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华为小米这么强,那些小众手机品牌还有希望?

   时间:2017-08-29 08:59:26 来源:泡泡网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如果我们回顾2012年的手机市场,不难发现如今国内手机市场的格局早已发生了变化——趁着互联网手机大潮杀入手机红海的众多厂商纷纷退场,除了苹果,线下市场华为、OV和金立占据大半市场,线上小米、荣耀和魅族则拿下了半壁江山。

这样的大环境下,那些仅存的小众手机品牌就变得格外显眼了。这也很难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小众手机品牌的未来到底在哪?

●虽为小众,但各有不同

和主流手机品牌侧重点不同一样,国内市场中的小众品牌同样各有各的特点。如果简单的去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这四类:极致个性型、主打性价比型、没落的老牌厂商和有钱的门外汉四种。

极致个性

这一类型的代表品牌就是一加和锤子了。从一加1开始,每一代的产品都有着当时最强的性能与出色的手感。而且在老板刘作虎的影响下,还收获了一大批的文艺范和高学历用户。而另一代表锤子则是凭借着做产品的工匠精神和人文特性掳获了大批的粉丝。

主打性价比

性价比可以说是点燃国内手机市场战火的那只火把。所以在当下的小众手机市场上,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占据一席之地并不奇怪。至于主打性价比的小众手机品牌,360手机算是一个代表性的存在了。

没落的老牌厂商

这类就是比较惨的了。在国内手机品牌崛起的影响之下,老牌的手机厂商除了三星几乎无一幸免,索尼、诺基亚、摩托罗拉、HTC、黑莓等纷纷沦落为小众手机品牌。

有钱的门外汉

当然,和当年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手机市场类似,如今仍有不少“门外汉”混迹于实际行业中。比较有名的就是董明珠的格力手机了。

●这些小众品牌的优势在哪?

能够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手机市场上活下去,小众手机品牌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那么,他们的秘密武器究竟是什么呢?

体量小,更容易专注一款或几款产品

无论是三星、还是华米OV,市面上的主流手机品牌都在不同价位段进行了自己的布局。这样做的优势就是兼顾不同的消费人群,能够收获更加出色的销售成绩。但同时也为小众品牌的存活甚至崛起留下了可能。

小众品牌虽然研发经费有限,但只要产品策略足够专注,主攻某一类型或者价位段的产品。仍能收获不错的成绩。以一加和360手机为例:去年的一加就成为了国内骁龙820/821处理器手机中,出货量仅次于小米的手机品牌;而360手机也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年出货量突破了500万台。

品牌特质让他们拥有忠实的粉丝群

不仅如此,一些小众手机厂商因为品牌和产品极具个性,往往也会吸引忠实的粉丝群体。比如说锤子手机的锤粉,以及一加的加油。

小众品牌往往都较具话题性

这里即使不提极具代表性的老罗和锤子。同样有着鲜明的例子——董小姐的格力手机。话题总能引发关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产品过得去,取得一点成绩并不难。

●小众品牌的劣势在哪?

当然,小众品牌和主流品牌相比,仍有不少劣势难以抹平。

影响力

即使是诸如锤子这样较具话题的手机品牌,在影响力上和主流的手机厂商仍然天差地别。苹果和三星两大巨头暂且不提,就拿华为和小米来说,这两个品牌的关注人群就要比小众手机品牌强得多。而锤子等品牌的关注人群多数仍集中在手机爱好者之中。

研发实力

这点不用细说,华为的双摄、小米的玻璃和陶瓷工艺在业内是顶尖水平的,所以能容易做出具有特色的产品,而小众品牌在没有这一优势的情况下,更多的还是在共有资源的条件下,将产品做到极致。

供应链话语权

体量更大往往掌握的供应链话语权也更大。这将会直接影响到手机品牌能否用上芯片、新技术,以及用上这些新东西的时间。也就是说,主流的手机品牌往往掌握着先发的优势。

渠道

除了这些,渠道也是小众品牌和主流品牌差距之一。去年,OPPO和vivo就是凭借着强势的线下渠道而一路高歌猛进的。而今年,小米开始了线上+线下的双路打发,销量同样猛增。但对于小众品牌来说,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即使做到了,渠道覆盖和主流品牌之间的距离也是天差地别的。

●小众品牌能否更进一步?

那么,随着手机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小众手机品牌是否还有未来呢?它们能否更进一步,脱颖而出摆脱小众的标签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个人认为,个性鲜明的小众品牌和那些老牌手机厂商更有可能脱颖而出。一加、锤子这类的品牌都有着自己的品牌特质,如果准确地抓住了用户的兴趣点,很有可能通过一款产品而获得成功。而对于老牌手机厂商而言,其身后的技术资源和资金支持则是他们的秘密武器。就像平井一夫所言,索尼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活下去,等待下一个风口。

不过,当这些小众品牌成功摆脱小众的标签时,曾经被许多人疯狂推崇的“有趣的灵魂”,可能也会一点点的消散掉。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