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是什么限制了中国50%制造业工厂的发展?

   时间:2018-04-08 12:11:12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最近参加了一场世界级的智能制造行业盛会,被大佬们又洗了一遍脑,刷新了一下科技观。中国制造不乏高科技和新技术,我们花了将近30年时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早期用着欧美日发达国家淘汰的机器和技术,硬是凭着人口红利、忽视环保和奔小康的劲头,到如今一跃成为制造业占世界50%的制造大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参加制造业行业盛会看到各种领先世界的新技术、新理念,说没有民族自豪感是太谦虚的表现。但在大会现场,另一个现象却特别引起了我的思考。

现场我们公司有个简单的分享环节,其中有张图展示了基于制造业物流云平台应用价值。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就是梳理了一下制造业几大信息化系统的运作流程,涉及了PLM生命周期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业执行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WCS仓库控制系统。没想到这张PPT却成了现场关注的重点,大会三四天时间很多人过来拍照,甚至索要原图。

图中内容如下:

看到这张平淡无奇的图这么受欢迎,当时我脑子里就蹦出了中国人口收入分布图。本来想找一下中国制造智能水平分布图的,可惜网上查不到资料,但我相信如果有资料统计,将会和中国人口收入分布图不会有太大差异(当然这只是多年的行业见闻带给我的直观感受,如果有人做过权威统计,欢迎指正讨论)。

40%的工厂挣扎在底层。无技术、管理稀缺,靠吃苦耐劳、牺牲环境、偷税漏税做着附加值极低的加工生产。

35%的工厂处在下层。无技术、有些许管理能力、老板有冲劲,也有向好发展的意愿,凭着满腔热情和社交能力混口饭吃。

15%的中下层工厂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有自己的管理理念,靠着市场口碑和老板信誉赚取行业的平均利润。

9%的中层及中上层工厂一起来说吧,他们有过硬的技术或者因为成熟的管理能力形成了难以被取而代之的竞争力,一般是跨国公司或者大型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赚取着超额利润。

剩下凤毛麟角的处于上层及顶层的工厂,他们要么在特殊行业垄断发展,要么有自己的专利及品牌,以战略发展的眼光及格局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长足发展。随之带来的利润之残暴是很多因贫穷而被限制了想象力的工厂无法企及的。

说了这么多,大家能想到那些拍照的人都是来自哪个阶层的了吧——35%的下层及15%的中下层。这些工厂刚刚摆脱作坊式发展模式,开始寻求先进的管理技术及管理理念。而PLM、ERP、MES、WMS、WCS这些管理软件的应用无疑是摆脱管理中人的因素提升标准化作业能力及管理能力的关键。

40%的底层工厂只赚鼻子底下的钱,要么没眼光、要么没闲钱,对这些东西根本不感兴趣或者装作没兴趣。中层以上的工厂早已将这些管理信息化体系部署完成或者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这种最基础的架构就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当然提不起拍照的兴趣,只有中间庞大的50%的下层及中下层工厂希望公司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或者目前正用了其中的一些系统,还在摸索和固化阶段,急需要这样的全局观来指导工作。

其实在中国,企业走管理信息化之路并不容易。华为总裁任正非早就说过中国人很聪明,很容易对一件事物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在管理中,人们认识不统一,就容易分散精力。另外,一个新的管理方法的引进,一定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戳痛个别人。这些人在“优化”的时候,自然会千方百计地找出理由,坚持不懈地抵触。企业领导者没有推行的力度和强大的毅力,很多信息化管理不是线上线下两张皮运行着就是花了大价钱但最终却不了了之。

当然这和中国人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希望有捷径或者最好能一口吃个胖子。我们看到很多欧美或者日韩的企业管理做得很好,花了很多钱去考察,其实最终的结果无非就是意识到:他们有的我们也有,只不过他们的执行更给力,细节操作更用心,碰到问题不比我们相信有捷径可走,更肯吃流程的“苦”而已。在企业管理中很多问题,总会有更聪明的方法来解决;但想走捷径,花小力气而有大收获,结果往往是原地打转,问题照旧。该出的汗总得出,该付出的总得付出。管理中最大的童话莫过于相信不劳而获,最大的悲剧就是相信点石成金的捷径。一切问题都有一个解决之道,但很少有捷径或者不花力气就能解决的办法。

我曾经去拜访过一家常熟的工厂,是日资企业在中国的分厂,拜访一次的费用是2000块一个人,每年他们要接待3000多人。他们的管理文化是拜访中的亮点,在他们的管理中有众多只有初高中文凭的车间工人被培养成具备自主开发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这得益于他们每年的创新大赛,我去拜访的时候已经举办了十几届。当时我很好奇,一群普通的工人,办创新大赛是不是有点过了。但当厂长告诉我,他们的创新既包括先进的技术创新,也包括将加工中装原材料的箱子放在高度合适的架子上,以减少工人弯腰的幅度和次数,提高效率;或者冬天在车间门口增加棉布门帘,减少工人手部动作僵硬,增加工作愉悦感。虽然听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或者不明觉厉的东西,但当听到这个答案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摆脱了大多数公司原地踏步,或者由于老板的一时心血来潮,潮涨潮落式的发展模式。十几年的稳步提升,即使缓慢,但积累下来的,却是不小的值得无数人花钱学习的高度。

中国制造用短短30余年,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实属不易。无数行业领军企业早已跻身世界500强之列,但中国制造真要从制造大国跃升为制造强国,不光要有头部效应,还要有扎实的中间层。

结尾套用知乎上一句很时髦的话: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还不到拼天赋的程度。套用这句话,对工厂而言,大多数工厂的发展还没到拼核心技术的阶段,做好最基本的管理,做好信息化提升,把代工的产品真正做好了,把库存降下来,把物流或者供应链效率提上去才是当务之急。毕竟物联网、工业4.0时代说来就来。

最后现场有人要唯智信息关于制造业WMS的流程图,附图一张(比较粗略,欢迎联系讨论):

此文系作者唯智信息薛海燕个人观点,不代表唯智信息立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