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用一年进入移动资讯第一梯队,UC转型内容做对了什么

   时间:2017-09-15 09:36:21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年前,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浏览器UC浏览器宣布正式转型成为“大数据新型媒体平台”,并更名为UC,正式进军内容分发。入局一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UC动作频出,生态布局的打法颇见成效。Quest Mobile今年8月发布的《2017上半年移动互联网资讯信息流发展新洞察》显示,2017年6月,UC的国内MAU已达2.25亿,UC中有超90%的用户同时也是UC资讯用户,月度总用户达2.28亿,日均也超6000万,与腾讯新闻、今日头条量级相当,已经坐稳资讯内容第一梯队的位置。

入局一年,生态布局红利初现

去年6月,阿里大文娱成立,以优酷、UC、土豆虾米等在内的全媒体矩阵初见雏形。今年4月,UC订阅号正式同优酷自频道账号等账号体系进行整合,统一升级为大鱼号。在打通之后,阿里大文娱旗下的内容平台全面链接,形成图文+短视频+长视频的全媒体矩阵,在丰富用户资讯多样性的同时,也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一点接入、多点分发、多重收益”的整合服务,形成从内容生产、聚合到分发的完整自媒体生态。

除了在内容上进行打通、“增厚”之外,UC在作者端也借助补贴与各项扶持政策,吸引优质原创作者入驻。自2016年5月推出媒体赋能计划以来,UC相继推出了UC运管媒体服务平台、商品推广功能、“W+”量子计划、光谱计划等多项措施,在帮助内容创作者接入阿里完整的商业化广告体系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了开发——内容分发——变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全方面为优质内容创作者赋能。

发力品质内容,培育内容价值

在融入阿里大文娱分发体系的同时,UC也着力挖掘内容的深度与力度。在今年3月,UC上线“UC名家”板块,力邀鄢烈山、十年砍柴、纪连海等名家入驻。从创作者角度出发,UC名家是服务于高端创作者的专栏写作产品;从读者角度出发,UC名家则是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个体、提供深度专业内容的严肃阅读平台。

在媒体发展形态上, UC先后与南都新闻、封面新闻、浙报集团等多个权威媒体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探索融媒体的发展,共同搭建“媒体融合服务体系”,在内容、大数据、品牌等层面进行合作。而合作为整个平台引入大量权威专业内容所起到的效果最为明显和迅速。

内容繁荣之下,行业潜在的一定的乱象,如假新闻、同质化、内容浅显等问题,让各家内容平台将角力点转移到如何提高内容生产力上。对此,UC的解题思路是用“优质+垂直”策略。内容上,借助资源合作孵化优质栏目和精品内容,通过现金扶持吸引优质自媒体加入内容平台;在业务上,通过打造多元化垂直平台,做垂直兴趣领域的专家,深度触达用户的资讯获取需求。综合来看,主要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内容形式、追踪兴趣点等方面,持续培育内容价值。

大生态、大数据、大视角,UC未来可期

作为阿里大文娱的核心旗舰,UC对于内容的未来还有更多想象。在今年6月的一场发布会上,UC公布了自己2017年的内容核心策略,作为以生态为核心的优质数字内容聚合平台和基于阿里大数据的多维分发平台, UC将围绕“大生态、大数据、大视角”,成为具有媒体视角和影响力的内容生产组织者。

在生态上,UC未来将着力打造四大生态布局,包括“阿里大文娱全产业链数字内容生态”、基于大鱼号的“自媒体生态”、依托优酷、土豆、UC资源的“多点分发短视频生态”,以及“最powerful的用户ID生态”。大鱼号的打通,正是建立这四大生态布局的起点。

在数据能力上, UC将基于阿里平台的多维度数据体系,用数据服务内容消费者和品牌广告主。借助海量阿里系产品,UC拥有的是涵盖了搜索、电商、视频、地图、社交、应用、游戏等几大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数据。

在大视角策略上, UC将打破兴趣推荐壁垒,真正从媒体视角,重构以“个人”、 “人群” 、“社交关系”为核心的更广泛数据群,重新定义信息流。

UC“大生态、大数据、大视角”的打造,也同阿里大文娱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阿里大文娱曾提出,要建成这样的新基础设施,核心是“三力”,能力、耐力、生态实力。即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构建独特能力;将文娱作为实业,进行理性、长期的建设;打造综合生态型文娱集团,实现板块多向协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UC“大生态、大数据、大视角”的战略,与生态实力、能力、耐力“三力”相互呼应。

对于UC来说,从工具型应用的角度来讲,它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在如今所在的内容市场中,它初出茅庐,一身冲劲。从工具型产品转型大数据新型媒体平台,UC不仅成功转身,同时也成为了行业中的一个转型标杆。最难能可贵的是,UC作为后来者,并不怯场,凭借着“大生态、大数据、大视角”的核心战略,它对于内容市场的未来还有更多想象。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