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产技术准备不足,三星折叠屏手机未上市就负面不断)
2月20日,三星在美国旧金山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可折叠智能手机Galaxy Fold,起售价1980美元(约1.3万元人民币),价格超过了被称为“史上最贵iPhone”的iPhone XS MAX顶配版。
4月15日,美国消费者就可以预订。同时,三星向媒体供了一批测试机,仅仅试用了两天,就有多名编辑的测试机出现了问题:屏幕出现隆起、闪屏、黑屏等,导致手机完全不能使用。
除了三星,华为也在巴塞罗那发布了折叠屏5G手机mate X。
小米在官微发布双折叠概念机。
其实,国内多家手机厂商也在跟踪折叠屏手机,只不过没有对外发布。毕竟,最简单的折叠屏手机,就是将柔性屏用在手机上,以体验屏幕的效果。
看看TCL展示的不同形态的折叠屏(柔性屏)。
折叠屏手机的关键是柔性屏。
最新,努比亚的柔屏腕机努比亚阿尔法也已经上线销售。
但是,应该看到,折叠屏要想大规模提供,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柔性屏能否替代现有屏幕,完成各种展示和操作,这还有一定的差距;
2、柔性屏折叠部分的机械机构及屏幕本身、屏幕上面的保护层,在多次折叠后,是否仍能完好如初;
3、柔性屏幕的制造成本。
从现在的进程看,虽然各家屏幕厂商和手机厂商,都对前两个“信誓旦旦“,但还没有一家经过规模量产的考验,即使技术没有问题,但规模量产中仍有诸多问题要解。努比亚阿尔法是偷了个巧,它可以理解为手环的“升级版”,而手环对显示屏幕的要求远弱于智能手机。制造成本同样是问题,如果成本降不下来,选择的用户也不会多。
短期内,屏幕质量、折叠效果、制造成本,仍是折叠屏手机大规模发展的障碍。如果到用户手里,还要包括特色应用适配,这是体现折叠屏手机特点的关键。
从三星向媒体提供的测试机看,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虽然大多是一些细节的把控。三星采用折叠屏具有创新性,也带有冒险性。相比之下,苹果的生产技术准备及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要高不少,带有风险的创新,让友商先行,苹果则通过大规模采用成熟技术推动行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