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林右狸频道首席主笔 胡喆
1999 年国庆,一群来自硅谷的神秘嘉宾登上了国庆阅兵的观礼台,他们欢笑、欢呼、流泪……此后,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回国,而公认的是,1999-2000 年这段时间,是中国新的科技巨头的一个起步期,他们生逢其时并渴望有所作为,这个关键节点上,祖国为他们打开了大门。
20 年风云变化,对这群被改变命运的人,和被他们改变的更好的中国科技产业来说,都是一组值得寻味的故事,它不仅记录过去,也预示未来。
一、改变命运的日子和被改变命运的人
在这篇文章开始叙述之前,笔者给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发了一封简短的邮件,问他是否参加国庆 70 周年的天安门观礼,他很快就回了邮件:“当然要参加!”
不知李彦宏再次登上国庆阅兵观礼台时,会不会想起 20 年前也就是 1999 年的那个上午,自己第一次登上国庆观礼台的日子。那一次,他和一群人站在天安门左手边的第三个格子里。李彦宏还告诉我们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即,他本人其实是四次参加国庆盛典,分别是 40 周年、50 周年、60 周年和 70 周年。
其中,第一次是他参与国庆 40 周年的大典,但那时没有登上观礼台。那一年,李彦宏是作为北大的学生,参与了广场上集体舞的表演。他一定想不到,在十年之后的 1999 年,自己会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身份,从广场上载歌载舞的一员,成为观礼台上的肃立者之一。
1999 年 9 月 30 日晚,有一群身份特殊的人住进了西直门的国务院第二招待所,那天风雨如磐,所有人都在担心国庆当天是否有个好天气。第二天,这群人四点多就起床了,早上五六点的时候,雨停了,天放晴了,真正入场已经八九点。
这一天,从白天观礼到晚上烟火表演,这群硅谷来客一直参与,作为团长的黄劲回忆说:“我们哭啊,喊啊,激动极了。从台上下来,就没有一个不准备回来的,全都要回来创业。”
媒体人雷晓宇统计了一份 25 人名单,在这个格子里,参与观礼的分别有:黄劲、邓晖、刘怀竹、郭延鹏、彭泽忠、杨子江、李彦宏、邓中翰、田源、朱东屏、吴敏春、赵亦林、刘平堂、曾国庆、张健存、吴越、马延辉、周向军、扈传平、董大为、韦锡波、江晓平、施嘉诺、阎超、李向兵,他们有个统称——1999 年硅谷留美博士企业家合作团。
李彦宏、邓中翰们等能够登上国庆 50 周年的观礼台,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氛围所决定的,那就是中国的经济需要高质量的发展,而高质量的发展需要科技精英的推动。
1999 年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海外归国的精英当然也有不少,比如创立搜狐的张朝阳,但是他们大多是零散归来的,而以 1999 年为界,有 25 位优秀海外留学人员组队参加,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1999 年以后,则越来越多。
有组织的延揽硅谷人才,起源于教育部 1996 年设立的“春晖计划”。以往,这个项目主要是资助优秀海外留学人员短期回国服务的一种年度活动。1999 年的“春晖计划”是除了由教育部和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合作,以李岚清副总理的名义邀请 25 名硅谷留学人员归国,并在各大城市考察、大学演讲和领导人接见之外,和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国庆观礼。
因此可说,1999 年的国庆观礼,是国家有组织的延揽优秀海外留学人才的标志性年份里的标志性事件。和单纯的邀请留学生不同,这个项目锁定的是已经在美国且有美国工业界 5 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精英群体。其实五年只是下限,这个团里最大年龄的人和共和国同岁,最年轻的则是李彦宏这样的,大概 30 出头。
在这一天观礼之前的两周,25 人团作了一次全国考察,全部是省级领导接待,包括辽宁、天津、江苏、上海和北京。接着,又在几所大学作了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告演讲;9 月 30 日那天,他们举着一条上面写着“硅谷学子回家了”几个大字的横幅在教育部门口照了相,当晚都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的国宴。
这些人有些在美国已经被熟识,1993 年崔健去加州开演唱会是他们的集体记忆;其它的也大多是留美圈子里的精英,而且活跃。1999 年,源自北大校友会的创业者俱乐部 E-Chib 成立,这个俱乐部就是后来的华源科技协会的前身,是硅谷地区有关中国议题规模最大的社群之一。
华源科技协会常常邀请硅谷的创业明星做讲座,李彦宏都积极参加,他的创业热情也在此点燃,后来百度取得成功,李彦宏成为华源的核心群体之一和重要的演讲者。
在 25 人中,更多人已经是互联网、电子科技和生物医药里各家公司的总裁、副总裁、高级工程师、高级研究员等等。李彦宏的职位其实是并不算高的,他的职位是搜索引擎 Infoseek 的“主任工程师”,这个职位的中文翻译后来让百度公关部颇费一番心思。
