「八年抗战」,就没有今天的探探

王宇和潘滢是探探的联合创始人,现在也是夫妻。王宇7岁跟家人一起移民瑞典,潘滢18岁去瑞典留学,由于两家是世交,所以在瑞典来往就很多。2007年,他们辞去在瑞典的工作,一起回国创业。

△王宇和潘滢

探探是王宇和潘滢的第二个项目,但他们没想到,从2007年回国第一次创业时,一直到探探崛起,这条路竟会走的如此艰难。

第一个项目叫P1,主打「时尚社交」。王宇和潘滢的算盘打的很明确,「先做一个高端的时尚人群,然后再慢慢发展到大众。」但他们没想到这个人群在中国太过小众,整整8年的时间里,用尽方法去发展,甚至后期不断叠加新功能,但也只有几百万的注册,并且活跃度非常低。

虽然靠着高端人群的标签每年P1能有上千万的广告收入,但随着不断扩张的团队,这个数字也只能支撑着他们活着。甚至在刚开始活的都比较艰难。

2008年,潘滢他们创业的第二年。本来收到的TS随着呼啸而至的金融危机打了水漂。彼时的国内资本还不活跃,国外资本不敢出手,缺钱的P1面临的是发不出工资的局面,整整半年多的时间里王宇和潘滢辗转在北京和北欧之间,最后靠着一位瑞典的投资人卖掉了房子,以及陆陆续续的一些个人天使支撑着他们度过了难关。

「令我们感动的是,在6~8个月发不出工资的情况下,员工几乎没有变动,大家都留了下来」,王宇和潘滢说,最难的时候,大家同意以薪资最低的同事为标准。

在踩过社交的种种大坑后,王宇和潘滢总结了失败的原因:

1、目标用户群选择错误。小众人群市场的天花板有限,难以成就伟大的公司;而且高端人群很难扩展到中低端人群,这是硬伤。

2产品没有强刚需。P1时尚类属性没有打中用户的痛点,也没有为用户创造额外的价值,导致的后果是使用频次越发降低。

3、产品功能越多,用户体验越差。当时转型移动端时,p1为了刺激用户活跃加了很多功能,结果越加越多,越加越死。

「后来做探探时基本上都是反着做的」,潘滢说,「第一,一定要找一个足够大的人群;第二,产品的需求要强;第三,功能要简单直接。」

正是靠着整整10年不死的社交之心,王宇和潘滢熬过了p1,熬到了探探。「如果没有前面8年的坚持,很难有后面的成绩。很多团队死在了前面那几年,但好在我们坚持了下来。」

女性视角,不提约炮

同是陌生人社交,探探与陌陌的逻辑到底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骨子里带着传统和含蓄,年轻人极度缺乏认识异性的渠道。当相亲越发的被年轻人反感,世纪佳缘、百合网被贴上「老年产品」的标签之时,中国的年轻人需要一款产品来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陌陌的异军突起离不开这个因素。

但被公众冠上「约X神器」的标签之后,带来的状况是陌陌的男性用户极具增长,女性用户碍于羞涩以及别人的看法反而产生流失。长此以往,造成了陌陌男女比例极不平衡的局面,据说陌陌最严重时男女比例甚至到了9:1。

「我们现在看起来80%正常年轻人其实交友是为了谈恋爱。奔着约x的用户,尤其是在女性用户里面,肯定是一个小众。」

另外在陌生人社交里,单项选择的产品逻辑,也经常给女性用户的使用体验造成了极大的困饶。陌陌经常出现的局面便是一个女用户刚上线,可能就积累了几百、几千条打招呼的消息,导致的结果就是男选女、多选一。

探探在产品规划之初就把侧重点放在了女性上面,并且牢牢的将男女用户比例固定在6:4。「这也是中国现阶段人口的男女比例」,潘滢解释道。

为了打破中国年轻人害羞的心理,王宇和潘滢借鉴了当时在国外大热的产品「Tinder」的玩法,通过左右滑动来让男女之间双向选择,「用户右滑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对方是不知道的;如果对方不喜欢,另一个人也永远不知道。这样双方都没有心理压力,没有拒绝,也没有尴尬。」而这个功能,其实来自做P1时的一个想法,只不过没有添加上去,而是把这个功能直接升华为了探探这个产品。

