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十年,我们中国经济有一个非常亮眼的标签的话,我觉得这个标签可能应该叫做‘互联网经济’。未来十年,如果我们现在预先给它贴一个标签的话,中国的经济应该叫什么经济?我觉得应该叫‘智能经济’。”12月20日, 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2019崇礼论坛上,再次对智能经济进行了布道。
李彦宏称,智能经济时代会对客服、银行、教育、医疗、交通等各行各业带去重大变革,甚至还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让人获得永生。“当每一个人的思维逻辑都可以被学习的时候,当我们把他生前所有这些资料都数字化的时候,这个人是不是某种意义上讲也就获得了永生了呢?”
对于人工智能、智能经济,李彦宏曾经做出过非常前沿的底层判断,他认为:如今数字经济正在进化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经济新阶段,而智能经济将会在人机交互模式、基础设施打造、产业智能化三大方面带来深刻变革。一时间,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与讨论。
其实,李彦宏的“智能经济说”并不是第一次对外阐述,但是外界只是了解智能经济能够带来的巨大变革,至于智能经济是怎么从传统经济、数字经济进化而来;智能经济和经济三要素之间有着何种逻辑支撑和演化关系;智能经济时代,为什么中国可以提供“范本”……对于这些,业界并不能完全理解。这或许是李彦宏没有过多时间去阐述,也或许是商业语境下的“说一半留一半”。
实际上,要想真正理解李彦宏的“智能经济说”,光知道“三大变革”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前提是:要读懂经济学的价值三要素,同时还要看懂“智能经济说”背后的“3I模型”。
经济学价值三要素,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演化?
西方经济学的价值三要素,是劳动,资本,土地;而马克思政治主义经济学的价值三要素,是劳动,生产资料,土地。虽然这两大经济学阵营对价值三要素的划分并不一样,但是如果把其对应到移动互联网、智能时代的话,映射的就是李彦宏口中智能经济会带来三大变革的“变革对象”——用户、基础设施和产业。
换句话说,在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价值三要素:劳动、资本/生产资料、土地,在“智能经济说”中,演化升级成了用户、基础设施和产业。非常凑巧的是,用户侧的人机交互、新基础设施打造、产业智能化等,其英文对应的核心词分别是:Interactive、Infrastructure、Industry,而这3个“I”字母开头的单词,以金字塔形状形成的图形,并在内部构成了紧密连接的关系,就是笔者前面说到的“3I模型”。
虽然每一次演讲,李彦宏都只是用最朴实、直白的话语解释智能经济,但是对于受众来说,如果只是“听什么就是什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做到“听话听音”。唯有如此,才能晓得为什么李彦宏会认为,智能经济改变的最核心三个点是:人机交互、基础设施打造和产业智能化。因为这三点或者说“3I模型”背后,体现的是人工智能、智能时代三个全新的趋势。
第一,是“人即入口”。
近年来,有人说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的“入口”没那么重要了,实际上,这些领域一直都还存在“入口为王”的现象。只不过入口从以前的门户、搜索,进化到了后来的各大杀手级APP而已,在这一过程中百度一直都是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入口把持者之一。现如今,“人即入口”成为了一大趋势。人在哪,需求就在哪,需求在哪,满足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就在哪,典型的例子就是百度最新发布的小度在家智能屏X8,而未来则包括了更多拥有传感器的智能设备。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崇礼大会上,在大家都成为低头族的当下,李彦宏却敢于断言:未来我们对手机依赖的程度会逐步地降低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基础设施即服务”。
相比投资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也好,以及生产资料本身也罢,在人工智能、智能经济时代,演化而成的基础设施,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前两者侧重的是“生产商品”,而李彦宏口中的新时代的基础设施,侧重的则是“输出服务”、“提升效率”。无论是各种应用开发平台和深度学习框架,还是通用人工智能技术、AI计算芯片等软硬件,均是如此。
第三,是“产业即经济”。
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只有各行各业、各大产业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只有产业实现智能化了,经济才能实现智能化发展,才能形成智能经济;再进一步,只有智能经济时代真正来临了,才能保证和推动中国像李彦宏预测和希望的那样——在全球争得领先位置。
3I模型有机统一,存在三个高度连接的关系
实际上,对于究竟什么是智能经济,现在业界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普遍观点都认为,智能经济是由数据、算力和算法驱动和形成的:数据解决物理世界比特化的问题;算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而算法则致力于复杂问题的简单化、不确定性问题的确定化,由此三管齐下,推动智能经济的形成,让经济智能化地高效发展。
而如果把智能经济微观化到李彦宏提到的最核心的人机交互、基础设施打造以及产业智能化这三大价值元素,并重新审视由这三者构成的呈金字塔结构的“3I模型”之后,会发现这三者存在着三个重要的关系。
首先,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在这个层面,用户的角色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等中的“劳动者”、“生产者”的角色,而是更加偏向于“需求者”这种角色,而“需求”,在人工智能、智能经济时代,往往比“生产”有着更大的驱动力。
不仅如此,用户的“人机交互更加自然”的需求,还会对下一层的基础设施进行推进,因为无论是应用开发平台和深度学习框架,还是通用人工智能技术、AI计算芯片等软硬件,这些新基础设施虽然主要是赋能B端厂商的,但是最终也还是通过B端厂商满足C端用户的需求,在B2B2C、B2C模式的驱动下“C端需求”的改变势必带动和影响“B端生产”的变革。
而C端用户的人机交互模式等各方面的需求、基础设施的革新、以及B端厂商的效率提升,所有这些,又会直接、间接的催生出很多新的业态,同时,像李彦宏说的,让客服、银行、教育、医疗、交通等各行各业,不断实现智能化。
其次,是良性循环的关系。
所谓的循环关系,主要就是指:“3I模型”不只是从上到下的逐步递进、正面影响的连接,也包含了“从下到上”逐步递进、正面影响的连接。由此,“3I模型”就形成了一个良性运转、正向循环的关系了。
从上到下的递进,前面已经阐述了。这里主要讲一下,从下到上是怎么层层影响的。这方面,先是新的业态和产业智能化对打造新的基础设施的推动,是很明显的。举个简答的例子,这就好比“路修得越来越宽、越来越好,自然会使得在路上跑的车越来越多”。
接着是产业智能化、新基础设施的打造,势必会通过2C、2B2C的方式,影响到更多的用户、影响到用户更多的方方面面。这里以李彦宏说的人机交互的情况去说,一开始智能终端可能是手机,后来延展到智能音箱和可穿戴设备,再之后可能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几乎所有的设备都会因为智能传感器变成智能终端。这不仅证明了从下到上的正面影响,也再一次解释了,为什么前面说“人即入口”会是一个新趋势。
