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微博、新浪股价“双杀”:一种过度恐慌左右的情绪

   时间:2018-05-15 08:49:40 来源:搜狐科技 作者:夸克点评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5月10日,财报发布后,微博经历三个交易日:首日大跌14%,次日反弹2%,然后接着来了一个4.8%的跌幅。同日发布财报的母体新浪,幅度虽有差异,形态完全一致。一对母子公司明显经历了“戴维斯双杀”。

而这两天,美国科技股板块整体还有上扬。这让人感受到一股似乎不太寻常的味道。

到底啥原因促成了“双杀”一幕?在夸克点评看来,局面背后,应该是某些因素集中一起,形成了一种过度恐慌情绪,导致行情显得被动。

这里大致罗列一下:

一、机构获利回调

二、增长略微放缓

三、竞争加剧等

关于机构获利回吐,这背景其实非常明显。过去一年多,你能看到,微博股价较前年上涨了大约115%。仅仅财报发布前两周,涨幅便超过17%。其中财报发布前一日,更明显。

经过两轮调整,机构手中的微博筹码,其实仍有相当可观的收益。部分机构肯定早就想在Q4财报发布周期获利了结了,财报发布等于“见光死”。微博与新浪的股价形态几乎完全一样,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双杀”也合乎行情预期。而且,我们认为,这一因素,是“双杀”首日深跌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财报本身透露的一些信号。

微博Q1净营收3.499亿美元,同比增76%,超过年初预期。其中,广告和营销营收总计3.029亿美元,同比增长79%;增值服务营收4690万美元,同比增57%。归属微博的净利为9910万美元,同比增111%,合每股摊薄净盈利44美分,同比翻了一倍还多;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利为1.126亿,同比增长95%,合每股摊薄净盈利50美分,同比也接近翻倍。

这确实是非常稳健且出色的财报。

而所谓被动面,其实在于增幅放缓,包括收入、月活、日活增速数据等。而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开支也有非常明显上升。在夸克眼中,“放缓”确实能反映一些整体压力面(应该还有季节因素等)。但若细抠起来,所谓“放缓”,也有些吹毛求疵。

比如说,当季净利增幅111%,去年同期为561%。好像差距很大。其实,很多人根本就无视基数因素,还有2016年微博一波发力前的被动面。至于营收、日活、月活数据,其实都还在一个较高的增速上。当然资本市场不会这么考虑。它们更看预期。哪怕眼前业绩再好再稳健,如果觉得下季或未来几季增幅不如今日,它们也会折腾。

我一直觉得这是资本市场的荒唐一面。一个收入、利润以及诸多财务数据稳健成长的公司,在我们看来,比那种大幅波动的公司更有长期投资价值。

关于竞争加剧,我给出了两颗星。听来好像粉饰太平。因为,就算我们不说,许多人也能想到今日头条、FB、微信的名字,其实还有更多小型的平台,都在瓜分着所谓“社交+直播”的市场。这还不算巨头谷歌、百度们。这些企业确实都有它们强劲的一面。尤其是今日头条的声量,一段时间以来确实巨高。而我们提到的这几家,若论财务面,也都比微博甚至新浪大很多。

之所以仍只给出两颗星压力指数,是因为,我们始终认为,对手虽然财务面强大,但具体业务形态上,微博许多维度仍有它们无法完全逾越的护城河。不但如此,面对竞争,我们甚至还要说,此刻的微博,恰恰迎来一段较好的窗口期。

有必要提及以下几个动向:

1、几个月来,如日中天的FB、今日头条持续遭遇监管,推特亦早已深陷其中。百度此前也曾遭遇过严苛监管。

夸克结语:信息流广告仍会稳健增长,但过度依赖技术与大数据而缺乏意识形态或商业伦理观的流量变现导向,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2、微信在获得本地最大比例的用户群后,一度非常明显的媒体属性开始弱化,它正朝着人与服务的连接地带快速渗透。

夸克结语:微信信息流广告没有规模,跟它忌惮社交平台体验受损有关。这其实也是微信作为一个封闭的平台的一个瓶颈。

3、YouTube们、陌陌们在度过一波直播风潮后,用户增长明显放缓。其中陌陌收购探探已是借资本实现外延增长;推特收购的短视频鼻祖Vine已经关闭服务。

夸克结语:没有一种风潮可以一劳永逸的持续下去,整个行业进入整合与生态建构期。

4、传统的视频网络平台仍在持续变革中,一些平台开始急速地通过资本市场,开始逆向整合。有的则更多依赖生态体系进行博弈。

夸克结语:整个行业的板结处,正在一边快速松动,一边形成新的平衡。

它们背后有一些看似共通的原因:既有一种粗放的流量经济模式的不适与调整,也有技术与数据驱动下的媒体形态演变带来的挑战。尤其是一波疯狂的直播等风潮后,媒体、社交、广告诸多形态之间正在发生进一步融合。

相对它们,为何我们说微博这家公司仍有无法完全逾越的护城河呢?它主要在这里:

1、强烈且久经考验的媒体属性。

这点不要忽视微博所由诞生的母体新浪,微博自身崛起之初,也有强烈的媒体属性、那个周期,微博几乎代替了新浪成为突然事件的源头引爆地,它也是当年最高效的社会化直播平台。

