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环绕消费者布局新零售 双十一商派与品牌商共舞

   时间:2018-10-30 17:38:16 来源:中关村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天猫双11走过了10年,但精彩才刚刚开始。每一年交易额指数级的增长,不断验证一个事实——新零售带来的红利让人惊叹。

阿里巴巴CEO张勇说“过去几年,我们从提出新零售以后,尝试新零售,和商家共同努力探索新零售的一个非常好的舞台,去展示我们阶段性的成果。”

此次阿里巴巴将继续利用双11活动推广“新零售”计划,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销售模式,旨在刷新销售纪录再创佳绩。

根据数据统计,2018年天猫线下双11将会覆盖20万+家线下智慧门店、400+城市、100+核心商圈,配合50万智能导购,让消费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享受7X24小时的线上线下全面协同、融合的购物体验。

毫无疑问,2018年的双11“新零售”将是品牌商关注的焦点,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将是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商派布局新零售生态链的轮廓逐渐凸显出个性化和自动化。而为了加快国内电商业务的进程,海底捞、New Balance、迪卡侬等各大品牌商一直与商派有着深度的合作,后者为其运作电商事务。

此次商派深入双11作战前线,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双11期间玩新零售的。

海底捞“远洋出海”,新零售打造中国新名片

2017年的双11,海底捞靠着自己的硬实力热销全球,得到全球消费者的追捧。

相比在海外开火锅连锁店的“重资产”模式,海底捞通过天猫海外平台直接销售火锅底料、佐料的方式则简单得多。

线上销售底料佐料,线下开火锅店连锁,模式有轻重之分,但传播当下中国餐桌社交和现代饮食文化,都一样麻辣鲜香。

今年双11,线下门店优惠满满之外,海底捞天猫官方旗舰店出售火锅底料、酱料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超值又美味的火锅产品,还采取营业推广的手段,为购买金额达到一定额度的消费者提供优惠或包邮等折扣,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海底捞除了以服务取胜,还以“新零售”出众,借助互联网思维的浪潮,海底捞将食材销售、餐饮体验融为一体,和天猫这艘大船一起出海远行,在全球打出自己的的口碑实力。

IP营销来吸粉,New Balance线上线下双融合

2017年双11开场后的一小时内,New Balance便实现销售过亿。在运动户外销售榜中排名第四位,仅次于耐克、阿迪达斯和安踏。

2012年进驻天猫,New Balance在天猫上的成绩和表现一贯良好。其负责人不止一次表示:“天猫对我们非常重要,可能是我们全球发展最快的合作伙伴之一。”

在今年的双11上,除了传统的促销、免单等活动,IP的塑造与融合也被列入品牌营销玩法的重中之重。

早在3月份,New Balance在微博宣布刚满18岁的中国艺人吴磊成为全新品牌代言人。4月份,New Balance在上海南京西路搭起一家快闪店,代言人吴磊与罗伯特一同登场。这家快闪被称为新零售试点,一边在线下门店智能选鞋,一边在天猫下单产品,打通线上线下。

线上线下齐发力,多种营销手法高举高打,New Balance打入消费者的生活场景。这也让我们发现天猫在持续不断地赋能品牌探索新零售,帮助大牌深化布局中国市场,并实现品牌年轻化升级。

体验式经济加持,迪卡侬这招新零售玩的666

和别的品牌不同,迪卡侬从不请明星代言,也不涉足体育赛事。但是去年天猫双十一上榜的运动健身店铺依然有迪卡侬的身影。这与其产品超高的性价比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其新零售的打法息息相关。

迪卡侬的新零售玩法就是体验经济,小到鞋子、大到机器全部都可以体验。进入迪卡侬俨然一个游乐场,顾客可以体验到真实的运动场景,让购物体验变成运动体验。

迪卡侬大中华区总裁张玥曾经表露过:“线下体验是根基,线上是驱动。新零售真正的市场在线下实体店。”

迪卡侬依靠新零售,回归消费者本身,高性价比定价、分级式产品按需“分配”的省心省事,体验式消费的感召,依靠口碑的自传播。

迪卡侬今年“双11”更多的期待依然放在新零售上,挖掘新的玩法和未来生意的增长点,相信今年的迪卡侬必将有更好的成绩单。

环绕消费者布局新零售,商派与品牌商共舞

不论线上线下,新零售还是旧零售,最终是为追寻消费者。海底捞、New Balance、迪卡侬这些品牌商选择商派,是为了更安全和更稳定的考量,布局的是整个未来。商派与品牌商的结合所带来的化学反应也正在一点点释放出来。商派的业务中台系统帮商家打通线上线下,其带来的流量都汇集到一个池子里。这在“双11”将会达到一个流量高峰。

商派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体验为核心,充分满足企业在线销售及业务成长。跟随顾客节奏,顺应消费者变化趋势,是企业建立独一无二领先电子商务的最佳选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