再次,是两两耦合的关系。
两两耦合,想强调两大点。其一,是一方面智能经济会带来三大方面的变革,而三大方面的变革,也会推动智能经济进一步发展,这其实也是前面第二点循环关系的循环内容之一;其二,是人机交互、新基础设施打造、产业智能化这三者中,两两随意匹配,其实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些耦合关系,在第一、第二点也多有阐述。
说白了,就是李彦宏说智能经济会带来三大方面的变革,你不能仅仅只记得这三点内容,更不能片面、孤立、静止的去看待这三点,要不就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了;相反要把“智能经济”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把其中最重要的经济价值三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机制给洞察清楚,如此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李彦宏会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一个标签会是“智能经济”。
智能经济时代,李彦宏看到了五张“中国底牌”
李彦宏对在智能经济时代,中国会改变世界充满信心,前面说的洞察到了经济价值三元素及其彼此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在于李彦宏看到了五张“中国底牌”。
第一张底牌,中国的人口红利。
这里面说的人口红利,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方面,是常规的人口数量红利,人口数量红利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已经基本见顶了,但是在人工智能、智能经济领域,红利还处于释放期;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庞大人口背后的用户行为、习惯、偏好等等大数据资源优势,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第二张底牌,是中国的市场红利。
前不久,德勤就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白皮书称,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美元,从2017年到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0%。无独有偶,此前Gartner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高达1.2万亿美元,较2017年增长70%之多,而到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驱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9万亿美元。而无论是德勤还是Gartner都判断,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潜力最大、最具想象空间的市场之一。
第三张底牌,是中国的场景红利。
场景其实对人工智能、智能经济而言,有两大方面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是驱动需求的作用,另外一个是验证产品的作用。中国场景的丰富度、场景红利,是和中国的人口、民族、地理、文化等高度相关的。
以自动驾驶为例,无论是Waymo还是Cruise,其测试场景都相对单一,基本以零星城市的高速公路为主。而百度Apollo的汽车则跑在了北京亦庄开发区、雄安新区、上海汽车城、重庆两江新区、长沙、芜湖、保定等各级别城市和区域的路上,测试的道路也涵盖了封闭园区、封闭道路、半开放道路、开放道路、普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等不同的场景,这些丰富的场景对自动驾驶厂商而言,在产品实际测试和迭代升级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四张底牌,是中国的技术红利。
这方面,已经毋庸置疑。如今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实力已经受到全球瞩目:人工智能的论文数量占到全球25%,在所有国家当中排名第一;人工智能的投融资在全球占比超过60%,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人工智能创新主战场;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12月刚刚发布的报告,截至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累计超过44万件,排名世界第一。其中,百度的申请数量5712件,国内排名第一。
第五张底牌,是政策红利。
政策红利以往常常会被产业所忽视,但是其对人工智能、智能经济的保驾护航作用,却是巨大的。
和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的起步虽然不算早,但是发展速度飞快、未来潜力巨大,各种战略规划、利好政策也是接二连三的出台。在2016年的时候,中国接连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多个战略规划;2017年,又推出《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了2018年,人工智能进一步走进了高校,《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也随之出台;而到了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连续三年都提到了人工智能,更是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智能+……
所有这些,都让人工智能、智能经济,在国家战略、政府政策层面,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支持。而中国这种“先行先试”的战略和政策支持,无疑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利的发展环境。
写在最后:
从2016年最早喊出,“互联网的下一幕是人工智能”,开启整个行业的启蒙;到作为最早提出人工智能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连续多年进行切实可行的人工智能提案,推动利好行业的政策出台;到看到人工智能行业的“浮华”后,及时纠偏,指出人工智能不能讲究酷炫,而是要扎实推进落地;再到在此次大会上,再次强调“智能经济”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智能经济对各行各业会带来的深刻变革……
可以说,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AI明星企业家,李彦宏对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思考、理解和信心,都远远走在了整个行业的前列。充分理解李彦宏过往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以及此次对“智能经济”的分享后,我们或许就会发现,人工智能、智能经济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今天”,是“当下”。
回顾中国TMT行业,传统IT时代,中国一直在落后;互联网时代,中国经常去Copy;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开始平起平坐;而到了人工智能、智能经济时代,中国则极有希望开始领跑,并最终用中国的创新和力量,为世界打造标杆和样本。