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互联网下半场, 刘强东的又一个大杀器

   时间:2018-04-18 09:55:24 来源:搜狐科技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

2013年9月,京东正式确定要做金融业务,刘强东指定时任京东商城CFO的陈生强统筹全局。在一次国外出差的路上,坐在副驾驶的陈生强问开着车的刘强东:京东金融让我去做,你有什么要求?

刘强东没有提任何要求,而是提到了两个原则:

第一、这个世界上最长久的事请,是做最苦最累的活,这是最有价值的事情,要去做;

第二、如果公司能赚100块的利润,赚70就可以了,留下30块,不管给上游供应商还是让利给客户,实在都让不出去,你就给团队加福利发奖金都行,反正你只能赚70块钱。

2013年正值中国互联网上半场的尾声。O2O、网约车、互联网金融……各种风口层出不穷。投资人和创业者像打劫一样,疯狂抢占各种地盘,烧钱、补贴模式开始大行其道。大家都在试图速成,赚快钱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王道。所以,当时刘强东对陈生强提的两点建议,显得“很不合时宜”。

摆在陈生强面前的挑战是,第三方支付已经先后被阿里、腾讯拿下,诞生新玩家的机会非常渺茫;而当时蚂蚁金服、陆金所都已成立,并且割据一方。

在陈生强看来,别说京东金融成为日后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巨头”,就是怎么找到一条生存之路,都是问题,更不会想到如今成为估值1600亿人民币的超级独角兽。

千亿估值的秘密:帮助传统机构赚钱

在最合适割韭菜的年代,却做最累、最苦逼的生意,这是刘强东和陈生强在2013年对京东金融的定位。陈生强的理解是,这是京东的基因:无论是B2C自营模式,还是自建物流、仓储,京东一直都是电商领域“老黄牛”的代表。

基因决定路径。京东作为中国最大的B2C平台,核心资源无非两块:中小企业供应商(B端)和数亿消费者(C端)。京东金融怎么做,首先就应该考虑这两端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追什么风口。

在第一波互联网金融浪潮中,这类生意非常好做:各家公司将传统金融业务放到线上交易,手段简单,利润却源源不断,典型的赚快钱、割韭菜的做法。

陈生强说这不是京东的做派,也应该不是京东金融的打法。所以他给京东金融设立了“生死时间”:要求团队每3个月必须出一款优异的产品,“否则大概率会死”。

而且每一款产品,陈生强都有一个基本要求:和同类型企业相比,客户体验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做不到这些,便是零价值。”

就这样,2013年12月底,京东上线了“京保贝”;转年2月,上线爆款产品“京东白条”,3月30日“京东小金库”和“京东支付”,7月1日上线京东众筹……

在京东上市的2014年,京东金融架构起了七大业务板块,陈生强交出了第一年的成绩单。但此时,他发现这些业务并不能构建起京东金融的护城河,说白了,你能做,别人也能做。

金融的核心是风险定价,不能因为加上了“互联网”三个字就改变其本质。这是陈生强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升华。

互联网金融刚诞生时,传统金融机构基本看不上,原因便在于薄弱的风控——这不是说把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就能解决的。

不仅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机构也为风控头疼。2015年,各大银行曾爆发“坏账门”,据统计,涉及银行的平均坏账1500亿,平均坏账率1.5%,名单中的18家银行,共计坏账达1万亿之巨。

企业的成功在于把控本质,如京东零售狠抓产品和物流两头,陈生强将京东金融的初步核心确立为风险定价,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

传统金融模式中,贷款一亿和贷款一万的流程几乎一样,但前者的收益是后者的N倍。体量小的生意,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处理,因为综合算来,做一个小单很有可能是负收益。

基于这样的局限性,很多金融产品的目标客户很有限:大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高净值的人群,产品只服务于特定区间。

因此,尽管“金融普惠”的理念倡导了很多年,小企业和诸多个体还是没有任何感觉。金融机构不愿意做普惠,因为从成本结构看来,这样的买卖做一单亏一单,与生意的逻辑完全对立。

