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在京闭幕。
仔细一想,这已经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个年头了。所谓四十不惑,一件事情能被十几亿人坚持四十年,除了埋头苦干,更重要的是思考。
特别查看了一下,今年两会的关键词是:“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
仔细想想,一个国家的“高质量”,至少需要两个条件:1、让人们衣食无忧的物质;2、足以颠覆世界的科技。
说到颠覆世界的科技,“云计算”这三个字出现在我的脑海。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云计算绝对当仁不让: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些顶尖公司,都在这项技术上做着其他国家从没做过的创新尝试。
其中百度云和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最为契合。简单说来,他们的打法很明确:
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两大技术整合到云计算里,用在特别具体的产业场景里,例如:工业生产、金融管理、保险审核、司法判案、基因测序等等方面,让原本需要很多人花很长时间完成的工作可以很快被机器做完,直接提升生产效率。
举个例子,百度云和钢铁企业合作,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检测钢板是否合格,替代了价值上亿的国外检测设备,同时还节省了大量质检工人。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疑问:
听上去百度云的技术只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它究竟怎样保障“高质量发展”,又为什么是颠覆世界的科技呢?
接下来我就通过三个思想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发展就是用机器代替人?
五十年代,我们讲的是“人多力量大”
八十年代,我们讲的是“实现工业化”
新世纪初,我们讲的是“实现自动化”
最近几年,我们讲的是“实现智能化”
这些口号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吗?
当然有。你看,最初我们的生产方式是“人+人+人”,后来我们的生产方式变成了“人+人+机器”,而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是“人+机器+机器”。
仔细体会一下,你就不难推演出这样一条脉络:
整个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就是人不断退出,机器不断接手的过程。
说到“人不断退出,机器不断接手”,过去的收割需要无数人力,现在只需要一台联合收割机。
这样说稍微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吧:
以前,法官判案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在卷宗库中寻找类似的案件,作为参考统一量刑。但是说来容易,在浩如烟海的卷宗里寻找类似案件,简直比“大家来找茬”还难——往往几个人寻找好多天,只能找到几个案例,还并不能保证它们精确类似。
于是百度云为法院提供了一套智能检索系统,可以通过智能算法,自动为法官查询和现有案件相似的案件。本来五个人干一天的工作量,云计算五秒钟就能搞定,又快又准。与此同时,这五个人再也不需要做这份工作了。换句话说,法院查找相似案件的工作被机器“替代”了。
在社会生产的其他方面,云计算同样有很多替代人的机会。
想到这里,我们实际上遇到了一个难题:云计算的目标难道就是用机器来代替人吗?
有人会说:当然是!因为在效率上,人显然不是机器的对手。而且“人被机器替代”就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也有人会说:当然不对!人被替代之后,就会造成失业。人们不断失业的社会,怎么会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呢?
稍等,不要急着对这两种观点选边站,容我先开个脑洞。
云计算是“计算密度”的跃迁
来说说世界上最聪明的机器吧,AlphaGo——那个战胜世界围棋冠军柯洁的人工智能。
柯洁和AlphaGo
其实,所谓人工智能,工作过程都可以被拆解成一次一次的简单计算。我们就在这里开脑洞:
1、找来一万名数学家,组成一个“人肉AlphaGo”。
2、每当对面的柯洁下一步棋,这边的人肉AlphaGo就开始海量计算,把未来几百部的棋路都进行概率统计。由于计算量实在巨大,可能要经过一年时间,才能给出一个最优的落子位置。
3、如此对弈,你来我往,最终“人肉AlphaGo”能战胜柯洁吗?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刘慈欣描绘了“人列计算机”,和“人肉阿法狗”的假设类似。上图就是人列计算机的假想图。
我觉得,大概率来说,“人肉AlphaGo”是可以获胜的。因为只要计算总量达到同一级别,无论是人算还是机器算,得到的结果都是同样的。
注意!虽然结果一样,但有一点却是天壤之别,那就是:耗费的时间。
人肉AlphaGo一年走一步,对面的柯洁如果活不过一百八十岁,就别想把这盘棋下完。你看,无论逻辑推演多么合理,但由于时间的限制,“人肉AlphaGo赢柯洁”这件事情从本质上根本无法发生。
说到这里,我猜你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
在很多情况下,科技的意义远远不是让一件事更快完成,而是让一件事从不可能成为可能。
如果这样说还有些抽象的话,我再举一个例子:
