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汪滔是中国的乔布斯吗?

   时间:2018-10-30 09:44:32 来源: 创事记 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仅有的几次与媒体沟通中,他呈现出了这样的形象:高傲,愤世嫉俗,渴望卓越。他毫不掩饰地对公众说:这世界笨人太多。

前几日,胡润研究院发布“80后白手起家50强”,汪滔位列第三,仅次于黄峥和张一鸣。汪滔的财富和名声日渐增加,大疆,这家第一次去德国参展时被安排在玩具区的企业,已成为国内科技公司的重要力量。但对比其他“大佬”,公众对汪滔的了解是零星贫乏的,可以说十分有限,这还是汪滔作出“直面”媒体这一决定后的结果。大众对他的好奇没有停止,是怎样的人领导了一家估值240亿美金的无人机公司?它又是怎样“占领”北美市场的?

汪滔的公开演讲不多,接受采访大概只有几次,深度视频采访没有。在仅有的几次沟通中,他呈现出了这样的形象:高傲,愤世嫉俗,渴望卓越。他毫不掩饰地对公众说:这世界笨人太多。

大疆公司第一次引起媒体关注是2013年,成立7年之后。曝出的新闻是,公司年底奖励员工10台车。一两年之后门户网站的军事频道开始介绍大疆的产品,国内媒体初次被大疆公司吸引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台港媒体在报道这家“学生创业的公司”。

汪滔给人的普遍印象是经常戴一顶鸭舌帽,说话不离“极致”、“卓越”,对与此背道而驰的做法则嗤之以鼻。他指出有人只做了三分产品,却花七分时间宣传包装,他受乔布斯鼓舞,不喜欢“所谓的现实世界”,不愿“过着和父母一样的日子”。他缺席过产品发布会,被媒体称“只活在通稿里”,没有出席“大疆精灵3”的发布会,原因是“产品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完美”,他称世上没有一个人是自己真正佩服的,会刻意与大众保持距离。

在大疆办公室的门上汪滔曾写“有脑人only”,“只谈逻辑问题”,他自创“激极尽志,求真品诚”这八字为企业文化,悬挂办公室内,并称成语也是人想出来的,用多了才有。新员工想加入大疆甚至还要通过一个“心理考试”,他给的理由是,国内文化过于浮躁,用这种方式约束员工道德行为。

在《中国企业家》的专访中,汪滔甚至要求员工写“时报”,即汇报自己每个小时干了些什么。他认为赚简单的钱(easy money)没意思,转头开发消费极产品,他口中重复说的是,这样做不大。他对外企和职业经理人不满,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找了之后称“最后都是个屁”。他称,如果大疆想让这个行业变成低利润,它就会是低利润,反之亦然。

他多次称,文化、产品上的二等公民我做腻了,期待可以早日征服美利坚。

他不热衷宣传,但对办机器人大赛情有独钟,2014年开始自己办赛,大疆内部还有专门部门负责此事,运营赛事。

如此“公关形象”,如果不是出于“经营”,只能说耿直到无所谓。

虽不善言辞,汪滔也并非无趣的人。有一次参加公开演讲,在讲到产品价值时他描述了一个场景,说有用户告诉他,每次用大疆时身边总会围一圈人,无人机很明显就是“泡妞神器”。

对于为什么不喜欢经营自己,说话耿直,2016年,在大疆饱受炸机争议时,他罕见地发了一封公开信,这样解释:

我不太喜欢稍有成就就出来经营自己,“知名成功人士”并不是我的追求。

事业驱动力:梦想、兴趣、不服气

汪滔的事业是由梦想驱动的,在他身上也很好地验证了,将兴趣变成工作是件动力持久的事。

今天的汪滔或许应该感谢小时候看的那本叫做《动脑筋爷爷》的漫画书,不到十岁的汪滔从此梦想,做出直升机,带自己飞上天。他称自己小时候“对天空着迷”,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航模读物上。

