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将iPhone X比作“沉浸式系统”,让你使用时完全沉浸其中,仿佛忘记了它的存在。这款手机拥有5.8英寸全显示OLED屏幕,还能无线充电,拥有便捷的浏览导航和面部识别功能。
FaceID能投射并分析超30000个肉眼不可见的光点,来达到对人脸的高精确识别。是不是很厉害?也许吧。通过指纹感应来解锁你的手机那是2016年的事了,早就过时了。其实三星的Galaxy Note8早在苹果之前就已经应用了这项技术。这款手机的定价就已让人们议论纷纷,但是关于大规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更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人脸识别功能仅仅是个开始。这一技术路在何方,随着它的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利弊,我们拭目以待。面部识别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工作,法律实施甚至日常交流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中国,面部识别技术会让一些人眼前一亮,但对于其他人来讲,则早已司空见惯了。中国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先于其他国家推行面部识别技术。中国民众或许早已适应面部识别系统,而西方民众却要花几年时间去适应。
在中国,利用面部识别技术可以抓捕罪犯。在深圳,街道上方的大屏幕会对乱穿马路的行人进行批评教育。在北京,那些想把公共厕所里把手纸据为己有的人都被面部识别技术吓到了。中国还使用面部识别技术来验证Uber等打车应用的司机身份,蚂蚁金融则推出了一个名为“微笑支付”的系统,让消费者在某些商店和餐厅里查只需眼看屏幕即可付款。
中西方使用面部识别的主要区别在于,国与国之间的制度不一样。尽管面部识别已存在了些许时间,并在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在手机上使用面部识别技术,这还是第一次,手机能帮我们看清我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这项技术。
据《经济学人》报道:“智能手机将会为人脸识别技术提供帮助,比如亚马逊Echo这样的智能音箱,它就为语音识别做出了贡献:这样跟更能让消费者去接受它。”从语音助手Siri发展到智能家居助手Echo,我们花了几年才逐渐适应。让生活更加简单高效,需时间作为代价的。
面部识别的各种应用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完美。基本上,任何需要密码、PIN码或其他身份证明的东西都可以靠面部识别来完成。
航空公司正在试验用人脸识别代替登机牌。银行可以用面部扫描代替PIN码,让顾客自己访问账户。健身房、办公室、公寓大楼或其他私人俱乐部,以后都可以扫描人脸以获得访问权,不必随身携带沉甸甸的卡包。
面部识别对执法机构来说可能是件好事——通过面部识别比通过指纹识别罪犯更容易,因为脸部的快照可以从远处拍摄。但是,执法人员需要多密切地监控普通人群,才能让面部识别技术帮助他们抓捕违法犯罪者?如果这让抢劫案件少有发生,你是否愿意让你的脸被街角的相机拍摄下来,而且还被存入一个数据库中?此外,从理论上讲,这有点令人担忧,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应用,尤其是在技术变得更加复杂的情况下。
随着面部识别技术的发展,它也越来越能识别人们的情绪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想象一下,你正在一家商店里选衬衫。当你遇到一个你不喜欢的人时,也许你会皱眉。商店的面部识别系统可以捕捉和识别你的面部表情,将其作为反馈,或者让一个开朗活泼销售人员为你试不同样式的衬衫,或者给你推荐你有可能会喜欢的款式。
心理学家兼作家JohnGottman做了一项研究(PDF),他在辩论中对已婚夫妇的面部表情进行了编码,强调了非语言指标在伴侣情绪交流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的面部表情和情绪可以被编码,那么软件就可以学习这些代码。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学人》指出,“社会互动的基础可能会改变……从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一系列承诺,到计算机获取某人的面部信息而来的风险和回报。”
说到某人的面部信息,你可能听说过一个由斯坦福大学的团队设计的算法,以社交网站上人们发布的35000张照片为例,这一算法能在81%的时间里准确地识别出你的性取向——高出人类平均水平20%。一旦机器能够在我们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提取出我们的信息,我们如何才能阻止呢?
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中,政府监管无疑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与国的监管力度还各有不同。欧洲立法者已经通过了一项法规,面部识别图像只能在面部图像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与其他带有轻微入侵性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幻小说的影响相比,在西方国家,面部识别技术的采用可能会降低生活便利性;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便捷、安全或其他实用工具,我们将会很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就像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设备一样,它也可能首先被应用于医疗中,然后才慢慢发展进入我们的日常应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