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6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北京召开了一场沟通会,宣布成立北京麦肯锡未来出行中心(MCFM),定位出行产业智库和顾问,会上还发布了MCFM对中国自动驾驶市场的研究观点。
根据MCFM的研究显示,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辆及出行服务市场,在全球乘用车市场的份额由2007年的9%增至2017年的30%。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也很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一、自动驾驶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客户价值
MCFM研究显示,如果自动驾驶技术能实现,将会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客户价值。
第一,从客户价值来说, 自动驾驶平均每天可为司机节约50分钟的时间。与租赁或购买汽车相比,自动驾驶带来的新出行模式可以降低每公里的成本。由于事故减少,堵车成本和医疗开支也相应降低。自动驾驶可以帮助不会驾驶的人(如残疾人及老年人等)实现自主出行。将提升个人安全系数,可减少90%以上的事故。
第二,从市场增长的角度来看, 自动驾驶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研究显示,到2030年,自动驾驶乘用车将达到约800万辆,自动驾驶将占到乘客总里程(PKMT)的约13%;到2040年,自动驾驶乘用车将达到约1350万辆,PKMT将达到约66%。
到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总销售额将达到约23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3600亿美元。到2030年,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将达到约2600亿美元,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
第三, 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兴趣浓厚。 麦肯锡的一项近期调研显示,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49%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这一结果与德国及美国消费者形成鲜明对比:仅16%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全自动驾驶“非常重要”,另有53%的德国和美国消费者认为它“可有可无”。中国消费者愿意为购买自动驾驶车辆支付高达4600美元的溢价,而美国和德国则分别为3900美元和2900美元。
二、 2025-2027年将 成 自动驾驶的拐点
基于对自动驾驶底层技术成本曲线的估算,麦肯锡预测,2025-2027年将是自动驾驶的拐点,这个时间将是自动驾驶与人力驾驶的经济平价点。换句话说,自动驾驶每公里的总成本将与司机驾驶传统汽车的成本大致持平。 在此拐点之后,市场对自动驾驶的需求将稳步上升。
研究显示,中国正在快速推广出行服务,用于出行服务的车辆目前占中国汽车销售总额的10%左右。但是,私人用车仍占主导地位。目前,90%的PKMT(乘客总里程)来自私人乘用车辆,其余的则来自出租车和车辆共乘等其他出行服务。
麦肯锡预测,至2030年,出行服务提供商部署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PKMT的11%,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将占2%。 至2040年,出行服务提供商对PKMT的占比将占高达55%,私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仅占11%。也就是说,自动驾驶的推广将与出行服务同步增长。
三、 实现自动驾驶任重道远, 或许10年后才能真正突破
虽然一切看似十分美好,但是实现自动驾驶的路却任重而道远。目前,自动驾驶存在的瓶颈有四个:
一是自动驾驶系统成本太高,经济方面不具备吸引力;
二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足;
三是尚无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信号、V2X通信等;
四是监管政策缺失或框架不完整。
研究显示,目前自动驾驶面临成本过高、经济方面不具备吸引力是影响其发展的最大瓶颈。麦肯锡针对这一主题对出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调研:
仅27%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解决成本问题;
另有37%认为2025-2030年之间可解决;
20%认为将在2030-2034年之间解决;
17%认为2035年之后才能解决。
可靠性和安全性是推广自动驾驶技术的另一项重大瓶颈:
仅30%的调查对象认为至2025年可解决这一问题;
33%认为可在2025-2029年之间解决;
36%认为至2030年之后才能解决。
也就是说,自动驾驶面临最大难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从对专家的调查来看,除了监管政策以外,其他几个瓶颈因素起码要到10年以后才能有所突破!
看到这里,你的心是不是已经凉了半截,智能菌认为,这才是行业真正的水平和发展现实,任何一项具备革命性的技术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会对它产生特别高的期望,但是资本与市场也需要给这些技术足够的成熟时间。
四、行业游戏规则 和 商业模式将随自动驾驶的实现而改变
截至目前,传统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及汽车的设计和品牌是汽车制造商的关注焦点。但未来自动驾驶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一整套新技术和新技能将至关重要。根据麦肯锡对出行行业专家的调研,他们认为未来自动驾驶价值链最重要的三项能力为:自动驾驶软件开发;自动驾驶硬件生产;自动驾驶系统集成。
虽然将软件算法运用到中国的交通环境需要额外的2-3年,但在中国部署自动驾驶所需的底层技术却与全球其他国家基本相同。
包括传感器、计算平台、运动规划和控制及对象分析在内的技术很可能继续被国际技术巨头主宰。
而数据云、地图和位置服务及连接功能等更多与本土要求相关的技术则需要全面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或融合本土及全球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
同时,商业模式也随之而改变。
研究显示,目前企业对消费者(B2C)的业务模式主导了中国的汽车市场,其中,89%的汽车直接卖给消费者,仅11%的汽车卖给了B2B车队运营商。自动驾驶将改变这一现状。麦肯锡预测,至2030年,面向车队运营商的传统、非自动驾驶车辆销售将增至23%,面向车队的自动驾驶车辆销售将增至16%。
五、自动驾驶技术架构将成新战场,谁是行业主导尚未可知
麦肯锡认为,自动驾驶的车辆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性的颠覆,会改变整个的格局,它会在三个行业产生碰撞:
一是汽车行业,因为它会对汽车行业产生颠覆性变化;
二是半导体行业,因为车本身变成了电脑,电脑就需要芯片;
三是云,云端的服务,人和车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触屏和接触,人和车的接触会到云端进行互动。
在中国,围绕着自动驾驶正在涌现出大量的资本,还有很多初创公司。
目前,大量的中国企业正着手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架构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处理器、软件和地图/基于位置的服务等。在2012至2017年间,约有7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投入到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企业, 这一数额与在同期投资于美国初创企业的金额相当。但是,中国的平均交易规模是7200万美元,是美国平均交易规模的两倍。
具体来看,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圈也相当复杂。麦肯锡调查显示,对于制造自动驾驶汽车最为重要的技术是整车集成和自动驾驶软硬件集成和验证;对于实现差异化竞争最为重要的是软件和算法;而未来5-10年最大的技术瓶颈是软件和算法、计算平台等。
那么,未来的自动驾驶市场,谁会是主导者?对于此问题,业界未能达成一致。
麦肯锡也对自动驾驶未来的场景有三个不同的预测:
一是现在的汽车厂商、主机厂仍然成为主导 ;
二是技术公司,比如百度、 英伟达 、英伟达 等 成为行业的主导;
三是出行服务商,比如滴滴、优步等等成为行业主导。
也就是说,国际主机厂商、技术公司、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出行服务商都有可能成为行业领导者。
注:麦肯锡表示,这份中国自动驾驶市场研究的详细报告将在今年5月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