在此之前,李彦宏已经有一串不错的人生记录,如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以及他最先创建了 ESP 技术和申请了超链分析的专利等等。但是在人才云集的硅谷,这份成就距离“顶级精英”还有很远的距离。
在观礼台上的那一刻,李彦宏从未如此直接的感受到自己有可能跻身为参与中国国运变革的核心精英阶层的一员,这或许就是苦心安排观礼者的目的。那种感觉是李彦宏从未有过的。他意识到自己的祖国对他的重视,对他的需要,以及能够提供给他的空间,这些不是在美国发展可以得到的。
观礼的心理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在 3 个月后的 1999 年 12 月 24 日,李彦宏登上回国的飞机,在北京创办了百度。
另一个非常醒目的人是邓中翰,这一年他一直在为是否回国而激烈挣扎。
和李彦宏一样,邓中翰也是 1968 年生人。他出生于江苏南京,1992 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1997 年毕业时取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是该校建校 130 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
邓中翰有在 Sun 和 IBM 的工作经验,他曾经在 1995 年以博士生的身份参与了 Sun 公司开发中央处理器的工作。更为人瞩目的是,毕业不到两年,他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创业家,他从英特尔创始人之一 DavidDaw 那里获得一笔风险投资基金,在硅谷创建了集成电路公司 PIXIM,领导研制高端数码成像半导体传感器,他是公司的首任董事长,公司市值很快达到了 1.5 亿美元。
和邓中翰接触的国内高层次人士很多,有位领导对他讲:“我们国家如果没有两弹一星,那么我们不可能赢得多年和平的发展环境,给改革开放带来契机。未来芯片、核心技术这些也要在中国发展起来”,邓中翰认为:“这些东西跟我还比较容易挂钩”,这和他后来登上国庆观礼台不无关系。
李彦宏和邓中翰在硅谷的时候也是熟识,邓中翰经常谈起的是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他也能熟练的引用叶剑英元帅的诗作“攻城不怕坚”,他认为自己有科学家的梦想和“技术兴国”的情怀,这大概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的特点;李彦宏则经常说,自己和邓中翰这一代人,有着对技术和商业的现实思考,他们希望创办上市公司,以市场来检验自己的成功,但企业并不是全部,而“是达成以自己的智慧、技术和力量自可以创造一个更完善的世界的过程”。
邓中翰最终决定回国,时间比李彦宏略早,他回忆说:“1999 年响应国家号召回国,创立中星微的时候,有很多领域摆在面前可以去做,我们团队要寻找国际的前沿,当时选择了数字多媒体领域。当时宽带还没有普及,我们在还没有技术实现可能性的时候,就开拓无人地带,写了大量专利,抢占到最前沿,实现领先。”
事实上,这次成团的 25 人基本都回国了,虽然他们此后的发展道路有着种种的不同。
二、如果李彦宏十年之后回来,他再厉害也做不成百度
在对回国精英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人在回国的时候都有两个朴素的认知——祖国需要我掌握的技术,所以我该回来了;这个时代是我发挥技术才干的最好的窗口期,所以我必须在这个时候回来。
十年后,记者采访过 25 人中的马延辉,他说:“那天晚上,我们聊着聊着,都觉得机会来了,真的是一腔热血,想要回来做点事情。我还说,现在回来是最好的时机,如果十年以后回来就晚了。现在看来,真的是这样——如果李彦宏十年之后回来,他再厉害也做不成百度。”
邓中翰当时已在美国初露风云,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访美期间会见在硅谷创业的他,除了咨询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道路以外,周光召提出希望邓能够回国,“以硅谷模式发展中国半导体工业”。
邓中翰矛盾的是,自己真的可以控制自己未来的企业么?1999 年 4 月,他在递送李岚清的一份报告中附了一篇题为《中国21世纪的高科技产业——从硅谷的成功看我国的高科技产业》的文章。他后来对媒体承认,这文章是为了搞清楚政府的态度,“当时很好玩,眼光也很深,就怕领导不让我用硅谷公司的模式来做芯片,写这文章就是为了试探,向领导证实我的方向。”
文章后来被发表在中科院主管的刊物《科学与社会》上,邓中翰和政府官员在一次重要的谈判中也确认——自己将担任未来公司的董事长。
1999 年 10 月,邓中翰回到中国,与信产部在北京中关村共同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并担任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
