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专家质疑静态码支付每日限额500元,规则应该满足安全还是便利?

   时间:2018-04-13 16:58:46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500块一天(的额度限制),这吃两顿饭就超过了,我不认为这些规定是恰当的。”针对央行关于静态码限额500元的新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提出了意见。他表示,金融监管机构不应该把移动支付等创新的金融工具逼回传统的监管体系中,一定要研究老百姓为什么喜欢。

按照央行新规,4月1日起,采用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扫静态码的方式支付的,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同一客户银行或支付机构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所谓静态码,通常是商家打印后放在柜台的收款码,或者是我们向别人收款时出示的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即可付款。

针对质疑声音,央行也有自己的说法,此举意在进一步保障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的资金安全,新规实施之后移动支付的安全程度将有极大的提升,意外产生的损失,将被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各种移动支付欺诈行为将受到限制。

新规落地,多数网友表示便利受限

但是,仅以限制支付金额来规避风险,无疑让很多消费者有点接受困难。受到这几年移动支付的洗礼,很多人都已经完全习惯了无现金的生活方式,手机即钱包成为很多人出门的最常见状态。而静态码又是一种普及率极高的商户收款方式,央行的新规无疑让很多人感觉到别扭。

北大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甚至撰文指出:扫码限额500是权力的任性。“意外可能也会发生。就像你开车啊,坐车啊,乘飞机啊,甚至你喝凉水啊,你都有可能出问题。那你不能说出于什么安全理由,就不让人做这些事情了,是不是?你禁止他造成的危害比这个万一出事儿的危害要大得多了。任何事情不可能只有好的一面,没有坏的一面嘛,就看它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可以说扫静态二维码出事的概率几乎是零。”

网友Oranple在王福重的文章下留言说:“判断一个政策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限制支付绝对是倒退的。”

此前,已有媒体对#央行限额静态码支付500#做了观点统计,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表示无法理解,其中最多的看法是:防范网络诈骗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这种过于简单粗暴的限制,可能会让大家更加的不方便。增加限制,已经相当于折断了创新的翅膀,让大众的生活方式倒退到了以前。限额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但却大幅度增加了消费者的不方便,也容易滋生出相关配套灰色产业——比如扫码设备,消费拆单装置等等。

以创新匹配监管要求且保障体验

不过无论消费者如何有异议或有分歧,移动支付平台要考虑的则不仅仅是抱怨的问题,因为抱怨本不解决什么问题。好在创新是防御风险的最佳实践,理解监管侧的精神远比抱怨更有价值。

在这个问题上,消费者可以观察到微信支付是这样处理的:当使用微信支付扫描静态码支付超过500元时,原本应该继续的交易被中断了,微信交易页面上出现了一个中间页面,以此告知用户监管策略,并引导用户使用动态码完成支付。通过这一过程,微信完成了合规的改造,却并没有完全封死用户进一步支付的可能。

同时,这个中间页面上的动态码,每分钟都会自动更新,并且只能被用来支付一次。在动态码页面上显著的位置,会再次展示收款方的信息。这一设计意在有效地提醒消费者留意收款方信息,及时洞察到异常情况并停止支付。

如何平衡安全和实用性

条码支付在国内发展很快,但静态条码存在很大的风险。此前,共享单车上面的条码被不法分子替换之后,用户扫码支付的钱并没有进入共享单车公司账户,而是进到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账户。

专家认为,像微信支付超额部分用中间页机制来确认的形式,让用户可以主动识别商家的相关信息,多了一道安全防护,微信用户的支付体验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此外,通过后台技术,微信支付将商家的相关信息充分展示给用户,让用户能够方便地主动识别。如果静态码被替换,消费者也可以很容易从动态码显示的页面中察觉,兼顾安全和便利。

其实,无论是从商户的收款成本,还是从消费者的支付便利来看,扫码支付无疑是市场趋势。然而,这个趋势必须是能够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发展下去。对此,有行业人士认为,在理解并遵从政策的同时,微信支付的对应举措不失为一种聪明做法:在坚持合规的前提下,对安全和用户体验间的完美平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