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危机事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自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在5月14日表态称,会迅速寻求对处罚中兴的替代方案以来,美国几大政经类媒体和两党议员纷纷站出来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从:伤害了美国的信用、影响美国议价能力,到中兴有信息安全问题,其产品有网络间谍风险,到削弱了美国制裁的威力等等。
把美国几大主要媒体的言论翻一遍,几乎以为全美人民反中兴了。舆论大潮中少数几条呼吁应该给予“中兴公平待遇”、“中兴危机不光是中国人失去工作岗位,美国也会损失很多工作岗位”、“对中兴的惩罚是否与其过失相匹配?”
满屏的恶意揣测和攻击,使人禁不住感慨中兴在美国这一路走来的不易!
在偏见中起步
2001年,中国正式进入WTO,2005年,中兴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在新泽西等地组建研发队伍。当时,在许多美国人眼里,“中国制造”仅仅存在于服装、玩具等传统的手工行业,这些行业来美国自然是为了赚钱,而中兴通讯这样一家通信设备公司千里迢迢、飘洋过海来到美国,究竟有何居心?
起初FBI曾怀疑,认为中兴是来剽窃美国技术的。
当时的华尔街已经认定“中国制造”是一种威胁了,但当时的观点仍然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劳动密集,和高科技还挨不上边。
中兴在美起步从打造技术团队开始,一开始投入的仍然是通信设备,投入大量资金去完成美国运营商的一系列安全规范认证,光安全规范认证一次就需要至少几十万美元的投入,成本很高。即使在完成认证之后,也只能进入二线运营商的采购短名单,一线运营商还有物流、网络等内部规范。在美国,还有很多通信网络属于政府采购项目,涉及到安全保密,这一点就足以将中兴这样的中国企业拒之门外了。
中兴在美国招聘了大量本地的、具有10年以上经验的资深技术专家,以更好的理解美国市场需求、满足美国运营商的要求。随着时间的过去,中兴美国团队不断成长,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开始约见客户,与客户进行设备测试、竞标。
知识产权之战
学习和适应美国市场规范、洞察需求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挑战美国现有的市场格局,站稳脚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兴在美国的发展之路上,需要一一化解的难关。
比如被卷入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
从2013年到2014年间,中兴通讯遭遇了多起337调查。
美国337调查也就是337条款,得名于美国《1930年关税法》,现被汇编在《美国法典》第19篇1337节。337条款面向所有进口到美国的货物进行调查,是否使用不公平竞争方法和不公平行为,是否威胁或实质损害了美国的国内产业。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美国337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加入WTO之后,美国对华337调查数量增长迅速。在美国对华启动337调查案件中,全部都是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而且,中国企业胜少败多。
中兴是少有的胜利者。
从2013年至2014年,美国企业TPL、IDCC、Flashpoint、Creative等对中兴密集发起了7起337调查,中兴全部胜诉,其中有2起是原告撤诉,成为当时唯一获得337调查五连胜的中国企业。
作为高科技公司,中兴以事实证明了自身的知识产权积累和科技实力,一直坚持研发投入,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已超越日本排名全球第二,仅位居美国之后。WIPO预计,中国将在三年内超越美国。数据显示,中兴通讯已连续八年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前三,是中国唯一连续八年获此殊荣的企业。中兴通讯在2017年末公布,公司拥有6.9万余件全球专利资产,其中不少是IC芯片、5G等领域。
遗憾的是,官司是打赢了,技术能力也能和其他供应商旗鼓相当了,但至今,中兴都未能进入美国四大运营商AT&T、Verizon、Sprint和T-Mobile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之列。
国家安全之辩
密集的知识产权官司后,在美国市场接下来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美国多个政府部门对国家安全的忧虑。2010年,美国担心“与中国军方关系密切”,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直接警告运营商,使中兴等中国公司无缘竞标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的一份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合同。
2011年,中兴通讯再次争取美国电信运营商设备合同时,也因政治干预而流产。
美国国防部在2011年发布了《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称:中国国防工业的某些领域通过民用经济融入全球的生产与研发链,从而取得进步,尤其是中兴等一些信息技术公司。
对美国多个部门来说,几年来指控中兴等中国公司的声调一浪高过一浪,但始终没有可以充分证明这些指控的确凿证据。
2011年,中兴接受了美国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长达11个月的调查,中兴全面重视、全力配合,甚至开放了研发、培训、生产等区域以供调查。
2012年,美国国会宣布,认定中兴有可能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至此,美国的电信设备市场正式对中兴关上大门。
此时,中兴仍然没有放弃美国市场,将重点转移到终端市场。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以及对美国市场的大力投入,中兴终端业务渐入佳境。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公布的2017 Q2数据,美国市场手机出货量前四厂商分别是:苹果、三星、LG、中兴。
难以服众的处罚理由
对美国来说,中国这位新晋的高科技竞争者非常的令人不快,但过去几年也没有比较有效的办法来挡住这家中国公司。
2017年3月,中兴因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被美国监管机构处罚近8.92亿美元,外加3亿美元“缓期执行”,这也是有史以来美国政府对非金融机构开出的最大罚单。在此之前,另一家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公司因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被罚款175万美元结案。
2018年3月,中兴内部自查时发现,发送给美国政府的协议履行描述存在部分与事实进展可能不符,中兴将这一情况主动向美国政府通报,并委托第三方律师事务所,展开独立调查,告知美国政府会在4月30日上报调查结果。然而,美国商务部却于4月15日对外发布,已激活对中兴的禁售令,致使中兴主要经营活动无法进行。
随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在4月17日发布新规:所有接受FCC补贴的通信企业,不得采购存在安全方面风险的外国企业的产品。禁止对象企业名单会很快确定,但该委员会高官明确表示中兴是候选企业。
投行Jefferies表示,中兴事件看起来可能是一个小错误,但它发生在最糟糕的时间。这个最糟糕的时间指的是,中美双方当时正在就贸易问题进行你来我往的对抗。
2018年4月15日,美国商务部洋洋洒洒数页描述了中兴是如何违反美国出口管制法规的,将惩罚责任推向中兴,似乎忘记2017年这事已经结案了。英国知名媒体《经济学人》援引专家采访指出:中美之间在贸易和技术支配地位上的紧张态势,恰是促使美国向中兴出手的深层原因。
与此同时,美国政经媒体Axios也认为,对中兴过于严厉的惩罚恰恰体现出“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威胁感到恐慌”。
在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已经表态会迅速寻求对处罚中兴的替代方案后,反对的声音似乎又捡起了几年前的理由:完全无视信息技术是全球开放程度最高的产业、中兴产品的多家供应商来自美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