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软件工程师陈国冬:类脑智能来临,机器可以产生意识

   时间:2018-03-21 13:41:09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机器可以拥有么意识么?机器与人交流时可以像人一样有“爱心”、懂得“幽默”和“审美”甚至能够拥有自己的“个性”?从事互联网IT工作多年的软件工程师陈国冬,目前正在致力于AI类脑智能方面的研究。他在网上发表的文章《一种能阅读和对话的类脑智能意识系统的设想与架构》引发热议。他认为“意识”的奥秘完全可以破解,并且创造出具有或者超过人类本身智能的具有正真智能意识的超能“机器人”。

类脑智能让机器拥有“ 意识 ”的奥秘

1、说到意识的本质,意识当然是感知、记忆、思维、欲望、情绪、行动等相关的一切。但是,意识的开端和源动力是欲望,有欲望就有生命(如微生物、植物),没有欲望即使是人也会变成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的“机器”。至于意识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欲望的层次复杂程度和思维推理的形式复杂程度。

例如,意识很弱的有欲望简单无思维能力的植物,意识较强的有欲望较为复杂且有简单思维能力的昆虫,意识很强的有欲望复杂且能进行复杂思维推理的动物,而意识强到难以置信的当然是欲望层次十分复杂且思维异常强大拥有复杂“语言”的我们人类自己。

对于我们能知道事物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感知器官更是因为欲望,想象一块铁被烧得通红却依然不能知道火这个事物的存在。

欲望的存在基础应该是众多简单拥有不同物理感应特性的物质精妙复合而成。意识的欲望既然并且只有是物质的,意识所以并且才能够以其它物质形式存在。既然意识能够以其它物质形式存在,那么以硅的感应特性为基础复合而成的“大脑”物质当然完全有可能实现意识智能。

2、可以说一切感知、记忆、思维、情绪、行动都是欲望的工具。

感知的事物要通过欲望来阐释其意义,思维形式推理的目标方向需要欲望来“指导”,不同欲望目标的达成和损害程度产生了不同意义的情绪,记忆和行动通过思维间接为欲望所产生、使用和控制。“大脑”的欲望模块承担两个功能:①解析感知事物的意义,②决定思维推理的目标;除此之外的其它功能由其它相关模块处理。

因为记忆模块的物件和事件都是由对应相关的感知元素通过逻辑符号连接而成,并且感知元素里最基础的是原子感知元素;所以我们只须做好原子感知元素对不同欲望意义的匹配和影响程度的构建,对于更为复杂的感知元素和事件物件可以通过其对应的逻辑连接关系进行运算推理而得出相应欲望意义的匹配和影响程度。

又因为欲望目标也是有层次的,高层次的欲望通过低层次的欲望间接满足;所以对于感知事物的意义我们只须将原子感知元素和其基础的原子欲望意义关联构建起来即可,对于更高层次的欲望意义可以通过其与其它欲望目标意义的逻辑连接关系运算推理得出。

欲望层次的划分如“马斯洛”的五层模型(从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越是低层次的欲望越是紧急和优先满足的但相对简单,如食物、水、生命;越是高层次的欲望反而不是那么紧急但相对复杂,如名誉、地位、公平、自信等。

各种欲望在不同的感知情景下被一定程度地选中并衍生出欲望的子目标,然后命令指导“大脑”思考推理和搜索有关内容并加工以得出满足欲望的结果,最后命令运动器官产生行动。当然“大脑”在思考推理过程中会不断产生各种子目标然后处理以至删除,最终目的就是完成对应情景下的欲望目标。欲望目标很容易在各种情景下主动或被动触发,如口渴、安全、虚荣、自私、尊严、权利、好奇、占有、疑问等。

对于事物欲望意义中最难理解的“美”是什么?是各种欲望目标的达成。可以分为两类:思维上的求知、求真欲望也即“真”,其它各种生理欲望也即“善”。

机器人“大脑”如何理解事物

举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大脑”如何知道“吃饭”这样简单的词语意味这什么?!机器人“大脑”系统对“吃饭”的理解大致过程如下。