陈生强开出的药方是,用科技手段帮助传统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收入,而不是颠覆或者替代它们。

2014年,多条产品线仍在摸索之际,京东金融便开始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的归纳、推演,架构了第一代风控模型。到2017年底,该模型已更迭至第九代,变量达60万。基于过去的数据,该模型还能预测未来,即可能会出现的新型风险,而不只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归纳。

由于数据全部自行处理和运转,京东金融大大削减了传统风控模式带来的巨额人力支出和时间成本。最苦、最累的生意,居然也可以变得如此性感,这是互联网下半场给陈生强最大的启发。

下半场制胜法则:线上与线下融合

中国经济有三驾马车,中国互联网公司其实也有三驾马车:流量、融资、需求。流量就是人口红利,但这个红利期已经结束了;融资就是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获取流量、获取市场份额,但这个方式越来越不work了,最近外卖、共享单车等赛道的洗牌就说明了这一点;只有深度挖掘用户(客户)需求,才是王道,这种增长方式永远不会过时。

但对需求的挖掘,靠传统方式也难以为继了。比如电商如果还只是拼价格,而不是商品质量、用户体验,护城河就会越来越小;O2O如果只是拼人力成本,而不是效率,必然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之所以产生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独角兽公司,就在于技术进步催生的新的消费场景。所以,互联网下半场的关键,其实是回归技术。以往单纯靠模式、靠Copy to China打时间差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增长周期,也来到了攻坚深水区。

其实过去几年金融行业在中国一直都是互联网重点关注的对象,但提起互金,更多是负面消息。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只是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并没有给金融行业带来真正有价值的改造和提升。具有科技含量的金融公司很多,但具有能力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不多。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在于,中国还有大量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互联网特别是与新兴科技趋势的融合程度不高。金融行业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又是接下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领域,如何与科技实现有效对接就成了关键。

陈生强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到:“线上线下融合是必然趋势,而线上线下融合的关键就是数字化,不再是O2O,而是O+O。”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互联网的上半场解其实是一个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到了下半场,才是真正的融合、化学反应。所以未来融合的趋势既是指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又包括传统企业和科技的融合。这种时代背景下,科技公司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于如何以数据和技术服务为脉络,深入到实体经济的各行各业之中,帮助各类实体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入。

陈生强说,2013年京东金融成立之初,其实也是希望依托京东庞大的用户群体做B2C业务,但很快发现中国其实不缺一家科技能力很强的金融机构,而是缺少一家能够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

这个判断最终推动京东金融完成1.0到2.0的升级,即把自己的技术能力输出给金融机构,让业务模式从B2C转变为B2B2C,也让自己从一家金融公司变成了一家科技公司。

用数据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去服务实体经济,不应该仅限于服务业、还要把制造业、农业纳入进来,让传统一二三产业都能够实现从信息化向数字化迭代。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最大增长点,成为下一时代的主导模式。

过去十年,正是因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进步,才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开始从资源驱动转向技术驱动,新旧动能也才开始转换。所以说,未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可能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真正融合,而技术正是这种融合的连接器。

靠电商起家的京东在研发无人机送货、以外卖为主营业务的美团在研发机器人送餐、做信息分发起家的百度在研发无人驾驶……至于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巨头,也在通过大数据、AI布局新零售。可以说中国互联网的竞争正在全面迎来比拼技术实力的下半场:互联网公司进化成科技公司,科技公司再去服务、改造传统行业。

在现在的市场上,有很多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公司,但大多都是卖一套硬件、一套软件或者一个数据库,大多是产品导向,为经营过程负责,不能给金融机构带去新的用户,也不能带去商业模式上的升级。

但京东金融的商业模式不一样,陈生强解释道:“这个模式先用数据和技术去解决金融的问题,然后带着场景和客户,把这些创新金融业务再还给金融机构。让金融回归金融,让科技回归科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