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博通欲趁火打劫高通,半导体史上最大收购案能成吗?

   时间:2017-11-07 09:15:41 来源:凤凰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笔芯片制造行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收购活动,目前有了进一步的可能。

根据路透社北京时间11月6日晚间报道,通信芯片制造商博通公司向智能手机芯片供应商高通公司发出收购要约,拟以每股70美元、现金加股票方式收购后者。若这笔超过1000亿美金的交易最终达成协议,不仅是是芯片制造行业,它还将成为科技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并购活动。

这笔交易的消息上周五传出的时候,立即在行业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人其实是持怀疑的态度。虽然博通提出的千亿美元收购报价已经是天价,但对近期状况不佳的移动巨头高通来说,还是有些趁火打劫的低估意味。

“在我们看来,博通给出的每股70美元的收购价格是不够的,”在路透社的报道中,野村证券(Nomura Instinet)的分析师罗密特·沙阿(Romit Shah)在一份投资者报告中写道。

高通很快在回应中证实已收到博通发出的主动收购提议,并称公司董事会将咨询财务和法律顾问,评估收购提议,找到符合股东最大利益的应对措施。从回应的口风不难看出,高通并没有如此前外界猜测的那般明确拒绝。

小孩子才在乎对错,投资人只看利益。“如果投资人觉得高通已经走到顶,没有太多新的故事可讲了,那是有可能的。”中国通信行业知名专家项立刚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表示。

据项立刚介绍,与中国很多家族式企业不同,在美国的投资人看来,企业就好比是头“猪”,就是要在合适的时候卖出最好的价钱。在这种情况下,创始人什么样的态度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投资人能不能接受。“这个很微妙,如果高通未来已经发展到头了,那还不如卖掉。”项立刚说。

上周博通有意收购高通的消息被外媒报道后,高通股价一度上涨19%,创下自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盘中涨幅。博通股价上涨5.5%,市值达到约1120亿美元。两家的股票纷纷大涨,可见资本市场对于两家合并一事还是非常看好。

如果双通真的合并,这家新公司的营收规模将达到300多亿美元,成为仅次于英特尔和三星的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公司。“也未必是个坏事情,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芯片公司,又是符合资本的思路。”项立刚说。

想趁火打劫?

现在的博通,实际上是收购了原来的博通、又保留这个字号的芯片公司安华高(Avago)。博通背后的安华高过去四年已经连续完成了数起巨额收购,选择在这个时候对高通下手,虽然难逃趁火打劫的嫌疑,但从资本的角度来说,也正好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受到苹果专利纠纷诉讼的影响,高通近几个季度的业绩表现并不是很理想。每年给高通贡献12%专利授权营收的苹果今年不仅起诉高通涉嫌垄断,要求高通返还10亿美元专利授权费,更拒绝支付原本每年20亿美元的专利费用。

高通本月初发布的2017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其第四季度净利润为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6亿美元相比减少89%。营收为59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62亿美元相比减少5%。

高通有两大业务部门:一个做芯片业务(QCT),一个做技术专利许可业务(QTL),简单说就是卖芯片和收专利费。从高通2016财年GAAP数据来看,其全年实现营收236亿美元,净利润57亿美元。其中QCT实现营收154.09亿美元,占总营收六成以上,QTL营收则是76.64亿美元。

支撑高通营收和利润的专利授权模式近些年在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全球几个主要市场,均遭到了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厂商的调查和诉讼。2015年,高通被中国监管部门处以10亿美元罚金;今年以来,高通又被中国台湾和韩国监管部门接连开出7.73亿美元和9.12亿美元罚单,高通选择了上诉。这种模式未来能否持续给高通带来此前最大利润,目前看来不确定性在增大。

通讯及电子行业知名分析师孙昌旭认为,当苹果也开始“背叛”高通的时候,剩下小米和三星等寥寥无几的高端客户群,支撑不起高通昂贵的研发和工艺费用。“我认为高通会认真考虑卖掉芯片,留下专利技术做小而美的公司。”孙昌旭表示。

交易很美,挑战也大

如果收购要约遭到高通的拒绝,博通将不惜发起代理权之战,以获得高通董事会席位,从而支持收购交易。但如果并购成功呢,又会对行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手机,尤其是高端手机Wi-Fi芯片上,博通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苹果、三星、华为等当下主流的手机厂商几乎都在使用博通的Wi-Fi芯片。AP、基带和Wi-Fi芯片,无论是于现在的智能手机产业,还是未来的车联网和物联网设备都是最为核心的。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在接受凤凰科技采访时表示,业内公认5G网络将在2020年开启商用,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双通在业务上存在互补的可能。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