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把用户体验做得至臻至善是好事。
苹果就是很典型的标杆,比如经典的 Mighty Mouse,比如 iPhone 7 之后 Home 键的震动反馈。
Mighty Mouse
再比如 2015 年之前 Mac 的 Trackpad,可以说是最好用的触摸板,没有之一。之后苹果就给笔记本和台式的 Trackpad 加入了 Force Touch 这个东西,虽然它还是最好用的触摸板,但是托尼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Mac 的触摸板们
图片来源:苹果官网
我们先来看看苹果这几年对触摸板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加入了震动反馈,让用户 “ 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按下去了 ”。
把触摸板的面积做得更大。
手势的操作变得越来越好用。
这些改进也让人很高兴,但托尼心里面始终都有一句:真的就只能这样了吗?
曾经,苹果的产品对托尼来说就意味着体验最新的科技,最新的硬件的。
且不论有震动反馈的触摸板设计逻辑怎么样吧,那是两年多以前的东西了;
且不论替换掉功能键盘的 Touch Bar 能不能提高生产力吧,那也是两年前的东西了;
有点小失望呢。。。
还好世界上不止苹果这一家公司
前两天托尼给大家介绍了华硕家的 AI 概念机 Project Precog,不知大家记不记得在文末托尼提了一句他们还新出了一个量产机——Zenbook Pro UX 580。
乍一看,无非就是苹果把一条键盘换成了一条触摸屏,你华硕把一块触摸板换成了一块触摸屏。
但是这个 “ 条 ” 和这个 “ 块 ” 决定了,两者能做的事情的多少。
简单的来说,Touch Bar 能做的,它都能做,Touch Bar 不能做的,它也能。
先说都能做的。
ScreenPad 可以显示一些系统部件,或者在不同软件显示不同的快捷按键,或者你也可以只把它当个触摸板来用。
可以调出数字小键盘。
可以调出音乐播放器。
可以显示一些小插件,小部件。
调出日历查看当天日程安排。
快速使用计算器。
在做 PPT 的时候迅速调整内容格式大小字体等等。
然后咱再来说说 “ 条 ” 和 “ 块 ” 的区别。Touch Bar 的长条形设计导致它只能显示各种按键、表情,或者调色条,视频进度条,音量条。
图片来源:苹果官网
形状决定了它们能显示内容的复杂程度,任何不是条状的东西,Touch Bar 都装不了。换句话说,Touch Bar 好不好用几乎完全取决于各种软件的适配。
更重要的是,Touch Bar 替换了原有的实体功能按键,实体按键的舒适性却被舍弃了。而华硕的 ScreenPad 没有牺牲掉任何触摸板的舒适性,并且可以:
作为独立屏幕播放视频。
图片来源:Dave2D
或者直接作为副屏,显示你想让他显示的东西,比如一个文件夹小窗口。
苹果在触摸板上做的文章是什么?加入震动反馈,把面积做得更大,把手势变得更好用。总而言之,是把触摸板的使用体验做得极致舒服。
而华硕想的是,它除了是触摸板,它还可不可以是别的?
即使可能会不舒服,可能需要适应。
再想想近四年来其他所有笔记本厂商们在笔记本上动的手脚,无非是更高的分辨率,更窄的边框,更强的性能,更薄的机身。
不是说这些改动不好,但是。。。额。。。嗯。。。
人是一种很容易安于现状的动物,如果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必然意味着学习和改良自己对现有世界的认知,以及与之互动的方式。
而这样的过程往往是很痛苦的。比如第一批飞机的驾驶员,他们要克服对高空的恐惧,学会驾驭一个之前人类社会都不曾存在过的巨型机器。别说驾驶员了,乃至第一批乘客,坐飞机这件事情对于他们而言都是跳出自己舒适区的一种全新体验和尝试。
但我们现在回头看:嗯,飞机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这么说可能有点大了,但是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人类进步的过程,不就是不断地尝试和适应各种不舒服么?
“ 苹果,不要再让我们太舒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