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解读阿里巴巴达摩院:做科研成果的尝鲜者和嫁接者

   时间:2017-10-12 11:05:56 来源:新浪科技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韩大鹏

过往的一天,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注定载入史册。

它向世人宣布了两件大事:市值超4700亿美元,再次站在了“巨人”亚马逊的肩膀上;成立了探索人类科技未来的实验室“达摩院”,要在三年内研发投入千亿人民币。

对于达摩院,人们往往有会三个疑问:为什么此时建立?它的意义何在?投这么多钱值不值?

对此,新浪科技采访了达摩院院长张建锋和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看看在这两位“掌门人”眼中,达摩院的意义何在,它将以怎样的形态服务20亿人。

未来3年 年均技术投入超300亿

马云曾在多个场合说过同一句话:“若企业不改变模式,必然会消亡”。

这句话似乎也在影射着阿里巴巴。反观昔日巨头,雅虎、诺基亚、黑莓、柯达……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已风光不再,他们都是在寥寥数月中没落,实在令人唏嘘。

时至今日,阿里巴巴已经18岁了,看似如日中天,实则也暗藏风险,马云清楚地意识到危机感,他也在积极寻找着新的突破口——今年,他举起了“与科学家共盈”这把利剑。

在云栖大会前一天,马云曾与13位顶级科学家进行会谈,其中包括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潘建伟院士等。他公开表达对科技的热爱和尊重,自嘲“往往最不懂技术的人最热爱技术,因为是真心的热爱”。

确实,阿里在技术上的投入较往年大幅增加。根据阿里财报显示,2017财年(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底)其技术投入为170亿元。同期,百度为101.5亿、腾讯为118亿、京东为54亿。按照马云的说法,未来3年阿里对技术再投入千亿,这意味着年均技术投入将超过300亿元,这或许颠覆了普遍对阿里商业强于技术的认知。

成立达摩院,马云依旧将技术创新的人才纳入其中。在首批公布的学术咨询委员会中,10人就有8人为院士,包括三位中国两院院士、五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不难想象的是,在未来不久,委员会的成员名单将成倍数增长,且科学家和院士将作为主力军。这些人分别来自不同领域,专攻不同的产业方向,他们或许将决定中国乃至全球的产业竞争格局。

具体而言,在人工智能方向,达摩院纳入了世界级泰斗Michael I. Jordan’和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基因研究方面,纳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军人物George M. Church;量子力学第一人潘建伟虽未出现在首批名单中,但随着达摩院规模的加大,加入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

近水楼台 科研成果将优先产业化

众所周知,在这些前沿科学上,但凡哪个方向上有所突破,其背后的巨大产业将被挖掘,拥有达摩院的阿里巴巴无异于“近水楼台”,它必然最先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甚至商业化,从而从科技上获得主导地位,同时实现未来“自给自足”的目标。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验证了这一观点。他表示,量子计算需要产业化,但时机不成熟,目前还处在慢慢培养量子环境的阶段,这可能需要三年到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妨碍我们对量子计算持续的投入,我相信量子计算未来成为产业化”,胡晓敏说,未来双方会在量子算法、量子软件和工具上有更多合作,双方将有更多的联动,属生态合作。

如果说达摩院吸纳科学家是前瞻布局,那么当下达摩院还需做一件事——通过平台连接更多的产业。

达摩院院长张建锋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说,达摩院主要是提供平台,引入更多的人才,从而可以打造基础设施,再通过阿里云输送给更多的客户,“让客户有更多的机会,通过研究院,通过阿里云这个平台,连接更多的行业”。

换句话说,达摩院一方面要做尝鲜者,它在等待时机,等待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要做嫁接者,让阿里云的客户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连接,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这一切正映衬了马云的那句话: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为了解决问题进行研究,顺便挣钱还有乐趣)。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