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营收较高下,还要以“用户心智占有份额”比大小
2013年12月12日,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董明珠与雷军立下了赌约:
雷军说:“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看未来五年。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明珠董总输我一块钱就行了。”
“1块钱不要再提,要赌就赌10个亿。”董明珠说道。
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他们的赌局进度条已经读完90%,在剩余10%进度条读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小米vs格力从立下赌约至今的大概战况如何。
营收:小米格力就差一点点
想知道赌约的结果,2018年的年报我们还得等一等,但是半年报却是可以先一睹为快的。
小米公布上市后首份财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小米营收为796亿元,同比大涨75.4%;同期格力营收为920亿元,同比增长31.4%。
横向比对上半年营收:格力920亿元VS小米796亿元,双方只差了124亿元。
不过,这样的优势有相当大的可能在下半年被小米抹平,因为两者的增长速度不在一个数量级:2013年~2017年,格力电器营收仅增长了7.6%,但同期小米营收增幅为54%。
■ 数据来源:小米、格力相关财务报表
事实上,格力在空调市场的龙头地位依旧稳固,但增长的天花板已触手可见。2014年格力营收就已经做到1400亿了,但是到了2017年竟然只有1500亿,3年时间仅增长了百亿元出头。
连同期美的集团,都从1212亿增长到了2419亿,成功翻倍,而格力似乎还是5年前的那个格力……
此外,小米曾在CDR招股书中表示,“从总体上看,电子消费品行业下半年的出货量及销售收入高于上半年,具备一定的季节性特征 ”。
如果照这样来算,小米去年营收为1146亿元,如果全年维持75.4%的增长速度的话,今年营收有望达到2050亿元。
而格力去年营收为1482亿元,如果全年维持在31.4%的增长速度的话,今年营收有望达到1935亿元。
也就是说,从营收数据上看,小米有可能会赢过格力。
不过,从净利润来看,小米与格力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 数据来源:小米、格力相关财务报表
可惜啊,董明珠跟雷军当年赌的是营收,如果是赌净利润,今年没准就稳赢了……
不过,雷军此前也说过“小米硬件的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 ,如有超过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回给用户”这样的话。
产品:进军对方核心领域
格力空调和小米手机在这五年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格力空调保持住国产老大地位的同时,进一步稳固了寡头地位。
■ 数据来源:【数据品牌榜】监测研究
■ 数据说明:数据源来自微博、微信、头条、知乎四大国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行为信息和UGC内容。
而小米凭借这五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内手机巨头之一,从创立之初的几十万台到现在的超1亿台,跻身全球第四大手机出货商。其用户心智占有率排行也在行业前三之中。
■ 数据来源:【数据品牌榜】监测研究
■ 数据说明:数据源来自微博、微信、头条、知乎四大国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行为信息和UGC内容。
当然,最意味深长的是,二者如今都把触角伸向了对方的核心产品——小米做空调,格力做手机,而二者背后看中的都是智能家居。
格力小米5年PK史
2013年12月12日
小米雷军和格力董明珠立下10亿赌约。
2015年
董明珠宣布格力手机已经做出,随后又推出第二代、第三代的格力手机。
2016年
3月初:格力推出格力电饭煲,售价1199元。
3月底:小米生态链品牌米家发布旗下首款电饭煲,售价999元。
2017年
董明珠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一方面表示“我相信我会赢”,另一方面又称:“其实要不要钱真的不是太重要,更多的是通过这样一个(形式)激励大家,我认为更多的是让人们有一种激情。”
2018年4月
董明珠在接受央视财经的采访中再次回应“10亿赌局”时,表示届时会请国家审计署对两家企业进行审计,“这个赌还是会继续履行,认真对待。”
2018年7月
小米推出售价1999元、公测价仅999.5元的米家互联网空调,计划明年全面“开机”,逼近格力核心市场。
不过,业内有人评价格力的手机就如同小米的空调,可见隔行如隔山,要打到对方的山头去短时期内还是不会得逞的。
模式:格力全产业链VS小米生态链
格力电器是全产业链模式,小米依靠资源整合做平台。
从空调行业的野蛮生长到格局落定,格力电器全程参与。不过目前格力的业务仍以空调为主,数据显示,格力对空调的依赖度高达80%以上。
但空调业的增长已近天花板,且业务单一,一旦有风吹草动,必然波及格力整体业绩表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是2015年,由于当时房地产低迷,格力营收下滑幅度高达29%。
想来董明珠对格力电器的“天花板”之虑早已有之,因此格力在近几年已经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从手机到新能源电动车,前者是智能家居时代的控制中枢,格力要拿下;后者则是能源革命最具颠覆潜力的风口。
不过,格力最大的弊端是缺乏用户思维(不信你去看看格力手机的开屏画面),让格力手机赚了新闻流量却折了口碑。
反观小米,5年过去了,小米逐渐在摆脱单一产品销售的影响,实现了多元化业务的发展。其中,手机销售收入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2018年上半年,手机销售营收占比已经下降至了68%;IoT与生活消费品销售业务得到快速发展,营收占比在3年间提升了10个百分点;互联网服务收入也保持一定的发展。
根据小米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小米的业务模式可谓是“铁三角”,主要分为硬件、互联网以及新零售三大板块!而其营收主要来源于四大业务,分别是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以2017年为例,其智能手机业务营收为805.63亿元,占比为70.3%,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营收为234.47亿元,占比为20.5%,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为98.96亿元,占比为8.6%。
显然,从营收结构看,小米不是纯粹的互联网企业,但也不是纯粹的手机厂商,更不是格力电器这样的传统家电制造商,其营收的“含金量”更高。
并且,虽然小米业务庞杂,什么都卖,但它的故事反倒比格力更简单——主打高性价比的消费电子产品,通过高质低价吸引大批拥趸,依靠庞大的用户群体做生态化的运营。
■ 数据来源:【数据品牌榜】监测研究
■ 数据说明:数据源来自微博、微信、头条、知乎四大国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行为信息和UGC内容。
从数据来看,用户确实对小米的套路比较受用,而格力的价值曲线就几乎没有太大起伏,一直保持在低水平线游走……
谁会赢?
谁会赢?看趋势雷军会赢,但格力的“财技”或许会影响胜负。
因为企业做大营收的“标准动作”是压货,商品没到消费者手里而是滞留在渠道商库房。
通常压货总是伴随着“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规模膨胀。因渠道商一时拿不出那么多资金,通常也不愿意拿。
2013年,格力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合计481亿,占当年营收的40.6%。由此可见2012~2014,这三年格力营收有一定水分。2015年,应收占营收的比例降至18.2%,之后又有所“抬头”。
截至2018年6月末,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合计376亿,占过往12个月营收的22.2%。但实际上,目前来自渠道的声音显示,今年格力已经在空调淡季的三季度大幅超常向渠道压货了。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电器第二大股东“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持有8.91%股权)的股东包括格力电器在全国的主要经销商。董小姐一声令下,经销商们多吃进百八十亿货不成问题,何况只占库房不占资金。而且,来年经销商库房里的产品还可退货、换货,都再正常不过。
反观小米,由于以线上销售为主,中间环节少,基本上不存在向渠道压货调节营收的可能。
总之,从趋势看小米营收将于2018年超越格力。不过呢……董小姐要是不想输就不会输。(到时看应收占营收的比例就知道有没有“作弊”)
那么各位看官,一起下个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