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在全球科技创业浪潮中,我们见证了众多创业公司的兴衰存亡,而那些靠弄虚作假,一时间风声水起的所谓“明星企业”,最终摆脱不了被市场唾弃的命运。
曾经如日中天的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
曾经硅谷最为人盛赞的,光彩照人的独角兽,如今已经沦落为一家因丑闻曝光而即将倒闭的公司。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市场估值90亿美元到0,这家公司到底经历了什么?
Theranos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2003年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创办了该公司。
相对于传统医学测试,该公司声称能够提供一种更快、更便宜的检测方法:只需几滴血液,就能检测出像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
如果是真的,这必然会成为医疗检测技术的一次腾飞。
但真实情况是:其测试与技术问题频发。
在经历几年的“光鲜”之后,今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霍尔姆斯及前总裁拉梅什·巴尔瓦尼(Ramesh Balwani)实施了“大规模诈骗”,涉案金额超过7亿美元。
在与SEC的和解中,霍尔姆斯被迫辞去其在公司的职务。SEC表示,还将把巴尔瓦尼的案件提交到旧金山联邦法院。
让我们一起回顾Theranos从高峰跌落至低谷的惊心动魄的过程,也更清楚地了解这样一家企业是如何不断地触犯“众怒”,如何在其编织的谎言中一步步走向衰亡。
2014年
2014年9月29日:《福布斯》杂志将霍尔姆斯列为美国最富有的女性之一。据报道,公司估值90亿美元,而霍尔姆斯本人则拥有该公司50%的股份。
2014年12月15日:《纽约客》杂志报道,Theranos已经募集了4亿多美元资金,投资者包括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
2015年
2015年10月12日:《纽约时报》将霍尔姆斯列为“正在改变世界的五大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之一。但不久之后,有关霍尔姆斯和Theranos的报道口吻有所改变。
2015年10月16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有关Theranos检测技术不准确的头版文章,称该公司使用的是传统的检测仪器,而非公司自己的仪器。
2015年10月27日:美国FDA的一份报告提及对该公司的众多质疑,称其血液采集瓶专利是一种“不明医疗设备”。
2016年
2016年1月27日: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给Theranos发信,表示其违反了联邦血液检测规定,其患者处于“直接危险”中,并限定该公司10天内解决这些问题。
2016年3月3日:监管机构基于之前对Theranos实验室的一次检查,发布了一份121页的报告,举证该公司的设备和质量控制存在严重问题。
2016年5月:Therano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拉梅什·巴尔瓦尼辞职。
2016年6月1日:《福布斯》将霍尔姆斯资产净值从45亿美元更新为0美元。并将Theranos公司估值从90亿美元调整为8亿美元。
2016年6月: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沃尔格林公司与该公司结束了3年的合作关系,而该药店曾一度在40个地点设立Theranos检测中心。
2016年7月7日:监管部门吊销其血液实验室的经营执照,并禁止Theranos在两年内运行实验室。
2016年8月1日:在美国临床化学协会的一次会议上,霍尔姆斯试图通过推出名为miniLab的迷你检测实验室来重振该公司,但与会人员持怀疑态度。
2016年10月5日:Theranos关闭临床实验室和健康中心,并裁员340人。霍尔姆斯表示公司将转移业务重心,专注于研发一个小型自动检测设备。
2016年10月10日:投资方对冲基金管理公司Partner Fund Management起诉Theranos公司,指控其证券欺诈。双方于2017年5月达成和解,金额不详。
2016年11月8日:沃尔格林公司起诉Theranos,称其违反合同,要求其赔偿1.4亿美元。该诉讼于2017年8月达成和解,金额不详。
2017年
2017年1月6日:Theranos再次裁员155人,占其员工总数的41%。
2017年1月17日:《华尔街日报》报道,2016年9月,Theranos未能通过监管部门的第二次实验室检查,公司关闭其最后一处血液检测点。
2017年4月17日:Theranos与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和解,付给该政府机构3万美元,并赔偿亚利桑那州用户465万美元,同时公开宣布两年内不进行血液检测活动。
2018年
2018年3月1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霍尔姆斯和巴尔瓦尼设计了一个“精心安排多年的骗局,对该公司技术、业务和财务业绩进行了夸大或虚假陈述”,并从投资者处募集了超过7亿美元资金。
有些独角兽,今天看上去是独角兽,明天其实可能就是头驴。
毫无疑问,美国监管部门的陈述已经让Theranos处在生死边缘。
医疗是天大的事。说到底,这正是Theranos不尊重生命,不尊重医疗的恶果,也是一家美国公司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纵观国内创业投资市场,虽然身处不同行业,类似Theranos的闹剧也从不缺乏。
从乐视的“生态化反”,到95后女孩的神奇百货,从马佳佳的泡否情趣店,再到号称要给员工发1个亿的余佳文和他的超级课程表……,太多的夸大甚至谎言如此大行其道,但最终还是被市场无情地投了“否决票”。
当每一个创业者都拍着胸脯声称要颠覆一个行业的时候,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种危险,值得我们深思。
再回到国内的“谭秦东损害鸿茅药酒商品声誉案”。这一事件需要我们回答的问题还有很多。但终极问题依然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消费者的尊重,对质疑的尊重,对权力的尊重,对法律的尊重。
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企业,这都是绕不过去的红线。对监管部门来说,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