这样的童年梦想不少人都有,但汪滔将其实践,他对“做飞机”这事着了迷,还耽误不少学习时间。这里当然也要提到父母对他爱好的支持,在他高中时就买了价格上万的遥控直升机玩具给他。

和大众想象不同的是,他并非学霸,当年想考斯坦福,被拒绝,“掉档”进了香港科技大学,且毕业设计只勉强得个“C”。没有对口专业,他用大量业余时间研究机械、动力、控制方面的知识。大三前没有人生目标,直到做了那个得C的毕业设计,全力投入。

这毕业设计作品选定的是“直升机飞控系统”研究,还向学校申请到了1.8万港币做研究。但耗费几个月之后,到展示的时候,飞机却从半空掉落,俗称“炸机”。不过幸运的是,这次“事故”收获了一位对大疆来说至关重要的人物的认可。

这位关键人就是后来成为他研究生导师的李泽湘。汪滔26岁创办大疆,最早在深圳民房办公,李泽湘对汪滔事业帮助非常大,既帮助他读上研究生,又帮他在事业起步初期招到人。最后自己也加入大疆,至今担任董事长。

从找到伯乐这点来说,大三在国内退学,重新去香港读书,或许是汪滔最早做过的正确决定。

凭着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人力资源,深圳低成本创业优势,大疆有不错的开局。按汪滔的话说,公司发展至今只有一次缺钱的时候。

但找到无人机消费市场这块“红利”前,又不得不说大疆一直面临黎明前的黑暗。首先是产品开发周期长,许多员工熬不住就离开了,汪滔对产品要求又很高,后期不得不降标准招人;另外就是做国企市场,不大不小,养活团队没问题,“创业初期一个单品就能卖20万。”但这不是汪滔想做的事,他确信自己有更大力量。比如,“我们现在还不能人人都享受飞的乐趣,那只送‘眼睛’到空中呢?”

汪滔最初的梦想是送人飞上天,但联系需求后他发现,做“会飞的摄像机”市场很大。

在《左邻右狸》一篇名为《无人机江湖和汪滔的前半生》这篇文章中,就详细阐述了无人机市场的需求演变情况,行业竞争态势,热钱涌动于2014年,但最后“森林发大水”,别的小动物没活下去,大疆作为一只“长颈鹿”,活了下来。

现在网上还流传着一个汪滔十年前玩无人机的视频,画面中他和两位朋友讨论着更多的解决方案。而从大三开始研究飞控系统以来,汪滔进入这个领域已有13年了。在他38岁的人生中,大学找到了目标,之后一直研究直升机,没走过岔路,或许是他取得现在商业成绩很重要的原因。

汪滔的动力来自哪里?除了热爱,擅长,还有个理由,“赌一口气”。他告诉记者,当年诸事不顺,员工跑去大厂,投资不顺利,他下决心一定要把产品做好。

“会飞的摄像机”是唯一的梦想吗?

无人机这事正变得越来越热。雷军2013年见过汪滔,同年顺丰王卫也在办公室阳台上看过别人给他展示无人机收快递,京东一直对无人机配送保持浓厚兴趣,且大举投资无人机企业,前不久Uber也说,正在筹划无人机配送业务。当然,也有其它企业,如阿里出来泼冷水,说无人机只是物流方式的一种补充。

几年洗牌和炼内功后,这个市场再度升温。

现在的问题是,技术发展到何阶段上述梦想才能实现,无人机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物流业的格局。至于个人消费市场的问题则是,行业逐渐走至技术瓶颈,自2016年开始增速就放缓了。

38岁的汪滔已经通过市场与个人财富证明了这一点,大疆也如他所愿搞定了国外市场。但在中国市场,他还需要一次更大规模的认同,或许是大疆产品更为普及的那一天,如他所说,无人机“最终成为大人的玩具”。

很难讲汪滔下一个梦想是什么,“会飞的摄像机”本就是最初梦想的一种演变。比起相信“实现小时候的梦想”,很多人更愿意相信他所说的“干大事”是想做更大市场,big market,更多商业成功。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