如果你和风电行业的同学聊天,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设备故障预测。
由于风力发电的风机众多,每一个风机又非常精密,由诸多部件组成。虽然每个小部件的故障率很低,但是如此众多的部件组合起来,总的故障率就会指数级上升。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幼儿园里,虽然每个小朋友都比较听话,但是总体上看,每时每刻都会有小朋友调皮捣蛋。
对于这种故障,通过人工很难预测。因为设备的损坏是突然发生的,在此之前则一直是正常工作。
不过,云计算对这件事,有更巧妙的解决办法。百度云和风电企业合作研发了一套系统,可以实时收集所有部件的所有参数,从而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用模型预测出一个设备将要发生故障。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配备足够的研究员,依靠人工研究这些风电设备的参数,大概率说,也能预测出一部分设备故障。但是,刚才我们提到了百度云采集数据的三个关键词:实时、所有部件、所有参数。
如果用人来实时获取所有数据并且实时分析,那么结果很可能是:预测故障所能挽回的损失,都无法覆盖投入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这个例子恰恰说明,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风电故障预测这件事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01 太空漫游》
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游》里曾拍摄一个经典的镜头:原始人把骨头抛向太空,瞬间幻化成万年以后的宇宙飞船。
这是一个绝妙的隐喻。一个原始人可以把骨头扔到十米,绝不意味着一千个原始人在一起就能把骨头扔到万米高空。可能和不可能之间的界限,靠单纯的能量叠加是无法突破的。
说到这,我想提出一个概念,叫做“计算密度”。
计算密度,简单来说就是单位时间内能够完成计算的总量。而云计算,加上与之相连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恰恰在提高中国的“计算密度”。而刚才举的所有例子都证明,计算密度每上升一个数量级,就会使得一些我们原来无法做到的事情瞬间成为可能。
说到跃迁,可以以鸟群为例。无数飞鸟凑在一起,就会在个体之上涌现出新的智慧特征。
回看历史,科技为人类带来跃迁的事例比比皆是:
·如果没有高铁的发明,即使人人都是刘翔博尔特,也没办法用五个小时就从北京跑到上海;
· 如果没有火箭技术的发展,即使我们用再多的人再多的钱,都没办法登上月球;
· 如果没有引力波探测技术的发明,即使我们用再精密的仪器,都无法感知几万光年外两个黑洞的碰撞。
· 现在,相信你已经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待百度云所做的云计算:
云计算的目的并不是替代人,更不是让人失业,而是用提升“计算密度”的方法达成前人难以企及的目标,从而给中国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的跃迁。
百度云如何支持“高质量发展”
说了这么多,不妨重新体会一下两会的关键词:“高质量发展”。你可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高质量并不意味着像苔藓一样疯狂地在大地上蔓延,而是指在无尽的苔藓中,生长出的那一棵参天大树。站在大树的顶端,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超越想象的美丽新世界。
很多人可能无法想象,一个领域产生跃迁之后变化究竟有多大。我再来举一个例子:
基因测序,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基因序列,从而预防和治疗以前无法治愈的疾病。但是要知道,人类最初的基因测序,是由美德法英日中六个国家的科学家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耗费十五年三十亿美元才达成的结果。可见本世纪初,这项技术的成本有多搞。普通人根本无法受惠。
随着技术的改进,目前个人花费几千块钱就可以进行关键部位的基因测序。但这仍然是局限于个体的检测,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数据互动。事实证明,只要数据不流动,新技术发现就会来得非常缓慢。
在这个背景下,百度云为明码生物科技大数据分析解读系统提供服务,目的就是让数据的传输、计算、共享的成本大幅降低。
事实上,这套系统的试运营非常成功。用大数据的技术分析,得出了很多新的医疗方法和研究思路。可想而知,如果某一天所有的生物科技公司,都能拥有高效的数据分析技术,全国的基因数据都可以用极低的成本流转、整合,那么将会在原本的医院体系上,跃迁出崭新的产业。
· 未来,也许你随意走进一家医院,都能便宜地接受精准的基因治疗;
· 未来,也许所谓的不治之症,再也不能成为亲人间生离死别的原因;
· 未来,也许盲人眼前不再是一片漆黑,也许依赖轮椅一生的人可以重新站立。
这些都是从未发生过的情景。但谁说从没发生过的事情,就一定不会发生呢?
在未来面前,我们的想象力经常是匮乏的。我们很难预测2035年中国工业是否完全自动化生产,百姓出行是否全部依靠自动驾驶。但我们可以坚定一个基本信念:把最新的科技铺满我们的国度,未来会在其上自动生长。
说到这里,你也许可以猜测到,百度云在“高质量发展”这个命题下想要承担的角色:
大国重器,任重道远。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所有的美好想象,都像一棵参天大树。而云计算,也许就是使之抽穗发芽的重要养料。直到我们跋涉翻越了前辈从未企及的高峰,或许可以回望来路,更加从容地向时代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