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联合永道布局智慧校园建设,助力国家2025职教人才升级

   时间:2017-09-11 11:21:38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考上重点高中再考大学,似乎是家长对孩子成长道路的必然选择,现在将孩子送进职业院校也被大多数家长视为人生出彩的机会。这种社会认知和舆论的转变得益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前所未有重视。从国家层面上看,目前国家目前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职责,而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加快2025现代化职教人才输出成为摆在各大职业教育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以“云物大智”为图,探索中国职教人才的转型

在中国职业教育建设上,国家曾发布过3个著名“决定”: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为何要紧凑脚步加快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那是因为向创新驱动发展过渡的中国,正在面临一场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等全新技术颠覆性影响影响着当前的工业。

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是旁观或跟随,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迎来了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历史机遇。而由于“云物大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的介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人才的岗位、标准、智力支出等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职业教育面临着专业定向重新定义的挑战。

根据全球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的《全球AI(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报告》显示,2017年1季度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已达190万,美国人工智能总人才数接近185万,全球华人人工智能人才总数才14万。直接对接市场企业岗位的职业教育无疑要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一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人才转型深度变革势不可挡。

“智慧校园”建设助力2025职教人才升级

中国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当前现代化主战场的新形势?如何把电商技术、物联网技术、无人控制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教授给学生?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成为关键因素。在这个基础上,“智慧校园”建设应运而生,成为职业教育院校接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重要措施。

“智慧校园”指的是通过互联网+的支撑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进而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的教学系统。它可以帮助职业教育院校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成现代的教育,使得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对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无限可能。

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一套完整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成为重要助力。“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涉及到兼顾当期业务与长远发展的需求,向客户提供协同应用、深度融合的综合信息服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统一规划、弹性部署、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策略。而了解职业教育院校定位、熟悉职业教育环境、拥有大型部署实践经验的“智慧校园”方案服务商极易受到客户的信任和青睐。

联合永道“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

自2011年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以来,联合永道一直紧密切合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融合职业教育特色,顺应校企互动、理实一体化等办学方针,为职业院校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联合永道作为国内首家专注提供职业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新三板上市企业,其独具特色的“智慧校园”私有云解决方案、“智慧校园”公有云解决方案和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一直在业界拔得头筹,成为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军代表。

结合多年来为职业院校提供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联合永道“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已陆续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迎新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离校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微信云平台等整套完备的智慧化校园产品,帮助职业院校打造教育教学新模式,提高职业院校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教学资源、教科研数据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从而为职业教育院校的2025职教人才升级起到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理。

从国家层面上看,国家始终重视对知识的保护,对创造性的推崇,对追求卓越的重视,,马云一直在说这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的时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迎来了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以培养未来人才为目标的“智慧校园” 建设已成不可逆转趋势,而联合永道凭借其全面专业的产品、创新卓越的技术、多元优质的服务必将这场信息化改革继续推向深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