而这种双向选择的逻辑更迎合中国年轻人的心理,尤其是更羞涩的中国女性的心理。帮助用户交友渠道破冰后,探探的下一步是让双方交流破冰。

「我们发现中国的男孩子,不太会与异性聊天。」潘滢他们在做产品调研的时候发现,男女双方都已经彼此喜欢了,但是进入到聊天场景后,男生搭讪的问句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你好,你是哪里人?你做什么工作?」

男生「查完户口」,女生尴尬得要死,往往一段真挚的感情就死在了这三句半的尬聊中。

「其实女生上探探还是想要在上面找一个喜欢的人。如果整个男生不配合,或者配合不到位的话,其实女生的失望感会远远大于男生。」

为了提升女性用户的体验,潘滢他们还得先教会男生聊天。参考了线下年轻人聚会交友的几种形式之后,他们决定把真心话搬到了线上。

「当时发现这个形式对95后的聊天破冰特别有效,刚上线后一个用户用了一晚上就把我们编写的500道题全答完了。」

另外为了让女性用户能在聊天中不被骚扰,探探也制定了极为严苛的措施。当男用户向对方发送「约」等字样的词汇,并被女性用户举报骚扰后,面临的后果便是永久封号。

通过130人的人工审核团队,7x24小时的监控违禁行为(骚扰、营销、虚假照片等),探探亲手干掉了3000万用户。所以,虽然探探的手机注册用户是9000万,但对外公布的合格用户是6000万。确实是一股清流。

社交产品的最大挑战:保持克制

从创立之初到现在麾下数千万用户,探探的每一步都走的小心翼翼。上线三年有余的时间里,从用户的角度看,探探在大功能上几乎没有更新。

「我们其实是把所有的功能都引入到后台改进,比如说我们会不断的去改进我们的算法,让大家有一个更精准的匹配,然后在聊天里面做很多引导破冰的功能等等。」

为了让每次功能的叠加不那么突兀,探探在每次更新时都会在不同地区进行灰度测试。

「我们现在将近有10个功能在10个不同的城市进行灰度测试。只要这个功能还没有改到我们想到的地步,我们就不会把它推向全国。这也是我们整个的产品看起来比较克制的原因。」

在2015年底时曾有个小插曲,陌陌在那个时候转型直播,跟随着一大批直播平台拔地而起。对于是否添加直播这个功能,探探在内部曾有过争议。

「我们讨论了很久,从商业化来看肯定是该做,但从公司的整体战略来讲,我们希望是越晚越好。」

探探的创始团队讨论后发现,直播对于用户社交关系上没有任何帮助,「目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工具」,于是在探探走过的这三年里,面对直播、短视频、狼人杀等一个又一个风口时都不为所动。

除了功能上的克制之外,探探的商业化的推进上也克制的很。「广告植入、付费服务、礼物商城」这些常规的变现模式在探探上难觅踪影。

「其实从我们到我们的股东对于商业化都很克制。大家都觉得市场是很大的,我们又是在这个市场里面最有机会的一家,所以赚钱不着急,我们还是先把需求做透。」

不过在今年7月份的融资过后,探探也对外公布了自己商业化将提上日程。

「我们会在1000万日活的时候做付费会员;到了大概1500万的时候,我们可能开始搭建礼物商城;到2000万日活以上,我们会开始做广告。因为广告是需要大流量挣钱的东西,所以我们把它放到最后。」潘滢解释道。

至于在今年上线的付费付费会员体系,探探已经在个别城市开展了灰度测试。

经历了八年P1,三年探探,王宇、潘滢这对儿工作上伙伴吵成了生活里的夫妻,「虽然现在意见不合或者吵的频率已经大概是第一年的十万分之一了」,探探的创业历程相比P1也更加顺畅的多,但俩人还未敢松懈。

根据测算,中国现在人口统计单身人群数为2.1亿,加上流动人口以及未算入的14-18岁人群,大概在3亿左右,那么陌生交友的天花板大概是在5000万日活左右。

QQ诞生的时候,潘滢还没出国。她也是第一批用户,至今还记得QQ上线第一年给她带来的震撼。「那才是陌生人社交,探探现在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QQ第一年的事情。至于之后发展成什么样子,顺其自然。」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