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美国恐慌但无力阻止 贸易战挡不住百度们的AI中国速度

   时间:2018-04-21 22:18:31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中美贸易争端几经周折,仍曲线升温。“301调查”针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仍在紧锣密鼓,对中兴通讯的制裁却已引爆深水炸弹,无论此事是非细节,国人已有足够理由担忧:如果遭遇美国封锁核心技术,中国发展何以为继?

贸易战本质,是遏制中国科技

如果只是为了贸易平衡,那美国应该对中美贸易最不平衡的行业征重税。除了排名第一的机电音像设备,剩下中国主要的顺差领域集中在杂项制品、纺织鞋帽、塑料箱包等——都是中国传统的“廉价产品”领域。而针对中国出口至美国的1300个商品加税清单,覆盖的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列举的高科技产业——恰恰是贸易顺差并不显著的领域。白宫贸易与制造业政策顾问皮特.纳瓦罗的话尤为直白:“在我看来,中国肆无忌惮地发布这份‘中国制造2025’计划,他们基本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将主宰未来所有的新兴产业’,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等。”

近年来,中国传统经济驱动元素威力走弱,廉价商品出口遇到产业升级瓶颈,基建投资浮现债务隐患。然而据国家发改委《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披露,去年我国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比重已达53.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8.8%,高出资本贡献。另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去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占GDP比重32.9%,吸纳就业占总就业人数22.1%。以科技为基础的中国崛起,触动欧美列强发展根基。

民营企业当先,百度率先掌握AI核心技术

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世界秩序的主导权,早在两万多年前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竞争中就已经被验证。但引领未来世界竞争的核心是否仅是芯片?却值得商榷。硬件领域摩尔定律已经失效,在技术革命的关口,历史上从来都是草莽出英雄。可以看到,在美国寄望国家压制甚至依靠国防投入之时,中国AI却在百度等民营企业中璀璨绽放。

在全力把握人口红利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也一直寻求向产业上游突破,逐渐出现了一批耐得住研发寂寞、敢长期投入关键技术、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公司。百度大厦展厅最靠前的展品,就是李彦宏在创立公司之前在美国申请的专利,这位现代搜索引擎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正是依靠核心技术能力,让百度崛起于互联网时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百度又以其对前沿技术一贯敏锐的嗅觉,率先开始了AI核心技术的布局。据悉,百度目前已公开的人工智能专利超过2500项,授权专利超过500项,持续稳居行业首位,涵盖智能语音、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大数据用户画像等基础技术,以及智能驾驶(L3、L4)、人机对话式操作系统、智能云计算等新兴应用。其中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语音专利数量优势尤为明显。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几乎涵盖了环境感知、行为预测、规划控制、操作系统、高精地图、系统安全、仿真模拟和测试等几乎所有自动驾驶相关技术。作为一家拥有AI核心技术的典型中国公司代表,开放的心态和技术进取心,让百度有实力与大洋彼岸的美国AI领头企业一争高下。

靠化缘要不来核心技术,开放却是中国王牌

全局来看,中国与美国在科技能力上仍有差距。人民日报《侠客岛》最新评论指出,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军民融合的完整体系有关,起以马斯克发射的Space X重型火箭举例,一个民营企业能够在这一领域世界领先,离不开美国政府在人才、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开放的环境至关重要。然而如今的现实,却是美国政府在经济上大搞贸易保护、美国企业在AI上闭门造车。

反观中国AI,受益于中国政府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以及大数据红利,享受更为开放宽容的发展环境。而百度作为行业领军者也以“改革开放”为己任,通过Apollo和DuerOS建立开放生态,面向全球合作伙伴开源技术成果,共享发展成果,从而进步更快,产业落地更为顺畅。拥有超过800件技术专利的百度自动驾驶技术,将助力金龙、江淮、北汽和奇瑞都将在2018至2020年量产无人车,而DuerOS设备激活量已超5000万台。一家企业或许力量单薄,但开放的百度却形成中国合力,推动各产业智慧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的重要性,指出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对于中国科技届而言醍醐灌顶,在从通讯为王到智能为王的时代变化中,中国要在下一代AI革命中弯道超车,就要激活民间智慧和企业动力,用开放之姿赢强国封闭。百度AI的进化,可以启发中国核心技术的升级方向。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美国已经恐慌到用贸易战遏制中国AI,已证明其在全球竞争中“心虚”,合法守规的中国科技企业,还有什么理由不乘胜追击?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