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第八届科博会机器人展开幕在即,30名国内知名专家将汇聚芜湖

   时间:2018-04-19 15:01:34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4月20日-22日在芜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会机器人展开幕在即,目前30多位业内专家已确认出席科博会机器人展,同步参加“第十四届(2018)机械工程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2018安徽省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产需对接会”、“第八届芜湖科博会机器人发展高峰论坛—机器人大讲堂”等机器人展同期社会活动,共同把脉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主要专家简介如下:

刘成良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机电控制、流体传动与控制、计算机网络监控及设备智能维护、智能农业装备。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电控制研究所所长、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

赵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国家863计划“十二五”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极端环境服役机器人、机器人化机电一体装备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24项,总经费1.1亿元。

刘进长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机器人技术研究及管理工作,被聘为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李贻斌

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现为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先进工作者、山东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学进步奖。现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车辆、智能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李瑞峰

教授,博导,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哈工大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计划机器人项目的研发工作,目前正在承担国家数控重大专项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项目。2001年获得863机器人主题十五周年先进个人,863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建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工业机器人产业化项目获汽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智能服务机器人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7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8项。

陈晓东

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联盟秘书长。武警部队某研究所原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曾担任国家“709”科研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现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公安部警用装备特聘专家;中国公共安全学会理事、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理事;北京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陈小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计算机学院教授,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编委,中国RoboCup委员会主席,国际RoboCup联合会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科大“杰出研究”校长奖获得者。提出基于“开放知识”的机器人智能技术路线,并在“可佳”和“佳佳”智能机器人系统中进行了持续性研究和工程实现。

熊蓉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控制学院机器人团队负责人,科技部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专家组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

孙怡宁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研究室研究员、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在机器人信息感知控制方向,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863智能机器人主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运动力学信息获取与人体行为分析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项目。

高学山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日本宫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3年—2005年,日本千叶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在国内外机器人学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8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获得授权近20项,编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负责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总装973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等多项国家科研课题。

高理富

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机器人学及传感技术。 2005年到2011年期间在欧盟研究所EMBL工作,分别承担research fellow和Staff member职务,参与德国第三代电子同步加速器(PETRA3)EMBL光源的建造工作。2011年作为国外杰出人才引进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机器人技术在核聚变和裂变环境下的应用研究工作,承担科技部ITER重大专项转运车和ADS上下料系统的研制工作。

葛运建

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十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评审组专家,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副主编。自1990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几十项课题;课题内容涉及机器人的多维力觉、触觉、滑觉、距离觉、姿态觉、及视觉应用等传感器的研究.

訾斌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工业大学“黄山学者”特聘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2007年12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在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德国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的Chair ofMechanics and Robotics 实验室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系统动力学控制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

李铁军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机器人及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天津市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会理事长,河北省机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电流变技术及应用、机器人智能化关键技术、机电一体化成套装备及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河北省自然基金、天津市自然基金以及横向科研项目45项。

邓三鹏

1978年出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电工程系主任,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所所长。2012年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3年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2017年入选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

梅江平

博士、副教授、博导。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天津市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及国家科学技术奖会议评委;IEEE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全国检标委工业机器人工作组委员;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安徽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累计主持国家863、04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SCI/EI论文25篇,获发明专利21项。

王宗义

教授,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411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工业控制网络及现场总线技术,伺服系统及运动控制。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中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获国家专利3项。曾在美国迈阿密大学从事机器视觉研究工作。

陈友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机电工程及自动化系副教授,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发表论文7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E论文8篇、EI论文30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重大计划、“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发改委智能制造专项、江苏省科技项目和企业横向合作等课题10余项。相关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2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3等奖2项,广州市科技进步奖1项。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发改委智能制造专项等课题,主持多个企业横向课题。

张永德

1965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机械研究所所长、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后备带头人、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机械电子工程后备带头人、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目前在站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1名、硕士研究生13人。在研科研项目8项、完成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编写教材2部、授权专利25项(发明专利4项)。现从事专业为机械电子工程。

双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机器人传感器实验室主任,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 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导。1991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数理强化班,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导师为朱清时院士和严以京教授。2001年赴美留学,在美国Princeton大学从事量子控制研究, 先后担任博士后副研究员(Supervisor: Prof. H.Rabitz),研究员(Research Staff),主要研究优化量子测量,噪音和环境对量子控制的影响等,取得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国际领先研究成果。

袁安富

1964年生,浙江人,汉。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一线教师。1981年进入南京航空学院,就开始从事机械制造方面的学习,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先后在院校和兵工厂工作,主要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方面的工作以及进行难切削材料的加工方法的研究;随后,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主要从事金刚石薄膜方面的研究。

彭晋民

1974年5月生,汉族,博士,教授,福建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学院、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任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副秘书长、福建省刀具刃具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

凌有铸

1988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为安徽工程大学教授、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主持多项科技攻关、自然基金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4项,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自1988年起主讲过多轮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及其它基础课和专业课,指导毕业设计。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并取得良好成绩。多次荣获学院教学优秀奖、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吴敏

1962年8月生于合肥市,现任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三级)、工程博士导师、教育软件工程学科点(原教育技术学硕士点)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赵广社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机械结构强度与震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从事飞行器建模与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航空发动机健康监测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973计划课题“目标与环境共存时的信息获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数学建模与机器学习”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船舶总公司项目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2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荣吉利

出生于1964年2月7日,199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一般力学博士研究生,现为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副院长,《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周恩序

1948年生,教授。1986年9月国家教委公派赴德国留学,先后在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德国工业界,先后在德国多家机械制造设计公司工作,,作为福特公司的技术专家参加了多项欧洲和德国政府的重大研发项目的评审。主要研究领域为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及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机器及设备主动及被动隔振技术,大型工业热交换器的热工和机械设计,新型发动机的设计及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的应用,汽车发动机摩擦学原理及摩擦磨损分析,发动机摩擦试验及结果分析,汽车发动机润滑系统及发动机机油的应用及分析。具有多年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工作经验。

张光胜

1963年9月生,安徽桐城人,安徽工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获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承接横向项目多项,获教育部科技成果1项、安徽省科技成果6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芜湖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王孝义

1970年9月出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06年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以来,在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9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访问研修,任客员研究员。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及安徽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并先后参加国防预研项目、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以及企业研制开发等项目研究。

徐向荣

男,教授,1986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1999年获韩国昌原国立大学博士,并被聘为该校客座教授,2000-2002年在美国普渡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02-2012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工作,担任研究员。现任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