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深圳摄影文化新地标 影像哈苏品牌体验区正式开幕

   时间:2017-12-15 12:03:09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简约内敛的品牌气质,大气沉稳的影像风格,76岁高龄但依然保持年轻的创新动力……不论是入门级的摄影爱好者还是骨灰级的摄影发烧友,都会被它极致惊艳的影像叙事和饱含感情的镜头语言所打动,这就是来自瑞典的殿堂级影像品牌——哈苏。

图片1.jpg

如今,哈苏在中国地区的第二家品牌体验区落户深圳欢乐海岸。一亿像素惊人画质的哈苏H6D-100c,全球首款无反中画幅数码相机X1D-50c,登上月球的同款相机哈苏500EL,限量发售61台的18K金版503CW,众多胶片用户的一生挚爱Xpan和超广角903CW…..价值近百万的相机设备让你一次把玩过瘾!

图片2.jpg
图片3.jpg
图片4.jpg
图片5.jpg

体验区的设计沿袭了哈苏品牌一贯低调沉稳的绅士风格,环形的灰色墙体围绕出一个颇为考究的空间,位于环形中央的木质黑色长桌陈列着精美的周边产品。从做工精致的各式T恤到质感出众的哈苏徽章,乃至相机配套装备——气质不凡的Sandqvist相机包、实用性极佳的清洁工具等等。

图片6.jpg
图片7.jpg

四周围绕着四个方形黑色展柜,其中陈列着哈苏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的众多经典机型。一眼望尽的空间虽然面积不大,但布局十分工整,低调温润的店内装修也彰显出哈苏卓尔不群的好品位。

整个品牌体验区另一个亮点则是众多的经典影像作品。在品牌体验区的入口处,陈列了一张哈苏先生本人手持相机的传奇照片。

图片8.jpg

1955年,禄来相机创始人Reinhold Heidecke先生应邀到访位于瑞典歌德堡的哈苏工厂,在访问期间,他捕捉到了这张哈苏先生的传奇影像。照片中哈苏先生手持的是中画幅单反相机1000F。1000F于1957年被500C所代替。500C的设计一直沿用四十余载。500C的巨大成功也得到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青睐,从而成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使用的相机。

另外三幅经典作品则来自于哈苏与太空。其中一幅经久不衰的照片“地出”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之外亲手使用相机拍摄到地球从外星地平线升起的照片,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大自然照片,也是有史以来人类拍摄的关于地球最著名的照片。

图片9.jpg

1968年,阿波罗8号第四次进入月球背面时,三位宇航员第一次看到“地出”景象。宇航员威廉·安德斯看见太空舱窗外有一个蓝白相间的球体,发现那是地球。三位宇航员立刻意识到他们应该用相机将此瞬间记录下来。这张传奇影像记录了人们开始思考地球的美丽、脆弱和唯一性,以及人类在宇宙内的角色。

自此以后,凭借着模块化、灵活性与可靠性,哈苏相机长期受到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青睐。也由此造就了1969年的登月佳话。

图片10.jpg

哈苏与美国航空航天局合作的哈苏500EL太空定制版相机,机身呈银色以反射太空辐射;相机内固定了一个可安装70张中画幅胶片的片盒;润滑油改为润滑油脂以避免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润滑油泄露。

图片11.jpg

阿波罗11号于1969年7月19日进入月球轨道,登月舱于1969年7月20日降落在月球表面。登陆六个半小时后,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阶梯踏上月球。站在月球上,阿姆斯特朗说道:“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阿姆斯特朗使用哈苏500EL相机记录下了这一永载史册的历史时刻。

随着第二家品牌体验区落户深圳,目前哈苏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直营店已经增加至4个。第一家品牌体验区于今年6月3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Fotografiska摄影博物馆设立,店内设计完美呈现了哈苏品牌倡导的光影艺术与文化情怀,更汇聚了哈苏全系列相机、镜头等产品。

图片12.jpg
图片13.jpg
图片14.jpg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哈苏相机的超凡画质、享受中画幅的极致影像体验,哈苏于同年8月在上海新天地开设中国首家品牌体验区。

图片15.jpg

而后不久,哈苏对日本东京的品牌直营店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以崭新面貌,为日本用户带来富有创新性的摄影文化与极致影像体验。哈苏东京直营店以“品牌体验”为核心概念,并设有一个小型影棚,用户可到店免费体验哈苏的最新产品。专业的摄影指导将为每位顾客带来全面详细的产品解读与操作示范。

图片16.jpg
图片17.jpg

在深圳品牌体验区的开幕活动上,哈苏亚太负责人也表示,未来哈苏将深耕中国市场,将加大资源整合投入力度,在中国更多核心城市开设哈苏专卖店或品牌体验区,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富有创新性的摄影文化与极致的影像体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