2001 年 3 月,“星光中国芯工程”成功推出国内首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到 2002 年,全世界已有 100 万台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装入“星光一号”芯片。邓中翰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星光中国芯,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邓中翰因此在归国后仅5年就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 年 11 月 15 日中星微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9 年 10 月 1 日,邓中翰再次参加国庆观礼,但不同的是,此次邓中翰是乘彩车接受检阅。
邓中翰回忆:“在彩车上接受检阅时,抬头看着五星红旗飘扬,心里感觉到十年来的努力和辛酸都是值得的。中国芯已经承载着安全服务的作用,让我更加感觉到回国服务的选择是正确的。”
创办了虹软的邓晖,在美国创业的时间比邓中翰更早,“当初我用 15 万美金在硅谷成立了虹软,由于 PhotoStudio 产品的成功,我们把图像处理的技术分销到上亿台数码相机中,赚了几亿美金。”邓晖在公开演讲时这样表示。
20 多年过去了,根据虹软官网介绍,目前,搭载虹软计算摄影与计算机视觉解决方案的智能设备出货量达 5 亿台以上,占安卓手机份额的 80%。另外,虹软也把总部从硅谷迁到了杭州,现在这是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黄劲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她 15 岁时考取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1994 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的博士学位。黄劲早在 1992 年就进入硅谷的工业界,是美国 AVANT 公司创始工程师之一,在 1999 年回国参加观礼之前,她并没有想到要马上回国——那时候她刚刚在美国结婚、买房,并且在硅谷注册了自己的半导体公司。
雷晓宇的报道中记载:1999 年 10 月 2 日,观礼的第二天,黄劲参加当时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举行的欢迎晚宴。韦钰问,你们这些人谁是有意做教育的?
黄劲说:“就是这个问题促使我后来不仅转换了地域,并且转换了行业“。她于 1999 年底在美国硅谷创立安博教育集团,同年底,获得了教育部的一笔基金支持,在北京中关村望京科技园成立北京安博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做教育相关软件开发。2009 年,也就是十年后,黄劲再次参加国庆观礼,此时的安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刚刚融资 1.03 亿美元,再次刷新中国教育私募融资纪录。
黄劲是 25 人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她和邓中翰、马延辉、李彦宏在归国初期是走动最密集的,大家形容他们成立了一个类似美国“骷髅会”似的精英化组织。
另一个最出名的归来者自然是李彦宏。在美国,李彦宏发明了“超链分析”算法,利用别人对这个网页的评价来决定此网页的排名。之后,受到硅谷的召唤,1997 年夏天李彦宏去硅谷加入了 Infoseek,并认识了对其影响巨大,后来出任百度首席科学家的威廉·张,他们一起创造了 Infoseek 的第二代搜索引擎。
李彦宏准备回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当时的中文搜索领域的技术和体验都很糟糕,中国网民缺少获取信息的便捷途经。
对于李彦宏来说,当时很大的一个困难是市场上基本没有成熟的搜索引擎人才,他左右寻觅,先是找到了北大副教授刘建国,后者在北大主持过“天网”中文搜索引擎的开发,然后又找到了郭眈、雷鸣、王啸、崔珊珊等一批或刚刚毕业,甚或没有毕业的博士生、研究生,组成了百度最早的研发团队。
李彦宏对于百度最初的构想是一家 to B 的技术公司,最好的出路是为市场上提供最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因此它把自己的第一批客户定在了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上,它希望通过为这些门户提供搜索技术服务来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此后,百度还可以为有需求的企业建立企业搜索服务。
这些门户网站都很欣然地接受了百度提供的服务。但是,由于没有人意识到搜索服务的商业价值,门户眼中的百度只是一家不那么重要的技术供应商而已,它们付给百度的技术服务费用不仅很低,而且还经常拖欠。这导致后来百度迅速转向 c 端。
然而,相对于市场上不成气候的中文搜索竞争对手以外,百度当时最大的敌人是已经提供中文搜索服务的 Google。
从技术角度来讲,李彦宏面对 Google 是有底气的,他持有超链分析的专利。而且,还有一种非正式的说法是,李彦宏在硅谷和谷歌的两位创始人进行过技术层面的交流,李彦宏的想法对后者有重大的启发,相应的依据则是,李彦宏申请该项专利的时间,甚至在谷歌的两位创始人申请“Page Rank”专利之前。
但事实证明,作为一种通用技术,搜索引擎市场的壁垒只能是技术,而不是专利。
