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绝地求生》迎重大优化升级,联想小新·Air可有一战之力?

   时间:2018-09-03 11:25:5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号称“史上第一FPS”的《绝地求生》在最近一次大规模优化升级后终于摘掉了“硬件杀手”“1080ti鬼见愁”等帽子。在“大吉大利,今晚吃鸡”的诱惑下,一大批笔电用户跃跃欲试。然而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满血版MX150独立显卡在面对“吃鸡”时,可有一战之力?

这一次我们选用刚刚升级为512G SSD的联想小新·Air 14作为测试样机,让我们来看一下“实战”表现如何吧!

正式开始之前,先科普一下《绝地求生》这款游戏。作为一款百人共同作战的沙盒类大逃杀游戏,《绝地求生》可以说是目前“战争临场感”最强的一款游戏,从飞机上跳下那一刻起,画面中便不会有任何敌人信息的提示,一切都要靠玩家自己的感官与经验去完成。从游戏上线一年多的反馈来看,显卡性能与硬盘读写速度是影响游戏流畅性最大的两个性能指标,而外设则是决定玩家能否发挥最高水平的决定性因素。

耳机方面我们选用了目前最受职业玩家认可的赛睿寒冰系列,精准的定位与良好的佩戴舒适性决定了这是一款很适合吃鸡的电竞耳机。

鼠标方面则是选用了罗技G602+雷蛇重装甲虫(大号控制板),最大程度保证“手臂流”(以手肘为圆心,低DPI大幅度移动鼠标操控)的操控优势。

游戏设置如上图所示,除了分辨率调整为1920X1080以外,其余画面选项均为“非常低”。以测试者近1000小时的游戏经验来看,画面的精致程度与发现敌人的可能性成反比,所以如果你是抱着游戏性而不是看风景的心态,这一点不必过分在意。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稳定性,我们打了10次Sanhok地图的单人四排模式,以下截图帧率取自各场景下的平均值。

在地图北方山顶的陵墓“出生区”,可以稳定在65fps左右,最高达到75帧,最低58帧。

乘坐飞机+跳散,是整个游戏体验过程中“唯二”的两个低帧率场景,我们认为大面积的水面泛光给了导致2G显存告急。不过还好,35~36fps的表现在这一场景并不会影响整个游戏体验。即使是测试者日常“吃鸡”的那台I7 8700K+1080ti主机,在这一场景下也只能维持100fps左右。

前面说过,《绝地求生》在流畅性方面对于硬盘读写速度的依赖度非常之高,主要原因是大场景下的建筑物模型加载会受到硬盘性能的限制。那些将游戏存储在机械硬盘分区的玩家一定遇到过落地“堕入四位空间”的尴尬,便是这一原因了。由于小新Air14升级过后的512G SSD硬盘为目前读取速度最快的PCI-E接口,所以我们并不担心这一点。制作了一个动图,方便大家了解“落地抬头见高楼”的优秀体验。

室内环境帧数表现优秀,普遍在70-80fps之间。

由窗口向外无论腰射还是瞄准射击,60fps以上的表现非常稳定。

户外大场景,帧数亦可以稳定在55fps左右。

四倍镜开枪点射,65fps以上,偶尔会达到75fps。

高光时刻!测试过程中遇到4人主播队,小编2倍镜SKS两枪点掉了树后的一名敌人,然后因为没能发现右侧墙角的LYB,被一枪98K爆头倒地......

小结:

如果只考虑配置性能,联想小新·Air 14的i7 8550U+8GB内存+满血版MX150+512G SSD的配置已经完全足够应对基本要求。真正影响游戏体验的,反而是14寸屏幕带来的视野受限。也许是小编习惯了32:9的超长带鱼屏,在用笔记本进行的10局游戏中,K/D值仅有0.8,这与日常2.8的数据相差甚远。将小新·Air 14作为主机,通过HDMI接口外界显示器的方式来体验《绝地求生》似乎才是它真正的打开方式。

从AS SSD的测试数据来看,在三种状态下,小新·Air 14可以跑出“三阶性能”。特别是在插电+性能模式+开始满血状态后,SSD跑分直逼桌面级PCI-E接口SSD。

(未插电,节能模式下)

(插电,性能模式下)

(插电,性能模式下,开启Fn+Q满血状态)

最后附上一张满血状态下鲁大师跑分结果,具体数据不必特别在意,只要留意到“磁盘性能击败全国99%用户”这样一条信息就可以了。

最后这里有个小tips分享给大家:

提升整机效能最好的办法是加装一块读写性能出色的固态硬盘,这比升级显卡与内存要明智得多。而大容量固态硬盘,是解决机器效能与环节“存储空间忧虑”的不二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联想小新全系列产品最近都进入到了“512G SSD(PCI-E接口)”时代,价格方面,与电商平台其他同价位段笔电产品相比,并没有特别大幅的加价,可谓是业界良心、物超所值了!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