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综艺节目,一如既往由《歌手》领跑。但和五年前刚刚推出时相比,除了嘉宾和选手的更替还能有限地满足人们的新鲜感,在节目形式上已经固化的《歌手》,能刺激到观众敏感神经的时候已经不多了,或者说,每次刺激的都是同一批观众。
这时,比《歌手》晚了一周的网综《偶像练习生》上线了。
《偶像练习生》
节目由爱奇艺制作,请到了张艺兴、李荣浩、王嘉尔等人担任制作人和导师。100名练习生分别来自国内外的87家经纪公司,通过训练后,由观众票选出9人组成全新偶像男团出道。这个耗资超过3亿的节目,最终收获了近30亿的播放量,粉丝为偶像应援集资超过2000万人民币。
而《偶像练习生》4月6日刚刚唱罢,由腾讯视频制作的同类节目《创造101》就于4月21日登上了舞台。首播当天观看量就达2亿,关键词惊人的相似:巨资投入、集中练习、明星导师、观众票选、组合出道,目前还在播出中,也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
它们为什么能火?
这两个节目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观众对传统综艺出现审美疲劳的关键点。《跑男》经常用炒CP的方式来制造热点,曾经将迪丽热巴和鹿晗两个流量担当捆绑在一起,观众却并没有买账,反而怒斥节目组的刻意安排。
而偶像养成节目颠覆了传统综艺的感官体验——观众能观察到自己喜欢的偶像从练习生到出道的全过程,甚至被冠以“全民制作人”的头衔,通过投票来决定谁可以“C位出道”,无形当中拔高了观众在节目中的自我认知。
传统偶像通常已经处于成熟期,知名度很高,渠道、人设相对来说都不够亲民,粉丝只能通过演唱会、传统综艺和各种娱乐新闻了解他们。这种被动接受信息来感受偶像的方式,使偶像和粉丝之间存在天然的距离感。
传统真人秀综艺《奔跑吧兄弟》
偶像养成节目就与之不同,可以使粉丝付出较低追星成本的同时,在偶像的成长中累积参与感以满足自身精神需求,提供着和传统模式截然不同的用户体验,是“你没有玩过的全新版本”。加之目前市场上同类节目还不多,有着先发优势的它们独占了观众的注意力。
所以不论是《偶像练习生》的脱颖而出还是《创造101》的热度延续,在各种传统综艺进入稳定发展期、观众群固化的现在,都是黑马一般的存在。它们仿佛在用行动向大家宣告:养成系模式是未来娱乐综艺市场的“新风口”。
中国市场是否真的需要“养成”?
事实上,“偶像”、“养成”这些概念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偶像”就已经是一种具体而独立的职业,指通过展现个人魅力而受到年轻人崇拜与追捧的对象,且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像日本的杰尼斯事务所,韩国的YG、JYP和SM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偶像“生产工厂”,它们探索出一条囊括了选材、加工、包装、销售偶像的流水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偶像”的话语权还是被日韩掌握在手中。
木村拓哉,杰尼斯事务所最成功的偶像之一
国内也有很多主打“养成”的团体。例如“TFBoys”就是在这种模式下,一步步从稚气十足的小众团体成长为“国民级”偶像组合的。
但他们只是在围城中的万千偶像里运气最好的一个。更多的偶像还在“出道”和“出名”之间徘徊。
这跟中日韩在偶像培养理念上存在的差异有关。在日本和韩国,公司往往将练习阶段设置得足够长,以使练习生拥有过硬的职业水准。中国沿袭这种制度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使这一套造星流程显得完整,但无论是时间长度还是训练强度上都有着差距,最终是为短期造星变现而服务。
《创造101》上出现了前1931组合的成员就是真实的写照。当初宣称投入了5亿人民币的1931组合在去年年底正式解散,投资、努力的付诸东流。
连1931这种“大投入”的偶像团体都不能活下来,其他声量小、投资少的团体生存状态就更为恶劣了,“养成系偶像”市场的寒冬开始崭露锋芒。
事实上,国内只有SNH48等少数几个头部团体能在现有的发展框架里体面地活着,其他无不是在接受着寒冬的洗刷,甚至不得不另谋出路。
短期造“星”的想法实现了,但能够变现的却寥寥无几。
所以,以早已遍地开花却又难觅出路的“养成系”偶像团体为鉴,中国市场确实尚需“养成”。
开辟了新市场?实则是原有资源重组
不断触碰着生死边缘线的偶像团体,往往需要的是一个新的平台来释放在练习中沉淀的的生命力。
《创造101》现场
相比于素人,现在或曾经加入过偶像团体的选手,更加契合平台的需求。他们首先是有着更符合观众审美的外表,其次是经历过商业化的培训,均出过单曲、专辑或是参演影视作品,有更加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换句话讲,他们有更好的综艺感,更能体现出节目效果。
他们对偶像养成类节目来说,是一种被掩埋的资源。挖掘和包装,不过是将新的资源利用方式运用到他们身上。
参加节目的选手中不乏曾经《中国有嘻哈》、《快乐男声》、《星动亚洲》、《超级女声》里排名靠前的选手,强东玥就曾在2016《超级女声》中获得全国12强的名次。
但在后选秀时期,几乎所有选手的热度都会随着节目的落幕而冷却,即使是冠军也不见得能摆脱“出道即巅峰”然后“光速过气”的命运,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李宇春和张靓颖的。
如何在快餐时代活得尽量久,如何提高粉丝留存率,如何将自身流量变现,是当代偶像们不得不面对的三大问题。而对已经“死去”的偶像来说,如何复活才是唯一的问题。
偶像养成类节目就是在为拥有一定粉丝基础的过气偶像们提供重新盘活自身流量的机会。
而来自各个经纪公司的偶像艺人们在和《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的碰撞中,也确实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为节目的爆红提供了丰富的流量基础。这个过程中,投资者们也嗅到了艺人经纪市场的商机。
中国的艺人经纪市场不可谓不火爆。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市场规模或将达到千亿级别,相信这个数字在各类偶像综艺充分发展以后还会有所增长。
同时,市场的火爆也吸引了资本的密切关注。相关报告显示,仅2017年,中国就新成立了多达3000余家艺人经纪公司,在这背后无疑有着巨大的经济投入。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市场还会随着偶像概念的成长而逐渐成熟,引起场内玩家数量的进一步膨胀,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满足受众的多样化、细分化需求。对中国市场来说,是一种资源的优化重组,又何尝不是一次将发展模式由粗放转向集约的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