在 2004 年以前,李彦宏感到非常憋屈的一件事是,Google 虽然没有官方意义上的进入中国市场,但名气和口碑却好于百度,百度的技术人员在面对谷歌时也显得非常没有信心。
据说,当时李彦宏自己在电脑上写了一个小程序,专门用于对比搜索“Google”和“百度”得到的新闻结果,这或许是百度指数的前身。他发现,尽管 Google 在中国市场上没有进行太多的宣传,但媒体对于其兴趣远大于百度,甚至它的一些和中国市场无关的全球新闻也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因此报道 Google 的新闻和百度的新闻总是呈现七三开的比例,而这和双方实际上的市场占有率并无关系。
李彦宏从那一刻起决定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执行所谓的闪电计划,这一计划决定以中文搜索技术的大幅度提升为突破点。李彦宏认为,百度服务器在中国,可以抓到四倍于 Google 的中文信息,百度索引量每年涨 200%,Google 每年仅涨 50%。建立在这种基准上,百度只要加强对中文搜索的优化,就不可能不在体验上超过 Google。事实证明,李彦宏的技术判断非常准确,2003 年 Google 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首次低于百度,且此后从未在此指标上翻盘。
另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百度搭建了围绕内容的媒体矩阵,本文作者当年与李彦宏有过一次闲聊,李彦宏谈到了他对于创业的内在看法,他说:“除了百度对于网民的价值之外,就我个人来说,我内心期盼的其实是自己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这个目标是我的内心动力。”
这个很少为外界所探知的内心表达,其实很忠实地还原了李彦宏创业的力量来源,或许在国庆观礼台上的那一刻他就明白,作为一个技术专家,获得影响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出一个能够影响到亿万人的技术服务。
另外,从微观来看,关注影响力的李彦宏对于百度的媒体属性很早就有了思索。李彦宏很早就发现,网民其实一直希望获取更高、更有质量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只靠索引是不够的,最好的方法是自己能生产内容,这和百度在 2003-2004 年前后陆续布局贴吧、知道、百科,以及 Mp3 和图片搜索等都有密切的联系,他或许是最早意识到百度的媒体属性,和用户需要的内容可以由用户自己生产而得到的互联网创业者,而这些距离以后的所谓 UGC、KOL 或自媒体的提出还有漫长的岁月。
如果说搜索技术的中文体验是打败 Google 的前驱,那建立的庞大的内容服务矩阵是彻底的壁垒。
2005 年的纽约时间 8 月 5 日上午 10:00 左右,李彦宏夫妇、徐勇夫妇和王湛生、毕胜以及百度投资经理和坤在高盛总裁的陪同下来到了 49 楼的交易办公室。
很有意思的是,高盛派出负责百度首日交易的首席交易员,也同时是负责 Google 上市首日交易的那一位。交易开始了。首席交易员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握着鼠标,用眼睛扫描屏幕上的投资者下单情况,嘴里不停地报出最新的报价。当交易员报出 35、37 的时候,办公室里响起了第一次掌声,所有人都知道成功了。没想到没过多久,交易员嘴里又说出了 42、45。这次的掌声倒是稀稀落落,大家都惊呆了,周围的人都围了上来。有人在这时候看了一眼李彦宏,发现李彦宏流下了眼泪,再看看徐勇,徐勇也是泪流满面。
当天下午 3 点整,李彦宏带队进入交易大厅,进行闭市仪式的演练。4 点,李彦宏在分别与投资人、银行家、上市团队合影留念以后,启动了 2005 年 8 月 5 日纳斯达克的闭市仪式,这一刻百度的收盘价定在 122.54 美元,百度市值 39.58 亿美元。
多年以后,在百度面临各种舆论挑战之时,很少有人去回顾,百度上市对于整个中国创业创新领域的标杆作用。正是因为百度开启的财富之门,才激励了无数企业、创业者走到这条艰难又注定精彩的道路上,而这条路上最鲜明的路标毫无疑问是百度。
三、硅谷情节与扮演自己
搜索引擎在技术上的难度、涉及各领域的交叉创新和超大规模部署的复杂性,都堪称互联网领域内最难逾越的技术体系,而李彦宏先后发明的 ESP 技术、图像搜索引擎技术,以及他持有的“超链分析”技术专利,是奠定整个现代搜索引擎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基础发明之一,这本是无刻争辩的事实。这也是百度为何风风雨雨二十年,始终能在搜索引擎领域碾压任何竞争对手的核心原因。
2009 年 8 月,李彦宏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曾在引用讲述母校北大历史的书《精神的魅力》中的话后,说:“这些话指导我做人生的选择,做我自己的思考,去选择适合我做的事情,去选择真正能够对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改变、产生影响的一条人生道路。以技术之忧,复兴中国文化,这是我们一代人的共识和使命。”
说出“以技术之忧,复兴中国文化”的李彦宏,和人们印象中的绝对理工男不同,他其实颇有人文情节。当初,他与自己的创业伙伴徐勇相识,就是因为同为北大校友的后者正在拍摄一部名为《走进硅谷》的纪录片。
