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考勤方式越发智能 出勤管理仍需改进 无忧精英网发布白领考勤调查报告

   时间:2019-07-26 21:39:17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考勤是职场绕不开的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打卡方式也从签到、纸卡式打卡发展到指纹、人脸识别、手机打卡。打卡是企业管理最基本的手段,而员工对于打卡又是想说爱你不容易。近期,无忧精英网发起了精英考勤调查,共有8524名职场精英(工作两年以上,年薪10万+)参加本次调查。调查显示九成精英上班需要打卡,并且多数企业采用了高科技打卡手段。虽然不少企业提供了打卡的宽限制度,但是如何更人性化的管理考勤,仍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九成精英需打卡 科技手段成主流

虽然职场精英们大多工作不错,且不少人处于管理岗位,但仍有90.58%的人上班需要打卡,仅有9.42%的人不用打卡。刷门禁卡是使用最多的方式,27.88%的精英用这种方式打卡,其次是手机打卡,23.75%的用这种方式打卡,指纹打卡(21.68%)、人脸识别打卡(16.48%)分列三、四位。科技打卡手段的发展,使得过60%的人使用手机或是指纹、人脸识别的方式打卡,这也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得以更便捷快速的完成月度考勤统计。

打卡不够有处罚 影响收入和加薪

考勤的目的主要是让员工遵守企业的工作时间安排,从而维持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只考勤不处罚显然是不现实的。78.72%的职场精英表示,打卡的结果会与自己的收入挂钩,仅有21.28%的人表示,打卡不影响收入。

打卡对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其中影响面最广的是月度奖金/全勤奖,45.35%的精英表示这个方面会受到打卡结果的影响,34.96%的人会依据打卡有问题的次数而被扣奖金。另外有近两成人,打卡的结果会影响到全年收入或是更高的层面,11.68%的人会影响到年度奖金,8.01%人则会影响升职加薪。

企业考勤人性化 弹性办公呼声高

考勤是为了维持工作秩序,虽然与处罚挂钩,但扣薪水并不是考勤的目的,多数企业在制定考勤制度的时候,会考虑到员工的客观因素。毕竟,上下班高峰期堵车在所难免,突发事件也偶有发生,因而不少企业在执行考勤制度的时候,会给出宽限的次数或者时间。在所有的受访精英中,65.13%的人可以同时享受到缺少打卡和延迟打卡的宽限机会。20.95%的人可以享受到其中一项的宽限,但也有13.92%的精英,一旦缺打卡或是迟到就会有处罚。

35.37%的职场精英每月可以宽限1次缺卡,26.69%的精英有2次机会;9.83%的精英有3次或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有不少企业给出了宽限上班时间的政策,34.42%的精英所有企业迟到5分钟之内不计入考勤,30.14%的精英迟到10分钟之内不计入考勤,14.96%的精英,其所在企业给出了超过15分钟的宽限时间,可谓是非常的人性化了。

在关于上班时间的人性化管理方面,除了宽限迟到的次数和时间,职场精英们还有更多弹性工作时间方面的需求,56.82%的人希望可以错时上下班,43.38%人希望能在家办公,38.00%的我则希望以工作量考核取代考勤,工作完成了即可下班。弹性工作时间对于员工来说有极大的便利,但对于企业的生产形式、管理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还有些时候,弹性办公意味着没有明确的下班时间。

Leo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他说:“我们公司不需要打卡,不过不打卡并不意味着轻松,大部分的时候我们要要加班,加班得比较晚第二天可以晚一点来,但10点也要到公司了,工作完不成,再弹性也是百搭,倒是无形中错峰上下班了。”

无忧精英网首席职业发展顾问赵峥女士表示:在注重雇主品牌建设的今天,人性化管理,往往能帮企业赢得员工的尊重与喜爱,形成人才吸引效应。取消打卡虽然不太现实,更合理的打卡制度却值得提倡。同时,打卡不是万能的,即使员工按时来到单位,也不能确定他们都在“努力”的工作,如何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高效工作,成为企业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而对于员工来讲,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合理的打卡制度可以应对突发状况,预留充足上班时间,确保及时到岗也是员工每天应尽的义务。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付出的努力,每一份都能成就你的职业发展。

关于无忧精英网

无忧精英网是“前程无忧”(NASDAQ:JOBS)整合多重优势资源为职场精英打造的职业发展平台。

无忧精英网资深职业顾问和猎头汇集行业知名企业高薪职位,为精英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和更好的工作机会。同时,基于名片和海量数据的企业组织架构搜索为精英提供准确有效的商务人脉地图,通过线上递名片的全新模式,快速建立关系、挖掘机遇、拓展社交圈。

秉承“遇见更好机会,成就极致人生”的核心理念,整合最前沿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无忧精英网为职场精英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职业发展服务。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