强调媒体属性的一重价值在于,要注意那些变动不居的现象背后,一些未曾变动的部分:无论技术、呈现方式如何演变、升级,数据如何牛逼,媒体的本质没有根本变化。媒体属性仍还是未来新的平台中关键竞争要素。它不但洞察传播的本质,有媒体的专业主义支撑,心中更有用户与各种利益相关者。新浪作为第一代互联网公司,延续至今,尽管遭遇多轮媒体形态的冲击,它身上的这种媒体基因气质依然非常明显。这不是偶然。

此刻强调这一属性,还有另外一重意义。就是要对比上面提到的FB、推特、今日头条为何遭遇监管。你应该能看到,基本都于过度依赖技术因素导致的失控有关。后者还涉及敏感竞争、意识形态、商业伦理等等。这里面有一种“互联网沙文主义”的倾向。

而这种挑战与适应,仅仅微博这边,就已经有8年多的经验了,新浪更成熟。当年新浪也被视为中国互联网业的当红炸子鸡。因为,最初受到冲击最大的正是传统媒体行业,新浪也被贴过“全民公敌”的标签。多年前,我所就职的第一个单位,也将新浪视为最大对手。

这过程中,新浪与微博累积了许多无法直接看到的经验,它监管的适应几乎成为条件反射,它比其他平台更能从容应对一些不明因素。

这里提个信息,可作补充。在诸多平台领军人中,唯有曹国伟是新闻科班出身。不能说这是唯一的力量,但新浪与微博强烈的媒体属性应该与他深有关联。

2、微博的开放性、包容性、平台吸纳力。

微博的开放机制不同于微信与FB们,这已不需要展开。但在这里,我们要明白地强调一点,那就是你在现有的竞品里找不到一家比微博媒体元素更多的平台。多年来,尤其微信、今日头条相继崛起后,外界持续认为微博已失去魅力。当短视频、直播风潮来临后,一些人也说过微博有些老态。

微博是经历过波折。但过去多年,一个规律却是这样的:自微信始,微博虽然遭受诸多新的概念冲击,每一轮趋势最前几步,它似乎都有些被动。不过几乎在每一轮由技术、需求以及资本共同促成的新概念泡沫泛起后,微博都能及时地将概念快速地落在平台,并很快融为一体。

微博经历过多轮服务变迁,已从最初140字演变为融长文字、图片、音视频、直播等诸多形式于一体、纵深布局、且能提供完整服务的富媒体平台。截至目前,我们看到上述平台中,没有一家具有微博的形态。过去我们说它像推特像youtobe像FB等等,过去两年微博描述自身时,甚至用过“微博=推特+youtobe+ins”的等式。但在我看来,这种简单的描述,并不深刻。因为,微博不是三种或多种形态与功能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体。

微博其实并没有落伍。去年夸克曾说,它甚至还是全球罕见的富媒体平台,此刻我们的观点没有变。这背后的原因,在我看来,正在于微博的媒体属性、开放性、创新力,以及为其他平台提供共生发展的平台化能力。

我们的意思是:

1、 你或许拥有更多用户,甚至全球覆盖更广,但你可能缺乏微博的开放性、引爆以及更广泛的触达能力,比如封闭的FB、微信之于开放的微博;

2、 你或许在社交属性上有优势,但你可能缺乏微博更强的媒体属性;

3、 你可能拥有开放特征,但你的技术、内容、呈现方式、商业化进程可能有所不及,比如推特之于微博。

至于更多单一维度的纯社交、短视频、直播的小型平台,它们可能显得性感,也很活泼,层出不穷。但夸克认为,这类单一或传播维度有限的平台,在获得一定用户后,会很快陷入与平台化企业、生态组织的竞争。我不否认它们多有单点突破案例,也有诸多变现机会,甚至财务规模超越微博们,但拉长周期,跑起马拉松,我并不看好它们与微博这种平台型企业的竞争。

每一轮,微博看上去确实都不那么性感,比如过去两年,即便它投资了短视频与直播,但一些独立的直播与短视频平台似乎更吸引眼球。只是到了一个风口周期,我们才感受到微博这种平台的能量。本质上,随着时间拉长,这些单一或有限维度的平台,都更像微博平台上的“品类”概念。应该说,微博是社交媒体整个产业链壮大的关键力量。这得益于它的媒体属性、开放特征,也跟它的一种节制有关。

这里,我们在此套用一下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教授的“点线面体”的分析模型。我们认为,作为平台型企业的微博,早已度过从“点”到“线”的周期,已经具有“面”的竞争力,这类企业,不是以边角参与竞争,而是以整体力量参与竞争。它不如细分、垂直平台更惹人眼球,但你想打败它,已非常困难。

微信已经与微博形成分野,它们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推特已经是微博的创新附庸了。微博有许多FB的要素,但微博要远比FB接地气,触达更深。FB更多胜于广泛的覆盖。也正因此,它过于依赖技术、平台、所谓数据因素,导致持续遭遇区域国家与地区的监管。

