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快”制胜的美团,却在打车业务上“慢”了下来。即便多个城市的网约车市场呼之欲出,美团也仍未迅速开城,而是转头把精力用于治理平台不合规车辆和司机。“慢下脚步”的背后,美团打车有着怎样的考量?
明末清初有一个颇具侠气的文人,叫周容,和他同时代的文人一样,在诗文书画各方面都很用功,但后来人们评价他时说,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
可见小至一人,大至一个组织,都会有其力不能及的地方,而聪明的选择则是扬其长,补其短,方可成就大事。晚清名臣曾国藩所谓,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的道理是也。
但努力也是有回报的。周容流传甚广的作品《渡者之言》,却是他最不擅长的文章。
短文讲的是周容一次和书童赶路进县城,在离县城两里路的时候,因担心县城关门时间问题,问一个船夫说,我还能赶上南门开吗?船夫说,慢慢走还能赶上,快走就关了。以为玩笑话的周容急急赶路,结果书童摔了一跤,“束断书崩”,即带了一捆书散了,结果真的误了进城。
周容在文章最后说,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最后一句是叹语,就这么个破事,叹两遍,可见这个周容还是挺小气的。
但理是这个理。
老夫子的话,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如果将这些话对照近日的美团、滴滴相互进入对方领地,热火朝天地做专车、做外卖的事上,便可得些映照,也许能反射出未来成败的一些迹象来。
美团打车“慢行”
最近,上海地区的网约车车主普遍反映,想加入美团打车不容易了。不仅要到美团打车线下验车点进行核验,还上线了人脸识别比对系统,确保驾驶员与注册人一致。
这是被美团打车称为“飓风行动”的一部分,据说这个行动还将继续。据报道在4月7日至4月11日期间,美团打车已累计拒绝不合规驾驶员账号及车辆入网30483个;通过消费者举报的方式,已封禁不合规驾驶员账号及车辆1161个。
美团打车正在放慢速度,着力于解决好网约车领域中极其重要的安全问题,而这一问题背后的关键,就是网约车司机与其所驾驶的车辆是否合规、安全。
作为互联网出行行业的巨头滴滴,在经历了跑马圈地快速生长的阶段后,如今正面临着多种问题的爆发,以及来自社会和舆论的质疑。在此背景下,美团打车选择慢下脚步,主动核查,显然是一个明智而成熟的举措。
成功快速地搅动南京、上海网约车市场之后的美团打车,改变了其当年在“百团大战”中所形成的“闪电战”速度,而是选择了更为“克制”的发展策略,“先治理再发展”,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
这种自我克制之下的“慢”动作,正是美团打车在目前出行行业发展整体格局之下,对自身节奏的调整。他们正以一种稳健而有条不紊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美团的“快”和“慢”
股神巴菲特在总结经验的时候曾说,自己不过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
对个体来说,正确与否的判定不过一念之间。但对于需要战略智慧的平台型企业来说,其在行业中的发展节奏,是否能实现“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同样也是关乎其命运走向的重要参数。
纵观美团的发展史,其能稳坐“生活服务第一平台”,正是因为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2010年美团进入团购市场,从“千团大战”一路厮杀到“百团大战”,再到“草莽时代”结束,转而进入“剩者为王”阶段。大批团购企业倒闭,而美团则凭借“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冲出重围,在二三线城市中迅速壮大。截至2013年12月,美团覆盖城市数量305个,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此后的2015年10月,市场份额分列第一、二位的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团点评占据了行业超八成的份额,O2O领域独角兽就此诞生。
在那个阶段,“快”成为了美团在硝烟丛生的战场中制胜的法宝。具体则表现为,快速发展供应端,吸纳用户从而形成规模,这正是互联网公司在赛道中与竞对拉开差距的通行做法。
而目前,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多次架构调整,美团已经形成了酒旅、到店、到家、出行四大业务部门并驾齐驱的格局。通过各业务部署之间的连接和打通,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生态体系。
正如自然生态中结构最为复杂的热带雨林,具备着最高的抵抗力稳定性,足以去面对外界的冲击。而美团则背靠稳定的多维生态体系,得以傲立于生活服务第一平台,这成为了其发展的壁垒,也成为其在出行领域发展的推动力。
然而此时,以“快”赢得市场的美团,却在出行领域的布局上“慢”了下来。
美团首次试水打车业务,是在去年2月。十个月之后,王兴发布内部信宣布成立出行事业部,就此美团打车业务从试水纳入战略方向。
而在今年3月,南京试水一年之后,美团打车业务才正式在上海上线。而即便在上海得到了不错的市场份额,美团打车并未趁热打铁在城市间快速铺开,而是选择了“先规范再发展”的策略,把精力放在提升服务品质上。
这样稳扎稳打的动作,是美团在如今出行市场环境下的战略选择。
显然,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网约车领域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市场,进入了精耕细作的阶段。而此时选择冒进而不顾服务质量,留下安全隐患,反而成为了“没那么正确”的选项。
可以看见,已经上升到事业群高度的“美团打车”和正在大举开城的“滴滴外卖”,双方都正在实质性地相互进入。但一反“快”的常态,进入“慢节奏”的美团打车,有着怎样的考量呢?
节奏背后的变量“野心”
高尔基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将更加强大。
美团打车的“克制”,无外乎也是同样的打算。从其近期热推的广告语就可以窥知一二:用美团打车,吃喝玩乐通通都打折。而视频的表述更为具象:用美团打车吃饭最高减三十、看电影最高减二十、点外卖最高减二十……
也就是说,美团正在为其打车业务,提供来自于其整体生态的支撑——美团打通了打车、吃饭、看电影、外卖等多种生活服务场景,并进行协同化运营。而这背后,依靠的是美团经由酒旅、到店、到家、出行四大业务所形成的生态闭环。
而这一闭环的构建,使得其打车业务自适应了一系列新老变量,得以在行业现状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维度的竞争,更稳健发展,进而再次推进大协同。
显然,这一系列变量的“自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实现了用户消费习惯的自适应。
目前美团、滴滴已经分别成为了大部分用户在生活服务、出行需求的首选,产生了相当用户较为固定的消费习惯,但当他们提供跨界新场景服务时,用户的变迁成本反而会上升。
不过,美团拥有吃喝玩乐行旅在内的生活服务全场景,能够在多个触点接触自身的用户。因此,用这一集合场景解决同城出行场景时,相比滴滴单一的出行场景,美团的延展效应具备更大的势能。
另一方面则是监管的自适应。
价格因素曾是网约车领域最为敏感的因素之一,而当互联网企业在争夺市场份额之时,巨额补贴是最常用、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但美团打车在集团生态内进行场景化补贴,采用打车就送吃饭、电影票、外卖等优惠券的方式,不仅能够为用户的真实生活服务需求提供补贴,而且绕开了价格战泥淖。
此外,诸多网约车司机对滴滴高抽成的不满愈来愈多,这加强了对美团打车到来的热情,也让后者能够坚定地从一开始就制定更规范的制度。
正是在上述新的变量面前,美团改变了自己的节奏,以一种悠然、有条不紊的步伐,走出了自己的节奏。
反观滴滴,似乎一路激进。此番进军外卖领域,依然故我,会不会中途也面临周容的问题,束断书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