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 金错刀,作者:张一弛
科技,正在改变每一个行业。
科技重新定义了卖与买,新零售出现了;科技影响了快递行业,无人仓库出现了;科技推动着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出现了。
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领域,变化也在快速上演。
数字或许能更直观的让人感受到这个行业的冲击力:截至2018年6月末,中国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及各类私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达180万亿元,预计到2019年底将突破200万亿大关。
行业足够大、前景足够可观。
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想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争夺这块财富管理的大蛋糕。
八年之前,平安集团第一任“创新官”计葵生就接下了这个任务,在平安中孵化一个一站式开放金融平台,把所有产品放到平台上,通过互联网接触到金融客户,并为他们提供开放式的金融服务——陆金所就此诞生。
八年之后,陆金所拥有了4200万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线上财富管理平台。
陆金所突围的方法论是什么?
一、
挑战行业最难痛点,
凭什么只有AI做得到?
找痛点是一切产品的基础。
陆金所联合艾瑞发布的《智能理财4.0:2019全球智能理财服务分级白皮书》公布了一个数据:近八成理财产品配置服务与用户实际需求不匹配。
回顾一下所有的传统金融服务,就会发现,他们一不够惠普、对用户的管理不够精准;二不了解用户最痛的需求点:
传统金融机构一般只欢迎高净值客户,普通的中产家庭接触到的机会较为有限。
不因为别的,而是成本实在太高。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或者金融机构在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更多的是线下理财师的方式,或者在线上提供产品以供用户选择。然而,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成本较高,不可能向所有大众提供服务。
而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产品覆盖面显著扩大,将服务门槛从几万元,压低到几百元甚至更低。而新中产恰恰也是对互联网和数字化产品接纳度较高的群体,因此智能投顾极大释放大众群体的理财需求。
再来说用户痛点,腾讯内部有个方法,也是腾讯做产品的第一式,是一个拷问:你的用户饥饿吗?这种饥饿,也是用户产生购买行为最重要一点。
对于有投资需求的用户,痛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自我风险偏好认知不足、产品配置单一、持有时间短。
根据调查,近一半理财用户主要通过“自主挑选”的方式选择理财产品,并且主要选择低风险类产品,没有专业化服务辅助这些人来配置更多类型产品。
33.9%的用户主观风险偏好与客观承受能力并不匹配,比如,“可承受10-20%亏损”的人在投资判断标准中已经算是进取型,但他却主观认为自己是“保守型”用户。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可怕的问题:一旦用户自我认知出错,就非常容易误导机构为用户提供不匹配的理财配置服务。
另外,77.5%的理财用户投资理财经验时间长度达3年以上,但购买理财产品的平均持有期限普遍在一年以内,没有完整生命周期的理财规划。
因此,挑战这些行业痛点,必须通过科技手段。
科技金融能够准确地了解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并通过后台算法自动匹配合适的投资策略。高度的自动化流程使得透明度和流动性大大提高,不但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定制资产配置方案,也给后者更多信息权限带来的信赖感。
二、
三次“蜕变”,
吃透金融本质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和风控,所以回头看看陆金所的成长轨迹,一直都在紧紧围绕这两点来创造价值。
刚诞生的前三年里,陆金所跟其他金融平台所做的事情最核心的点都是在养成用户的线上理财习惯,实现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
从2016年开始,陆金所进行了一系列大改版,从单一网贷业务升级为开放性综合平台,向财富管理转型,逐步实现了机构互联网平台化。
2018年6月,蚂蚁金服披露了陆金所最新一轮数额惊人的融资,融资总额为140亿美元,打破全球单笔私募融资金额的记录,目前,陆金所的最新估值为394亿美元,是当之无愧的“超级独角兽”。
而现在,在投资者精确画像上的技术研发与布局,已经成为是陆金所的核心竞争力。
在陆金所,技术人才占到一半以上。以大数据团队为例,团队中有30多人从事AI实验室研究,其中超过20%的人是博士。
科技赋能金融主要三个方面:数据、技术和应用。
1,数据要足够精准
在陆金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体系(KYC、KYP)的基础上,陆金所独立开发并推出KYI(Know Your Intention)模型体系。
KYI的核心功能是“动态意图识别与预测”的能力。
这个系统的操作原理是这样的:
首先基于经济行为学理论设计出投资性格测评体系,再通过全平台的“断点”布局,实时跟进投资者全理财生命周期各个节点,再获取大量用户行为与数据之后,形成意图识别与预测能力,以此提前判断每个用户在每个时间点的意图和需要,甚至下一步的动作。
这样,平台就能够清楚和精准的发现客户短期、甚至当下的偏好和理财需求,向用户提供适应其需求与偏好的产品与服务。
2,技术要足够黑科技
2018年,陆金所成立AI实验室,专门研究可应用于金融的人工智能黑科技。
我们其实在上部分就提到,人力理财顾问在财富管理领域非常重要,但由于成本和时间精力的限制,真正享受一对一专业金融服务的用户,只属于那些高净值的人群,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陆金所给出的答案是:智能理财机器人。
智能理财机器人可以跟用户进行自然语言交流与开放式对话,并为用户提供涵盖账户查询、产品咨询、市场分析、投资者教育在内的各种金融服务。
AI理财系列产品上线短短1年半时间,已累积服务用户400万人。
3,应用要足够全面
有了大数据和AI的加持,科技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参与进用户投资的每一个流程。
根据投资者投前、投中、投后完整理财生命周期,陆金所在其平台底层布局了超过10万个神经触点,
这些神经触点,覆盖了投资者在从注册、到绑卡、到交易、到调仓、到赎回的各个关键节点,更覆盖了用户在APP内的全部生命旅程。
三、
陆金所的千亿野心背后,
藏着金融行业一大趋势
传统的商业模式正在重新洗牌,科技在金融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这个比重将体现在两个核心关键词上:
一是极智服务。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所向披靡,实现从极致服务到“极智服务”的转变。
二是AI赋能。互联网财富管理行业将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合格投资者认定并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投资者;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降低触达用户、服务用户的成本;运用区块链技术存储信息和协议;最终将为降低社会投融资成本、提高社会资源配置而服务。
负责任的传统金融机构及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朝这个方向而不懈努力。
比如,蚂蚁金服、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开始向金融机构进行技术输出,也有类似众多外包开发公司在帮助金融机构开发各类系统。
而在激烈的竞争中,陆金所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核心的一个优势是:它比科技公司更懂金融,比金融公司更懂科技。
陆金所诞生于传统金融机构,所以无论是传统金融的运作方式、流程、还是痛点与资源,都比单纯的科技公司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七年对线上超过4200万用户的管理,决定了它既有敏锐的用户嗅觉,能准确提炼用户真实需求,又有优秀服务能力和推动能力。
从传统的金融服务到创新财富管理,陆金所的诞生与蜕变,从表面看是围绕技术发生,而内核则是围绕用户发生。
这,才是陆金所真正的突围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