今日头条确实冲击着微博。它也是开放的平台。但是,同样过于依赖算法带来的千人千面的它,比FB隐含更多伦理问题,它的服务机制里,有太多纵容与扭曲。头条颠覆着部分内容与分发平台,同时也在强化着社交属性。但它终归不可能在社交层面颠覆微博,因为,它并不真正具有“媒体属性”,更多是机器思维,算法创造的流量经济与强社交关联之间会出现左右手互博局面。比如,融入整个今日头条中微头条形式,会是一个持续的功能服务,但它不可能颠覆独立的微博平台。当然,它也不可能颠覆微信,除了在变现层面。

2015年,我们曾说过,微博是一种社交媒体领域里的“淘系”风格,拉长周期看它,它会诞生诸多更具生命力的新的平台。夸克甚至预感,未来两年,微博的形态与结构化的服务,以及它与新浪集团之间的整合与协同,会出现全新的变化动向。这也是几年来我们观察微博演变的一个视角。

这部分写太长了。但还是要明白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微博股价,以及它与新浪的“双杀”局面里,来自竞争的压力因素并不是那么根本的力量,我们就只给两个星的指数。整体而言,以上竞品虽能让微博承压,但都不能真正替代微博。

微博不是为对手而诞生,它是需求的产物。如果将竞争视为唯一股价波动的核心因素,那实在是恐慌过度了。如果说压力面,仍还是微博与母体新浪的升级与演进层面。另外,在产品体验上,确实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最后要说一下曹国伟减持的因素。减持行为本身,无论背后原因多么合理,它确实最容易直接对资本市场产生快速影响。如果不问内在缘由,外界很可能会认为,董事长兼CEO的动作意味着他对新浪与微博的股价不再乐观,或者有什么难言之隐。

不过,夸克仍认为,还是要从两个层面来看待曹国伟减持,才能看到即便股价波动,后续也会有修复,我们甚至看到了微博与新浪接下来可能的超越动向:

1、 他的减持是否合理。

以曹国伟的专业度与稳健风格,这一点不可能有什么瑕疵。即便在高点抛售,也无可厚非。但要说,曹国伟纯粹为了收益而减持套现,我们并不信。他三次拯救过新浪,可以说,半辈子已经与新浪捆绑一起了,不可能因为收益而抛别新浪与微博。他的动作里,一定有超越减持的更大用意。

2、 是否会影响董事会里的权力,以造成对新浪以及微博的更多冲击。关于这一点,才是最核心的吧。

这里要提到一个数据,曹国伟虽然减持了4.8%的比例,但他的11.8%持股,却因AB股的设计,对应的表决权,反而却大幅提升,已经达到55.9%。

就是说,曹国伟以股权比例的“退”,换得了表决权的“进”。

里面一定有他长远的考虑。其实这事情已在2017年披露过:2017年,新浪股东、对冲基金Aristeia曾对新浪管理层发起挑战,希望提名两位董事进入董事会。这种动向意味着,未来公司决策与战略方向都可能出现风险。它不仅冲击新浪,也会冲击微博,造成巨大的运营风险。2017年11月,新浪在香港举行了2017年度股东大会,通过表决宣布,将以AB股形式重新调整股权结构。这是通过制度设计掌控上市公司的动作,以防止外资机构劫持。通过它,以曹国伟为代表的管理层,所持新浪投票权比例将从约11.1%增至约55.5%。这意味着,Aristeia Capital操纵未来股价的意图破灭了。

很多人看不到这一动作的内心之旅。曹国伟在新浪已经经历多次股权争夺战,其中两次都是血战:一次面对盛大,最后启动“毒丸计划”;一次面对分众。

而这些过程中,曹国伟都是背后的掌局者。这个不大会炒作自身的企业家,确实称得上新浪的“拯救者”。我想,它至少体现了:曹国伟对新浪与微博独立的发展路径、战略、愿景的坚持;他对新浪集团的长远的制度设计、他与管理层的自信。

还有从这点来说,夸克认为,尽管新浪与微博经历了股价震荡,资本市场一定也已看到这种动向背后的战略价值。也就是说,新浪以及微博,都是值得长期投资的标的,属于它们的新的辉煌,还没有到来。

夸克不觉得这是粉饰。因为我们还看到一点:2018年,将是新浪诞生20周年。年底一定有纪念性的庆典之类。而此刻的诸多动作,一定埋藏着新浪未来多年重大变化的信号。曹国伟三次拯救新浪,并直接推动了微博的二次崛起,此刻的他,一定有更多的信念,将新浪与微博带入新的20年征程的门槛。

直觉也告诉我们,新浪将迎来一轮关键的变化。尽管规模远不如其他巨头公司,但这个曾唤起无数人激情的中国老牌的互联网公司,过去20年,虽历尽沉浮,仍活跃产业潮头。所以,此刻,夸克对新浪、微博的股价震荡,反而有一种变革之前的调整预感。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面对大跌的股价,无论是花旗、摩根大通还是巴克莱,诸多国外著名投行机构反而都给予“买入”评级和更高的市场预期。其中巴克莱维持目标股价150美元不变,富瑞和花旗则分别给出160和161美金的预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