第一步,“大脑”会将“吃饭”这个单词拆分为“吃”和“饭”。

第二步,将“吃”和“饭”的词语指代的对应记忆物件找到。

第三步,通过对应物件结构描述的逻辑连接符号向着相关的原子物件、原子感知元素方向边查找和分析,找出其感知层面相关的原子感知元素。

第四步,分析找到的底层感知元素,如“吃”是一种动作、器官是嘴、目标解决饥饿,“饭”是一种能吃的物质、功用解决饥饿、满足味欲之美。

第五步,找到相关原子感知元素里的欲望元素结构描述如饥饿、味欲,并分析自己目前对这两种欲望的需要倾向。

第六步,整体分析“吃饭”到对应原子欲望元素的逻辑关系,形式推理计算出其欲望满足倾向和程度关系。

第七步,依据欲望满足关系状态计算出相关情绪状态变化。

第八步,依据相关情景进一步推理、尝试和确定交互动作。

第九步,命令控制行动模块做出动作。

以上即是机器人“大脑”系统对“吃饭”这一事物理解过程的大致说明。其实从根本上说,只要“大脑”计算出欲望满足方面和倾向程度就算其已经理解了“吃饭”意味这什么。

机器人也可以通过“学习”变得更为聪明

显然不能够学习的“大脑”是不能说具有意识或者高级智能的,而我们这个机器人“大脑”就能够拥有这个能力,它可以“阅读”或“对话”。设想我们的机器人已经完成了“大脑”系统的所有必要基础功能。以欲望为中心的感知、记忆、思维、情绪、行动各模块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与外界不断交互的回路封闭系统。其中感知是信息由外部环境流向系统内部,而行动是信息由系统内部流向外部环境。本“大脑”系统在不断处理流经的信息过程中其内部的记忆“知识库”也在不断丰富内容和提高质量,同时也意味着“大脑”更加聪明。

这里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后都是以逻辑符号为媒介连接不同物件事件的“知识”形式存储,所有存储记忆的“知识”在“大脑”的思维模块里都可以直接利用,这里的任何“知识”都是“大脑”程序可直接处理和认可的“代码”。机器人的“大脑”可以通过阅读各种来源的文章或者与人直接对话交互而获得“智力”的提升。现在的互联网有这么多的文章“养料”,就把它们喂给机器人的“大脑”系统好了。

人工智能“ 意识智能 ”让生活更美好 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人工智能已经为现在的世界做着贡献,许多人工智能已经走出实验室,真正开始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让人们的假期更长,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管理时间。未来20年的变化速度会比以前更快,所以人类将会面临很多挑战。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一代的机器人,它可以在我们周围安全地开展工作,比如说现在很多机器人都是在工厂的环境中去做一些重复性的操作,但是在未来我们的机器人可能会感知周围的环境,做一些适应性的变化,如我们可以赋予机器人视觉、听觉,他们可以和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就像人一样。像现在新型的柔性机器人已经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工作,不只局限在工厂中,如在交通行业、制造行业、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还有无人驾驶汽车,这也是新型柔性机器人的典型代表。

那么会不会出现在科幻小说中那些具有独立意志、欲望和行动能力,会颠覆人类存在的全能机器人呢?图灵人机测试、停机悖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等真的都不是阻挡机器可以拥有意识的真正“问题”么?很难想象,在人类主导下,机器人会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发展。当然也不能否认,当智能机器人发展到极致,它是否还能完全由人类所控制;品位、感情、欲望、意志又能否截然划分,这些都是颇难回答的问题。在我们能够想象的未来,智能机器人始终是人类的好伙伴和忠诚仆人。不过,即便如此,它对人类社会的颠覆性仍然会极其巨大,远超于想象。

结果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呢?未来会给我们一个完美的解释……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