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栖大会上,阿里公布成立达摩院,马云更是声称要5年投入1000亿人民币搞科研。这突如其来的1000亿,让不少人惊呼“真有钱”!不过,稍微冷静一下,再看看阿里声称要对标的亚马逊、微软、英特尔等公司的研发投入后,就会发现,对于大公司的技术研发来说,1000亿人民币还真是不多,不仅只及亚马逊的三分之一,而且如果要用这1000亿来进行阿里所说的,涵盖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多领域细分研究,甚至会捉襟见肘。
还有一个细节令人疑惑:关于这1000亿人民币究竟要几年内投完,在马云的演讲和官方的新闻通稿中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说法,马云演讲中声称的是5年1000亿,而官方通稿却是说3年1000亿。如此低级错误,不免让人怀疑,达摩院不过只是为云栖大会的宣传临时想出来的一个“彩头”,说说而已,当不得真。
一千亿人民币实在不多
即便不是5年而是3年花,1000亿人民币,多乎哉?不多也!
阿里计划要对标的英特尔、微软两家公司,一年的研发费用都超过了100亿美元,3年合计数额,都远远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如果要认真算,微软等公司成立以来的研发投入积累,早就超过了万亿元。
以英特尔为例,早在2012年,该公司财报就披露研发投入高达101.48亿美元,是首家突破100亿美元的公司。与阿里此次宣布的3年1000亿人民币(约150亿美金,平均每年50亿美金)相比,英特尔2012年研发规模就已经双倍于此了。而5年来,英特尔的研发投入还在不断增加,2016年,其全年研发投入约127亿美元,占全年总收入的21.38%。
再来看看阿里直接对标的亚马逊:亚马逊在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成就,恰恰来源于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自1998年以来,亚马逊已经在技术和内容上投入超过600亿美元。仅2016年,亚马逊在技术领域的投入就高达161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11.8%。相较而言,阿里此次计划的年均50亿美金的投入,还不到亚马逊的三分之一。
微软谷歌亦是如此:2016年,微软全年研发支出约125亿美元,谷歌2016年全年研发支出也基本为125亿美元,而阿里巴巴财报所公布的同期技术投入仅为24.7亿美元,完全是小巫见大巫的感觉。
毋庸置疑,阿里将1000亿人民币的投入作为此次云栖大会一个爆点,以博得舆论的关注。然而,在引起话题刷屏的背后,却多多少少彰显出这种噱头的可笑,因为摆在台面上的事实是:这般投入只是杯水车薪。尤其是相对于阿里达摩院要做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这一野心,1000亿不过是搭建基础科研设施而已,要真正去驱动科研成果问世,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更多的、持续的资金注入。
阿里又讲了个新故事
马云虽然说自己不愿意讲故事,但1000亿投入达摩院却让其成了阿里新故事的话题焦点。达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领域中,无论是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还是网络安全、视觉计算、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抑或是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这些涵盖机器智能、智联网、金融科技等的研究方向无一不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领域,但是,在并无任何技术基础积累的情况下,从无到有,仅仅拿着1000亿要涉猎这么多领域并要拿出成果,且要自负盈亏,根本就是让科学家们强为无米之炊。
过去10多年来,阿里对技术的投入十分有限,如上文所提,去年一年仅有可怜的24.7亿美元。更为尴尬的是,这些技术研发投入,也并未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力量。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去年阿里斥资8亿联合软银试水AI、轰轰烈烈推出的“浙江阿里巴巴机器人有限公司”,仅仅一年时间便被传解散,8亿人民币投入打了水漂……如今,阿再用达摩院蹭人工智能热点,并非越挫越勇,反而更彻底地暴露了阿里的“技术焦虑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华尔街做空阿里者众,尽管阿里股价还算争气,但做空阿里却是资本市场从未停止过的。要保持资本市场对阿里的信心,阿里就必须要讲新故事,其新故事的素材恰恰来自于将其“技术短板”补长,所谓的达摩院,其实是阿里对资本市场讲故事的最好包装。
然而,这个故事,真的能打动听众吗?
“达摩院的目标不是专注某个方向,而是全攻现在能想到的所有热门领域,这种大跃进式的干法让我隐隐觉得不安。”阿里巴巴前技术员工Kenneth在知乎上不无忧虑地表示,自己对达摩院的未来表示谨慎悲观。他的观点,其实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达摩院这个“故事”的态度。
“1000亿中能落实的有多少?了解阿里的普遍悲观,甚至有人说有100亿或者10亿能落实下来就很不错了。”在Kenneth和他的同事们看来,阿里其实最缺的,不是技术储备和技术投资,而是企业内部对技术人员的尊重。“当一个互联网企业增长到要靠技术驱动的时候,内部政治生活里技术人员却没有决定性话语权,这是一件让人很伤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