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全民刷脸”时代,你的脸安全吗?

   时间:2019-11-21 10:04:33 来源:飞象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刷脸支付、刷脸安检、刷脸取快递、刷脸住酒店……人脸识别正在替代钥匙、公交卡、身份证、银行卡等,迅速渗透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一个“全民刷脸”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然而,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人们由此产生的焦虑和恐惧也与日俱增。

今年8月份,人工智能换脸应用“ZAO”因违规收集人脸信息引发风险争议;10月份,上海一小区电梯引入人脸识别,引发公众对隐私泄露的担忧;更具争议的是,人脸识别还被用于教室等用来“监控”学生。

而因不满动物园新部署的人脸识别认证系统将被用来收集自己的个人数据,游客将动物园告上法庭,更是把这门争议颇多的技术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

有关人脸识别,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如何使人们的隐私、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成为全民最大的关注点。


隐私被“偷窥”?

在这个“靠脸走天下”的时代,无处不在的摄像头随时随地的捕捉着社会各个活跃人群的年龄、表情、身份,甚至包括性格、职业和收入等更详细的信息,这些个人数据和隐私轻松的掌握在相关的企业和机构手中。

“如果隐私被不法份子得到会产生多大的危害?”,这一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口中,很明显,人们开始担心一旦这些数据因保管不善而被泄露或是被黑客侵入,使得不法分子利用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

人脸识别技术强大的数据搜集与分析能力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整个社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让人感到自己的个人隐私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偷窥”。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也是如此:“人脸识别如果不在正规途径下得以应用,那么其提供的便利代价是巨大的,一旦操作不当,不仅会给个人带来危险,甚至会对整个世界秩序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由于人脸采集不需要专门设备,几乎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获取人脸图像,所以一旦当事人同意,人脸信息瞬间就可以被相关企业采集走。但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法学院教授、北航备案审查制度研究中心主任王锴看来,人脸识别应用的合法性问题并非仅仅获得当事人同意就可以解决。

根据《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人脸识别信息属于“直接可识别”到个人身份的信息。所以,“人脸识别信息的性质并非知识产权的大数据,而是被依法纳入到隐私法范畴的个人敏感信息”。

“从个人信息自决权的角度,个人的自决要建立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即个人要充分了解风险,同时要求个人全程参与个人信息流动的过程,至少要留给个人监督企业使用个人信息的渠道。个人自决意味着个人随时有权对企业使用个人信息喊停。”王锴表示。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也表示:“经营者必须要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事先经过消费者同意并告知其使用方式和使用范围后,才能采集人脸信息,并且用户应享有删除权、更正权、控制权和注销权。”

“刷脸”安全吗?

当然,除了隐私之外,安全也是公众特别忧虑的点。此前,浙江小学生通过打印的照片“刷脸”骗过小区里的丰巢智能柜,取出父母们的货件。

伴随这一事件而来的是对于刷脸支付安全性的质疑声,“如果别人仅凭一张照片就能轻易解锁自己所有搭载人脸检测的设备,是不是别人就可以轻易盗取我的信息和财物?”

但事实上,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与对隐私的担忧相比,对“刷脸”技术本身安全性的忧虑却有恐慌之嫌。有人脸识别专家称,实际上快递柜能被照片蒙骗,主要是因为其中并未加入活体检测技术。

从技术本身来看,目前人脸识别分为2D和3D两种技术方案,以支付宝和微信的“刷脸支付”为例,两者使用的都是3D人脸识别技术,会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开展检测,来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为活体,可有效防范视频、纸片等冒充。

拿支付场景来说,人脸识别必须包括活体检测、终端安全、辨识算法和信息保护几项技术。按照《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技术规范(试行)》,在万分之一误识率下的识别通过率为98.3%,十万分之一误识率下的识别通过率为98%”。这就意味着,机器识别的准确性超过人工。

现在,不管是互联网大厂阿里达摩院、腾讯AI Lab等还是AI公司如商汤、旷视、依图,其提供的人脸识别服务都是基于3D活体技术,在门禁安全、考试等场景中,3D识别已经发挥出超乎想象的优势。

可以看到,人脸识别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存在一些风险,也引发了一定的恐慌,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人脸识别作为一项技术,其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同样用于人脸识别,如果是国家的政务系统用来帮助百姓生活,如老人通过“刷脸”领取福利,或者是帮助学校建立智慧安防系统,用来寻找丢失的幼童或监护老人,就很少陷入争议。

新技术在被接纳额过程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企业而言要加强度技术本身的把控、场景应用以及用户知情权的尊重,对于用户而言要冷静客观的对待。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