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倪光南演讲怒怼老东家 被指多处常识硬伤

   时间:2018-12-28 13:54:31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上周末,倪光南院士做了一个《科技人员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主题演讲,因为又一次提到老东家的相关话题以及和友商的对比,引发了各方热议。

IMG_256

这些话题其实并不新鲜,无非就是“贸工技”和“技工贸”的争议啦,怒怼柳传志股权占比太高啦,自主知识产权缺失没有自己的芯片等等。

概况起来其实就一句老话:当年若采用我倪光南的策略,重视技术研发,联想早就执技术时代牛耳了!

由于我长期关注此类话题,有不少朋友问我怎么看待倪院士这个分享,其实我早在今年4月发表了《无问西(贸工技)东(技工贸):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一文,已经就大部分的问题做了说明。

这次本不想再多言语,但相比过往的论述,倪院士这次的分享被网友指出有多处常识硬伤,而且有一个基本的悖论没有解决:既然如此,从联想出来后,为什么不通过“技工贸”理论做一个更成功的公司呢。如果做成了,业界自然就否定了联想走的路线。

今天我们再聊聊这些话题,算上4月份那篇,这次真的是最后一次谈了。

先来说两个基本的硬伤:股权和营收

联想控股是大公司,此前每次重大股权变更,都会引起媒体的广泛报道。 而且后来联想控股赴港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公司,任何人都可以查到相关的运营资料和相关数据,如果柳传志按照倪光南院士分享中提到的“股改后柳传志的股权不断增加,现在是15.9%”,怎么可能隐瞒,早就被媒体吵翻天了。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科学院”)为第一大股东,持有联想控股36%股份,代表联想职工持股会的联持志远持股24%为第二大股东,泛海控股与联恒永信分别持有20%及8.9%股份。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持有公司3.4%股份,为个人最大股东,朱立南、陈绍鹏等高管也分别持有1.5%~2.4%间不等的股份。

至于联想集团,柳传志早在多年前就接棒给了杨元庆,并且让杨元庆为代表的高管成为了联想集团的“主人”(联想真正的个人大股东还是以杨元庆为代表的管理者们),此前也公开表示在联想集团股份占比不到1%。

另外一个硬伤就是联想控股赚钱靠房地产的说法。在当下这个特殊的年头,炒房赚钱自然备受关注,经过倪光南博士这么一说,吃瓜群众的兴趣就来了。但实际的真相如何呢?这也是一个常识问题。

2016年9月18日,融创中国和联想控股联合公告宣布,融创作价137.88亿正式收购联想控股附属公司融科智地41间目标公司相关股权及债权。通过出售事项,联想控股的战略投资将专注于聚焦的行业并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

换句话说,本就占据联想控股营收额很少一部分的地产项目,早在两年多前就已经出售给孙宏斌了。融科项目后续如果真的产生很强的盈利水平,也会表现在融创财务报表里,和联想控股已经无缘。基于此,倪光南院士“(联想)最稳定的利润来源是融科智地房地产”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当然,倪光南院士我本人也见过几次,他的高风亮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更愿意相信以上演讲中的常识错误都是倪光南院士的口误,而非真实诉求表达。我们的媒体在整理报道时,也就将错就错,没有及时调整,导致网上出现了很多标题不友好的文章。

迟暮的20年:应摒弃“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心态

最近20多年来,从联想出来又创业成功的人有很多,比如叱咤风云的地产大佬孙宏斌、推动阿里大文娱融合发展的俞永福、新经济代表人物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这个名单很长,还有很多人成为了各大企业的核心高管,比如京东物流CEO王振辉等人。

但这份长长的名单中,唯独缺少了倪光南。

我们不禁反思,以倪光南院士的学识和资历,为什么离开联想20多年(1995年倪光南被解除了联想总工和董事的职务),就没有再次成就一番事业呢?

是最近20年的政策和市场土壤不允许技术人员的发展壮大吗?我看不见得,李彦宏就是典型的技术派代表,20年前回国创业,在艰难的环境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搜索引擎,成为了今天的BAT一员,享受了足够多的市场红利。美团、滴滴、今日头条等更是如此,都是在当代的环境和土壤中,通过技术突破带动商业模式突破,进而成功的案例。

当然,李彦宏们毕竟是少数的,迟暮的英雄倪光南们占据大多数。但勇立潮头也好,英雄迟暮也好,都不应该抱着“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奋斗才是最重要的。

倪光南这场引发争议的演讲标题是《科技人员与知识产权保护》,其实也谈了倪院士对当下知识产权的很多看法。在倪光南看来,知识产权经济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是我们的一个榜样。这点我非常认可。不过就当下相比知识产权的稀缺而言,我们其实更缺的是知识产权到商业落地之间的解决方案,这一点就需要更多的倪光南们来推进,或者作为积极的推动力量。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最后说一个老话题: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对中国民族战争的走向做了清晰的论述,我们的最终目的当然是打败敌人。但打败敌人获得胜利中间一定是有过程的,即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把握这种规律,去应用到实践中来。这个过程大致上是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同样对于中国的科技产业来说也是如此,我们的最终目标当然是研发出自己的芯片、机床、操作系统、发动机,但必然要经历中间过程,这个中间过程必然要符合我们的国情。

当时的国情是什么样的呢? 联想成立的1984年,也就是34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很低,当时主要的科研技术成果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垄断,我们的高新科技产品依赖进口。

芯片、操作系统等都是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投入,成长期的联想一年收入才几个亿到几十个亿,怎么可能去做大规模科研投入。所以这个阶段不仅仅是联想,也是整个中国科技产业的战略防御阶段,这个阶段是求生存到求发展的阶段,只有生存和发展才是硬道理。

那什么时候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呢? 我认为90年代后期,联想打败包括戴尔在内的主要对手,以及华为、中兴、TCL等在当时期的崛起,再加上此后BAT的崛起,这是为中国科技创新积累势能的阶段,就是战略相持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某些领域的国产品牌已经在市场上拥有了和海外巨头一较高低的能力,虽然技术还比较落后,但市场、人力、资金等开始有了较为丰厚的准备。

到了新世纪,尤其是中国一大批科技企业开启了“花钱买技术”的阶段后,再加上阿里巴巴宣布1000亿投入基础研发、华为5G芯片取得巨大突破、联想多项专利取得领先等等利好之后,我们迎来了战略反攻的良机。目前5G是全球公认的未来制高点,中国的华为(5G基站、标准、芯片等)和联想(联想高级副总裁常程宣布首发全球第一台5G手机)分别取得了领先,这不很能说明问题吗?

总之我还是那句老话,少一些争论,多一些实事。让实践来检验路线、检验真理吧。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