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危急关头如何快速求救?主流品牌手机紧急呼叫教程

   时间:2018-08-29 17:37:49 来源:PConline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最近,交通出行安全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危急时候如何快速高效进行求救成为所有用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我们的手机如今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来将主流手机品牌的紧急呼叫教大家使用一次,希望在紧急时候能给大家带来最大的帮助。

具有完备SOS功能的品牌:苹果,三星

苹果

呼救功能:SOS紧急联络

触发方式:连按5次电源键

设置路径:设置—SOS紧急联络—开启自动呼救,并添加紧急联络号码

危急关头如何快速求救?主流品牌手机紧急呼叫教程

苹果从iOS 11起就加入了SOS(紧急联络)模式。无论亮屏还是熄屏,在任何界面下,只需连续按下5次电源键,就可以启动SOS 模式。

苹果手机是支持自动呼救功能的,但是在中国地区,报警号码比较多样,所以需要选择110/120/119的任意一个才能拨通。

危急关头如何快速求救?主流品牌手机紧急呼叫教程

在SOS模式开启的同时,你还可以设置紧急联系人,在结束报警之后,手机会自动向你的紧急联系人发送短信(和彩信),短信里包含求救文字以及你的实时位置。

三星

呼救功能:发送SOS信息

触发方式:连按电源键3次

设置路径:设置—高级功能—发送SOS信息 —打开,并设置紧急联系人

在紧急呼救功能上,做的最贴心和完善的就是三星。在任意界面下连按3次电源键,手机会自动向紧急联系人连续发送几条短信(和彩信):包含一段求救文字,一段5秒钟的录音,以及求助时的地理位置,前后摄像头拍下的照片。

三星手机的紧急呼救,触发方式是所有手机里最简单的,求救内容也是最全的。

没有独立的SOS功能,但提供快速报警功能的品牌:OPPO、小米、魅族、华为

OPPO

呼救功能:息屏手势拨打电话

触发方式:预存110电话,通过特定息屏手势触发

设置路径:智能便捷—手势体感—黑屏手势

危急关头如何快速求救?主流品牌手机紧急呼叫教程

OPPO没有在手机中内置SOS模式,但其拥有独特的“息屏手势”功能,可以通过设定息屏手势来进行快速拨打电话。

通过预存110这个电话并设定特定的息屏手势,即可在危险时刻快速拨打报警电话。

小米手机

呼救功能:小爱同学拨打电话

触发方式:长按电源键,说“打 110”

设置路径:设置 —小爱同学—打开“长按电源键 0.5 秒”,并继续在“解锁设置”里打开“打电话”的权限

危急关头如何快速求救?主流品牌手机紧急呼叫教程

一直以人性化著称的MIUI并没搭载完善的SOS功能,最快的呼救办法就是小爱同学语音报警。

更重要的是小爱同学对报警的对话存在巨大限制,只能说拨打110,说“报警”或者是“救命”都没用。

华为

呼救功能:熄屏快呼

触发方式:按住音量下键,说“打 110”

设置路径:设置—智能辅助—语音控制—熄屏快呼

危急关头如何快速求救?主流品牌手机紧急呼叫教程

魅族

呼救功能:语音助手拨打电话

触发方式:长按 home 键,说"打 110“

设置路径:设置—导航与多任务 —长按主键—语音助手

只有紧急拨号的品牌:锤子/坚果、vivo、一加、索尼、HTC

vivo 、一加、索尼、HTC

?呼救功能:锁屏状态下,使用“紧急拨号”(需设置锁屏密码)

触发方式:锁屏界面,点击“紧急拨号”

这几家也是只支持普通的“紧急拨号”功能,需手动输入求助号码,在时效性上仅比正常拨打电话少了一个解锁拨号功能。

危急关头如何快速求救?主流品牌手机紧急呼叫教程

锤子/坚果手机

呼救功能:锁屏状态下,使用”紧急拨号“(需设置锁屏密码)

触发方式:锁屏界面,点击“紧急拨号”

相较于该分类中的其他品牌,锤子的改进在于在紧急呼叫页面,给你列出了110、119、120三个电话,点击即可拨打。

总结

在紧急呼叫上,作为传统国际大厂的苹果和三星,在人文化关怀和使用的便利性上比国产手机品牌有巨大的进步,特别是三星,在紧急呼叫的详细程度上做到完美的地步。

而作为国内的一些品牌可能在系统的设计之初没有考虑那么完善,而用语音拨号等功能实行的紧急呼叫失去了原本紧急呼叫的意义,给人一种脱了裤子放屁的感觉。

在用户越来越关注信息安全的同时,个人安全同样值得重视。在滴滴事件被重新推向舆论顶峰之际,也希望无论是滴滴,还是各家手机手机,都要拿出诚意来去做出针对性整改。

无论是对这次事件的应对也好,还是对用户的重视也好,这些紧急的功能可能一次也用不上,但是需要他的时候却是真正救命的时候。

希望大家掌握好紧急呼叫知识,但也希望大家一次也用不上。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