回国之前,李彦宏曾于 1999 年 1 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硅谷商战》的章回体小书,这本书介绍了 1994 年以来微软、网景、太阳、甲骨文、美国在线等硅谷几家著名大企业之间展开的商业竞争,这是李彦宏对硅谷的观感,他希望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国内产业界。
从《走进硅谷》到《硅谷商战》,李彦宏一直有深厚的硅谷情节,他曾经密集参与华源科技协会的早期聚会,2012 年 9 月他又回到这里,进行了一场备受关注的演讲。在这次演讲里,李彦宏做了一个论断——由于中国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市场规模庞大,中国用户可能先于美国消费者认识和遭遇到某些特定挑战和难题,中国互联网业界可以通过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将摆脱模仿模式,产生更多本土化的发明和创新。
在李彦宏对百度技术的诸多布局中,没有争议的是其部署的坚决性,代表事件是 2011 年百度美国研究研发中心的设立。李彦宏对于设立研发机构其实一直抱着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他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搞研究院,研究院只是大公司的 PR。”
2015 年李彦宏增大对美国研究中心投入的行为,是有许多历史渊源的。
2015 年是中国互联网上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滴滴和快的、58 和赶集、美团和大众点评纷纷合并,它意味着移动互联网的高潮到来,也意味着出行、本地生活、O2O 等领域的格局初步形成。
这一年的李彦宏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拿到下一个技术时代的入场券,而这张入场券注定不能是消费互联网、O2O、电商等业务,百度需要在一个新的领域一骑绝尘。因此,在李彦宏看来,技术是市场剧烈变化中能够超越对手、捍卫自己的决定力量,百度在搜索方面始终没有被“攻陷”可以看做是一个例证,这次的蓄力反击,也应该从技术上寻求突破。
2015 年,李彦宏已经离开硅谷 16 年了,而百度也到了必须通过技术新突破重新找到战略方向的关键时刻,这个背景下百度美国研发中心的作用,就是在 AI、无人驾驶等新领域寻找新的战略制高点。
从旧金山城区出发,沿着旧金山湾 101 号公路一路向南,一条狭长的山谷地带里,百度的研发中心就位于硅谷中心 Sunnyvale(桑尼韦尔)一栋办公楼的一隅。在这里,数量并不算庞大的研发队伍承担了百度技术研发的重要燃料补给。
2017 年,百度在美国的第二个研发中心设立。2018 年则是更重要的一年,下半年,百度研究院在美国硅谷召开会议,宣布百度研究院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新成立的百度研究院顾问委员会中包含 5 名成员,包括 AT&T 和贝尔实验室前副总裁及首席科学家 David Belanger;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终身教授、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科学家 David Forsyth 等一批顶级专家。
其实,从百度的商业战略中,我们也看到了百度一方面巩固旧有基础,一方面寻找新的技术突破的路径选择。
在百度面临谷歌重压的情况下,李彦宏曾亲自下场,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身份,带领“闪电计划”团队进行技术攻关,那一次的结果是,百度压制 Google 成为了中文搜索的全球第一;现在,李彦宏又有了一个“AI 先生”的称号,为百度的 AI 战略布道,这一次他能再次以技术驱动者的身份引导百度走出洼地,再现辉煌么?
李彦宏说过这样一番话:“想想这十几年以来,我自己生命当中,经常说的就是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同时对自己要有清晰的判断,一个人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同时也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样的话,做成的概率会很大。因为只有擅长的事情,才能做得比别人好。才有可能在碰到强大的对手的时候,仍然要坚持;在遇到极其困难条件情况下甚或是有非常大的诱惑的条件下,仍然会坚持。”
距离李彦宏登上那个改变命运的观礼台,又过去了 20 年。这 20 年里,他一一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用技术报效国家,让中文搜索更好,改变社会运用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是,他仍然没能功成身退,因为他还有未尽的责任和理想。
能够演好自己的李彦宏,才是那个能把百度带向新的增长极的李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