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化是外界对腾讯投资的最大误解。”面对近期外界的质疑,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之一的李朝晖日前在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的专访时表示,“在战略价值和财务价值之间,我们努力地寻找平衡。如果我们觉得没有给商业社会带来足够的价值,或者商业行为非常浮躁和不负责任,即使很赚钱我们也不投”。
有数据显示,截至7月23日,2018年腾讯共投资了93家企业,投资规模超过1700亿元人民币,已经快要赶上腾讯2017年全年投资数量和规模。有业界观察者认为,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正在变得功利和短视,他的强项不再是产品业务,而是投资财技”。
对此,李朝晖解释称,上半年投资金额大主要系为对已投公司做了再融资,除了新零售,腾讯没有进入新领域投资。他强调,腾讯是长期投资人,更关注被投企业长期的产品、商业模式上的成功。
腾讯投资的苦恼:“做得太好会被称带坏战略”
商业周刊:在腾讯做投资,困难的地方是什么?
李朝晖:最困难的是外界对你的期望值特别高,如果是一个外部独立基金, 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内部收益率)很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提供钱让你们进行投资。但在腾讯,如果我们做得太好,就会有声音说是把腾讯战略带坏了(笑),这个责任太重大了。
怎么做财务和战略的平衡很困难。坦白说赚钱不难,达到平衡很难。
“投行化是外界对腾讯的最大误解”
商业周刊:外界对腾讯投资最大误解是什么?
李朝晖:腾讯的“投行化”。外界这样对比,背后大的假设是投行化是很不好的事情,这是一个很低端的服务。但是,一个好的投行并不那么简单。真正想把一个交易做到完美非常不容易,是技术加艺术的结合。
更重要的是,腾讯投资不是一家投行,我们如何评估一家公司,如何建立和获得信任,这里面需要我们很多对产品的理解,对文化的认同,这背后有许多我们和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否则有再好的技术手段和财务的手段,所谓财技,都是没用的。
“没有给社会带来价值的,很赚钱的都不投”
商业周刊:有什么做法是和VC、PE差别大的?
李朝晖:我们是一个长期的投资人。不仅资金本身比较长期,没有一般基金三年、五年的限制,更代表我们关注被投企业长期的产品、商业模式上的成功,而不仅仅是短期的表现。
我昨晚刚见了一个公司,很纠结,这是一家非常早期的公司,而且已经拿到了很多的term sheet,项目本身亏不了钱。如果从早期基金的角度来看,是个很好的项目,它在下轮、下下轮就能有个几倍的增长。但是再往后,它是否能吸引足够大的用户、成为一个对整个社会产生足够影响和价值的公司,我有很多担心和顾虑。
如果是一个外部的早期基金,能赚钱就进了,不会想很靠后的事情。 对于我们来说,就算是个A轮的机会,我也要想C轮、D轮,甚至更久之后的事情。在判断标准上,如果我们觉得没有给商业社会带来足够的价值,或者商业行为非常浮躁和不负责任,即使很赚钱我们也不投。
我们选择在经营和文化上更加谨慎和实事求是的公司,这对我们很重要。
“不擅长的、战略框架以外的坚决不投”
商业周刊:你们做一个投资决策的时候,核心考虑是什么?
李朝晖:业务协同和财务回报都会关注。一个大的原则是,需要产生价值。可以是非常直接的业务兼并或者是收购产生价值,也可以是从投资公司本身体现价值,但是最终需要产生价值。
有些业务不能产生短期利润和估值上升,但给我们的业务提供了强大的壁垒。间接地产生价值。比如我们投资了很多互联网基础服务公司,这类公司是不太赚钱的,也很难有大的爆发机会,但它对于腾讯和整个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的提升是有价值的,这是纯粹的战略价值。 在战略价值和财务价值之间,我们努力地寻找平衡,两者都会考虑。
商业周刊:什么领域是腾讯不会做、坚决地交给合作伙伴的?
李朝晖:在我们擅长的领域和战略框定的领域里面,腾讯是非常努力的。比如游戏、社交、视频、云等等。
其他的比如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结合的行业,我们会坚决地支持别人来做。
“除了新零售,并没有大规模进入新的领域”
商业周刊:你们上半年的投资金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李朝晖:上半年,我们在新零售领域做了一些投资,确实金额上很大。其次我们加码了一些和我们相关的比较重要的领域,比如电竞。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投资的累积效应产生。我们在今年上半年做了很多已投公司的再融资,这些公司的体量其实已经很大了,发展确实又非常好,我们对它们也很了解,所以参与了融资。整体上,除了新零售,我们并没有大规模进入新的领域。
商业周刊:为什么投零售,有观点认为你们这么做是为了抵抗阿里,你怎么看?
李朝晖:外界认为是应对阿里的策略,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O2O的机会,整体上我们认为传统行业和互联网之间的结合和渗透所带来的商业机会将是长期的。所有人都问我们说,你们为什么要去投一个线下的零售,因为我们觉得以后没有线下的零售,零售一定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的。这两者之间的融合本身是我们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