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进军外卖,美团进军打车。两个互联网独角兽企业,本来井水不犯河水,突然开始喊打喊杀。
经过数月的测试,美团打车3月21日率先登陆上海,预计将在3月底登陆北京。王兴日前还透露,美团打车业务已经在所进入的城市拿到1/3的市场份额。从接近美团的人士处了解到,对于包括北京等城市即将上线的打车业务,美团准备了10亿美元(约63亿人民币),而且上不封顶。与此同时,滴滴外卖于3月1日正式开始骑手招募,主要分为忠诚骑手和自由骑手两类。而且滴滴外卖无锡骑手培训工作基本完成,已经有超过万名的骑手报名,其中,“70%以上来自美团”。据了解,4月1日,滴滴外卖将会正式在无锡上线。
美团和滴滴的战略布局,也反映了一些深刻的问题。互联网公司的跨界竞争越来越多,相对于传统产业,他们的布局扩张速度更快,方式也有些不同处,那么这有些什么原因?滴滴和美团的动力是什么?又会如何走向?
互联网公司的边界可以多大?
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和传统产业有所不同。产业多元化是个企业战略管理的经久不衰的话题。从美国来看,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企业开始逐渐多元化,一段时间,通用电气生产各种各样的产品,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通用电气开始了产业归核的尝试,而通用电气的传奇职业经理人杰克韦尔奇,提出了数一数二战略,更是影响巨大。在企业管理上,当前的共识是,在企业资源充分地前提下,开展相关多元化是合适的。
而在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当中,当前主流的也是相关性多元化。以苏宁为例,采取的是以零售为核心,科技、快递、投资、体育、文娱、地产、金融协同发展的模式。企业需要有一个核心竞争力,按照普的说法,就是对知识符合使用的能力,具有差异化、难以模仿、稀缺等特性。而恒大的多元化尝试则没有获得成功,快消品战略沉沙折戟,最后不了了之。回顾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的实体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多元化,产生了很多失败的案例。这是因为当时很多企业的管理资源缺乏的原因。
但是互联网企业的多元化有所不同。当前BAT都在形成自己对于实体产业的投资,边界逐渐走向模糊。这个原因是因为,互联网企业具有丰富的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优势,同时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也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己的品牌。因此可以看到,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已经成为了实体经济企业的一个趋势,互联网公司有着大量的产品可以和实体经济企业合作,比如云计算之于制造业企业,新零售之于传统零售企业,更是符合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政府的政策导向。而互联网公司具有的公司市值和流量红利趋于枯竭下的寻求流量的需求,使得类似阿里投资大润发、腾讯大举赋能屡屡发生。互联网公司,当前具有丰富的资源,因此有着扩张的冲动,但是也需要在核心竞争力的范围内。
在企业的边界上,科斯曾经指出,企业的边界会成长到自身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同之时停止,而企业的边界会成长到自己的管理资源无法覆盖为止。而马化腾不断指出,腾讯始终只是做连接器,为他人赋能,一方面是对指责腾讯过去不够开放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滴利用好企业的资源。而近年来,BAT的投资和业务板块更是通过自营和投资进入了更多领域,随着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以及流量红利的消失,进入了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领域。
而互联网企业扩张的核心优势,相对于过去的实体经济企业来说,就是数据流量,在各行各业都在面临数据化的挑战时,BAT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布局多个实体经济产业,区别是在于自营、投资控股还是参股合作而已,基于这个核心竞争力进行扩张,这是互联网企业的资源优势,同时通过扩张形成更大的网络效应。以及同时,互联网公司伴随业务扩张的管理成本相对较低。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互联网公司的单个员工创造效益是高于传统产业的,而在人数上,BAT三家公司,员工人数都没有超过50万人,而三大互联网企业由于员工普遍相对年轻,工作动力比较强,因此管理成本相对低,同时通过数据化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因此交易成本地降低速度快于管理成本的提高速度。
同时,互联网行业的变化速度太快,企业家的危机感很强,强调创业文化,也使得企业不断扩展边界构建护城河。
美团和滴滴为何进入相互的领域?
王兴曾经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你可以把边界理解成万有引力,每一个物体因为质量的存在,它会产生引力,会影响其它所有物质。差别就在于——离核心越远,影响力越小,或者是它本身的质量越小,变得影响力越小。万物其实是没有简单边界的,所以我不认为要给自己设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们到底服务什么人?给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我们就会不断尝试各种业务。
王兴还说:这道边界你不试是不知道的。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有能力支撑更多业务?唯一的检验标准是看各个业务做得好不好。这么看来,美团可能是试探性的态度。而滴滴的反应则是:而要战,便战。
回归到滴滴和美团的多元化。从企业资源而言,滴滴和美团最重要的是想象空间而形成的企业估值技术和网络效应最为重要。这是支持滴滴和美团不断并购的源动力。
而滴滴和美团的多元化也有一定的支持理由,首先,团队普遍年轻,以90后为主,管理结构相对扁平化,因此通常采用事业部和矩阵结构结合的管理模式。而美团和滴滴相互进入对方的空间,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企业的资源,提升用户的粘性,并且可以更好地应用企业的资源,形成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效应。
不管是美团还是滴滴。由于缺乏对于社交的绑定,无法让用户在平台上产生足够的互动,因此都无法像腾讯一样,通过网络效应让用户自然增长。这也是不管是滴滴还是美团,都曾经在某个阶段接受过腾讯投资,通过腾讯的社交传播,让用户能够快速增长。同时,美团和滴滴的用户很大一部分分别有着出行或者到店服务的需求,通过进入对方的市场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企业的资源,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当美团和滴滴的体量越来越大,一方面企业家自身的战略和使命感逐渐转换。外卖和打车,本质上用户转换成本和对于心智的占领都是比较低的。比如说,加入滴滴和美团的业务逐渐趋同,可以在一个APP上集大成,用户肯定会倾向于选择一个APP。何况在快节奏和用户接受信息速度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APP必然是越简化越好。我们看到随着补贴的推出,很多人就开始使用美团打车了。
未来的走向会如何?
企业的存在价值,按照德鲁克的说法,在于客户,这也是王兴指出的客户需求的意思。但是美团和滴滴的竞争,一方面要看给客户带来了什么价值,如果仍然是补贴大战的话,那么就相对于投资资本对消费者的补贴,而且双方实力相近,按照经济学就会形成一个双寡头的博弈局面;但是如果是创新了新的模式,为市场带来了增量价值,提升了服务的话,那么就是益处的。从目前来看,进入对方领域都给用户会带来好处,但是会在跨界竞争中消耗过多的资源,一方面可能会影响企业未来的战略布局,衍生到不断的价格战中;同时也可能让消费者获得短期利益后,当一方垄断方占据了定价权后侵占消费者剩余。因此长远来看,投资方或者企业都难以支持长久的价格战,将演化成另一种形式。
经济学对于双寡头有古诺模型的分析方式,假设滴滴和美团在对方市场渗透率越来越高,会不会形成双寡头的模式呢?古诺模型假定一种产品市场只有两个卖者,并且相互间没有任何勾结行为,但相互间都知道对方将怎样行动,从而各自怎样确定最优的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古诺模型又称为双头垄断理论。双头垄断下的厂商价格主要是相互达成协议或默契,以制定一个共同价格,限制产量或瓜分市场。因此可以猜测,双方都会预测对方的导向,然后在某个阶段达成一种市场默契。
当然,政策的导向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美团能否获得政策的准许获得准入证的问题,毕竟司机的涌入可能让这个已经趋于明朗的市场更加复杂,会给城市交通带来一些变量,而滴滴的政策研究能力和游说能力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