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眼控科技:十年砥砺前行,用人工智能绘制磅礴巨卷

   时间:2019-12-18 18:13:52 来源:互联网编辑:星辉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企业的成功是时间和实力的积淀,只有稳扎稳打、厚积薄发,才能不断提升实力,立足于行业,眼控科技便是如此。这家在上海的创业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人工智能企业,从成立之初便是令人瞩目的新星。经过多年发展,公司技术实力不断强化,从人工智能的探索者跻身行业领先者,再到成为道路交通安全智能监管领域的 “独角兽”,眼控科技仅用了10年时间。回顾眼控这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全方位了解其作为中国新一代科创力量的迅速崛起之路。

响应时代号召,书写人工智能华彩篇章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驱动力,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起,人工智能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走向实用化。全球的技术发展已成不可逆之势,国家大力加强对人工智能的扶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在国内加速发展,各行各业开始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遍地开花。

时代的浪潮孕育了无限生机,政策的扶持也为技术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国内的人工智能在2010年之后正式进入了蓬勃发展期,站在人工智能的风口,眼控科技高瞻远瞩地抢得先机,基于时代的召唤,于2009年开启深耕人工智能的旅程。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十年前,眼控科技的创始人周康明,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宏阔的战略视野,携一群有梦想有追求的英才,创立了眼控科技。

眼控科技在成立之初就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成为行业内瞩目的新星。2009-2011年,眼控科技的眼动追踪算法获得成功,基于视觉技术抓取用户的浏览习惯,为视频和门户网站的框架方案设计提供合理化的咨询。与此同时,这匹强劲的黑马更是大刀阔斧地带来更多技术突破与落地应用,凭借强盛实力在国内的人工智能市场刮起一阵雄风。

高歌猛进拓领域,以成熟技术打造裂变式应用

成立之初,眼控科技坚持技术积累与突破,在技术成熟后陆续进行商业化尝试。眼控科技的创始团队拥有多年交通领域的经验,不断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去降低国家交通事故发生率,并积极推动应用落地。2013年,眼控科技分别于上海交通大学、公安部无锡所成立道路交通联合实验室,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提供智能解决方案。除了交通领域外,眼控也凭借着自主研发能力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将人工智能技术迁移到金融领域,为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提供技术落地。2015年,眼控开始探索航空气象领域AI技术研究,自创数十项研究模型和技术,部分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在不同领域的探索与拓展,不仅见证了眼控科技由小到大、再到强的变化,让外界感受到了其在专注人工智能领域和自主研发领域的超强实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一代科创力量的强劲实力。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眼控科技便先后获得300余项国家专利,并于2018年在全球最大的测试集MegaFace中到达96.65%的准确率,全球排名第三。

通过几年的极致打磨,眼控实现了从1到N的突破,将自身技术在交通、金融、安防等行业实现落地。同时,眼控科技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为更多行业与领域进行深度赋能,致力于提供更为震撼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案。

傲视群雄的行业 “独角兽”

经10年砥砺前行,眼控科技汇聚国内外人工智能、道路交通及航空气象各类顶尖博士、专家200余名;先后在国际顶级计算机视觉会议CVPR 、ICCV、ECCV及世界著名的刊物SCI发表100余篇专业论文,拥有300余项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算力达千亿级GPU集群。

作为一家基于计算机人工智能视觉识别技术研发与应用为一体的全球性科技企业, 眼控科技持续引领道路交通安全智慧监管行业发展,曾在公安部主办的“道路车辆图像特征人工智能识别算法竞赛”中获得2项第一,1项第二的优异成绩,竞赛分数大大超过行业多个竞品。由眼控科技独立研发的“AI+”交通安全监管解决方案也已经在全国200余家交警部门和车管所单位上线运营,并且不断创造出业界新场景应用,辟出更广阔的细分产业图景。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控科技持续为智慧交通安全监管行业发展赋能,断推动行业产业链快速升级。

2017年,眼控科技在道路交通安全智能监管领域市场占有率已达第一,成为交通安全监管细分领域当之无愧的独角兽企业。

作为目前国内人工智能第一梯队公司,眼控科技用十年的时间交出了一张完美的成绩单。在交通管理、智能安防、智慧金融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以后,眼控科技继续高歌前进,为更多行业提供技术赋能。

十年征程路漫漫,百折不挠谱辉煌。十年锐意进取,眼控科技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激流勇进,用世界级的技术解决世界级的难题,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百业,不断书写出人工智能的新篇章。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