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阿里天猫精灵再发布人工智能终端,联发科功不可没

   时间:2019-04-23 14:27:58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AI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科技行业新的增长动力,据相关预测,到2025年全球个人智能终端将达到400亿台,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空间将达到3800亿美金。面对人工智能市场的巨大潜力,国内的各大科技巨头也早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自己的部署,其中又以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得较为全面,其产品和技术覆盖终端产品到整个生态圈。

联发科助天猫精灵系列智能音箱销量破1000万台

外界对于阿里在AI领域的了解不算全面,其实为了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阿里早在2016年就专门组建了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但让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真正广为人知的是其在2017年发布的首款智能音箱产品——天猫精灵X1。它不仅能够听懂中文普通话的语音指令,如查天气放音乐外,还可以对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背靠阿里巴巴大文娱全线资源及其强大的线上服务支持,天猫精灵X1不仅可以播放阿里巴巴旗下文娱产品,还可以实现语音购物、话费充值、点餐叫外卖等。

图片1.jpg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图 / 网络)

天猫精灵X1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多的功能,除了因为拥有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自研的AliGenie系统外,关键是与联发科合作定制的Cortex A35四核芯片MT8516,该芯片针对智能音箱产品的需求内置了一颗独立NEON处理单元,能加强语音的识别能力,再加上天猫精灵X1机身顶部的六个麦克风收音阵列,即使在家庭的环境声音干扰下,依然可以快速实现语音识别处理,并做出迅速的响应。

图片2.jpg

阿里凭借天猫精灵X1智能音箱领跑国内市场 (图 / 网络)

除了天猫精灵X1外,包括天猫精灵曲奇、方糖、M1和CC等阿里巴巴的智能音箱产品均采用了联发科的芯片,以差异化的功能造型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使用需求。截止今年1月,天猫精灵系列智能音箱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累计销量就超过了1000万台,其中天猫精灵方糖单品销量也突破了1000万台,成为了国内乃至全球智能音箱里的“爆款”产品。这也让阿里巴巴在2018年成为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智能音箱品牌。

图片3.jpg

单品销量突破1000万台的天猫精灵方糖智能音箱(图/网络)

为了提升智能产品的使用体验,今年初联发科发布了全新AI语音交互平台MT8518, 把在手机领域倍受好评的AI专核策略引入到智能音箱及其他智能硬件中。它在独立的人工智能处理器AI专核(APU)支持下实现边缘AI(Edge AI)运算,实现了终端侧AI解决方案,让智能硬件在本地能处理更多AI任务,提升准确度和响应速度。联发科以成熟的人工智能处理器解决方案,为包括天猫精灵在内的智能产品提供更强大的硬件芯片平台支持。

联发科定制超低功耗蓝牙芯片,连接更多智能家居设备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不仅专注于智能音箱领域,还致力于如何连通家中不同的智能设备,目前其智能音箱已经打通了市场上60%的可连接智能设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与联发科在去年初的CES上共同推出了首款支持蓝牙mesh技术的Smartmesh无线连接方案,内置有该方案的智能设备能够实现快速与智能音箱进行连接使用,用户只需通过智能音箱便可对这些智能设备进行操控。

图片4.jpg

联发科Smartmesh无线连接方案继续强化了智能音箱使用体验(图 / 网络)

为此,联发科与阿里巴巴量身打造的MT7581和MT7583蓝牙芯片,它们具备蓝牙Smartmesh、自动配对、快速连接及超低功耗等特性,并支持蓝牙技术联盟(SIG)的蓝牙mesh技术及蓝牙5.0功能。基于这两颗蓝牙芯片,阿里巴巴的Smartmesh无线连接方案推出了蓝牙灯泡和遥控模块等产品。

阿里 智能 生活再添一员,智能 车盒 登场

智能化是汽车发展的必然方向,能解决汽车硬件迭代更新困难的痛点。在近日举办的天猫精灵2019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高德地图与天猫精灵联合推出了全新的天猫精灵高德版智能车盒。这款天猫精灵智能车盒实现全域智能语音交互,提供AR实景导航、车家互联、全语音交互、全网海量内容消费等众多车载服务。

图片5.jpg

天猫精灵高德版智能车盒功能介绍 (图 / 网络)

阿里巴巴的智能设备不局限于某一类型或者单一场景,而是覆盖不同人群的需求,并把他们串连打通,让使用更为便捷。实现这一切的必要条件除了有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支持和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的技术研发外,还需要有联发科的智能芯片支持。这三方面的共同合作促进了天猫精灵系列智能硬件的不断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多便利。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