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5G智慧教育联盟副理事长熊立:5G让教育“触手可及”

   时间:2019-04-30 15:29:51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网龙致力于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为教育赋能。”4月29日,网龙首席执行官熊立博士在杭州出席中国移动5G智慧教育合作联盟发布会,并围绕5G技术与数字教育的深度融合发表了主题演讲。

发布会上,5G智慧教育合作联盟正式成立,其首批成员包括网龙、北师大、华为、科大讯飞、好未来、拓维等40家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网龙华渔教育是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熊立受邀担任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

5G将重构教学、教研、评价三大教育核心业务

5G+智慧教育意味着什么?熊立认为,5G网络可以提供高速度、宽带宽、低时延、快速缓存等服务,将为AI、VR/AR、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持。熊立从教学、教研、评价三个教育核心业务分析了5G可能带来的重大改变。

网龙首席执行官熊立博士发表主题演讲

熊立说,在教学过程中 5G 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远程教学中将5G、全息远程技术、VR和课堂教学相融合。通过5G超高速、超低时延的数据传输,打造异地双师互动教学模式。不久前,网龙就曾将5G网络与全息影像技术及远程互动教学融合,为武汉和福州两地的学生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物理公开课。

“在教研场景中,5G可以改变现有传统教研过程单一的模式,提供远程的听评课支持,促进跨区域的、智能化的教学改进交流。”熊立表示,这将让更多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有更多机会、更便捷的条件提高学习质量。

5G 也将重构教学评价模式。熊立说,教育评价在5G的支持下,可以通过多元、多模态的数据采集技术,获取更加复杂的音视频、测试、体质健康等方面数据,为学习者提供立体的、多元的、复杂的评价。

网龙率先布局5G+教育,推动教育公平

网龙多年来深耕数字教育,5G技术将对网龙的教育业务带来哪些改变?熊立认为,从网龙来看,5G将在教育技术、教育内容、教育服务三个方面助力网龙构建全球终生学习社区,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网龙首席执行官熊立博士(右二)与中国移动教育行业解决部总经理李小文(右三)在发布会上交流

“在教育技术上,5G技术将加强网龙教育技术研发实力。提高网龙AI、VR/AR、教育云处理、教育大数据等技术的研发实力,解决VR/AR体验中的动作跟踪延迟、分辨率低、视野范围小等问题,加快VR/AR教育应用开发和迭代速度。”熊立说,这将提升网龙教育内容质量,更好地服务全球教育用户群体。

“在教育内容上,5G技术帮助网龙优化教育内容体验。”熊立介绍,网龙现在有大量的高质量的3D/VR教学资源,5G技术将帮助网龙向全球用户快速同步这些教学资源,让师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使用这些资源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大幅提升教育用户的体验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

“在教育服务上,5G技术提升网龙教育应用产品的服务能力。”熊立举例说,借助5G技术,网龙通过101教育PPT这样高效的备授课软件帮助教育从业者同时给数万、数十万学生上课,跟学生实时互动,实现因材施教。

熊立表示,网龙致力于推动5G、AI、VR/AR、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为教育赋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网龙愿携手教育企业深化5G+智慧教育发展

“参与‘5G智慧教育联盟’的组建,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是也满怀信心。”熊立说,网龙将发挥自身优势,为联盟工作提供强力支撑,推动5G与智慧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融合。

熊立说,网龙在190多个国家的教育业务,将为联盟在探索基于5G 智慧教育的创新应用提供丰富的案例参考和实践经验。凭借网龙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等领域的深厚积累,网龙将为联盟提供技术攻关方面的支撑。

网龙还联合北师大成立了智慧学习研究院,参与组建了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今年1月份还在自主建设的“数字教育小镇”中成立了中国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熊立表示,网龙在教育学术研究、教育智库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将助力联盟发展。

5G智慧教育合作联盟备忘录签约仪式现场

网龙依托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等入驻数字教育小镇的平台,进行5G方面的人才培养。熊立说,凭借这些优势,网龙将为联盟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

网龙现已拥有AI、VR、AR方面的领先技术能力,也有全球一流的教育内容平台,更有通向全球教育用户的强大渠道。熊立说,网龙愿将这些技术能力、学习内容、教学工具、用户渠道与业界分享,他也希望联盟能吸引更多的教育企业与网龙携手,深化5G+智慧教育的应用,推动智慧教育产业发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